外来入侵蚂蚁是世界范围内最具侵略性、竞争性和广泛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小火蚁Wasmannia auropunctata是太平洋地区最具威胁性的外来入侵蚂蚁,被列入 "世界100种恶性外来入侵物种",已经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岛屿上建立了种群。最近在我国东南地区发现了小火蚁的野生种群,对我国的农业、经济、环境、和公共健康构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识别小火蚁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可以明确可能面临入侵风险的地区。因此,我们根据小火蚁的全球分布记录和生物气候变量,利用集合模型预测了气候变化下其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八个物种分布模型中,ANN、FDA、GBM和RF比CTA、GLM、SRE和MaxEnt更准确。ANN、FDA、GBM和RF的平均TSS值分别为0.820、0.810、0.843和0.857,平均AUC值分别为0.946、0.954、0.968和0.979。集合模型的平均TSS和AUC值分别为0.882和0.972,表明集合模型的预测结果比用单一模型的预测结果更可靠。在现代和未来气候条件下,小火蚁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主要位于南部地区。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小火蚁的地理分布有着向高纬度地区转移的趋势。小火蚁在我国的地理分布格局主要受温度变量影响,温度年较差(bio7)和最热季度平均温度(bio10)是影响小火蚁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变量。小火蚁在我国南部地区有着广泛的潜在入侵风险区域,因制定小火蚁在我国南方地区的的早期预警、监测、预防和控制策略。
万氏潜蝇姬小蜂(膜翅目:姬小蜂科)是潜叶蝇上的优势寄生蜂,该蜂具有两性生殖(交配且受精时产生雌蜂,未受精时产生雄蜂)和孤雌产雌生殖(雌蜂不需要与雄蜂交配而持续产生二倍体雌性后代,且其后代一般全部或主要由雌蜂组成)。作为田间的优势控害力量,研究比较两种品系的生物学特性差异是非常必要的。在本研究中,我们比较评价了两种品系的生命表参数和寄主致死率参数。结果表明,孤雌品系在生命表参数上优于两性品系。孤雌品系表现出更高的繁殖力、净增殖率、周限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而且,孤雌品系的净寄生致死率、净取食致死率、净叮蛰致死率和净总致死率均高于两性品系。因此,孤雌品系的种群增长速度更快,控害潜力更强。综上所述,与两性品系相比,孤雌品系在防控潜叶蝇害虫上更具应用前景。此外,由于孤雌品系无需与雄蜂交配和仅产雌蜂,降低了饲养成本,故建议在未来的生物防治应用中,应优先考虑释放和推广应用孤雌品系。
外来入侵物种是指被引入到其原产地范围以外的地区,并对当地的经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的物种。明确入侵性的遗传机制对于开发生态友好型的方法来防控外来入侵物种至关重要,同时,揭示外来物种的基因组特征有利于准确预测其入侵性潜能。然而,尽管已经有大量外来入侵物种的基因组被测序,但这些数据存放零散,缺少一个综合的外来入侵物种基因组数据管理与分析平台。因此,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库检索,收集了已完成基因组测序的外来入侵物种的组学相关数据,构建了InvasionDB数据库。该数据库包含131个外来入侵物种(100种入侵动物和31种入侵植物)的基因组和转录组数据,其中,76个物种的基因组被详细注释,并提供基因功能(包括Pfam、KEGG和NR注释信息)查询、序列比对和基因组可视化,以及全部数据下载功能。为了提供更多与入侵性相关的信息,我们进一步分析了19个与入侵昆虫的入侵性相关的基因家族,以及非编码RNAs(包括135494 个miRNAs, 89294 个rRNAs和2671941 个tRNAs)。因此,InvasionDB对于从基因组水平来研究外来入侵物种的入侵性,以及发展新的防控技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