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秧和机插阶段的需要大量劳动力是机插水稻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可通过增加每盘育秧播种量以减少育秧秧盘用量达到节省人工的目的。2021年和2022年使用秸秆基质块为育秧材料,以常规播种量150 g/盘、移栽秧龄20 d为对照(CK),设置播种量250 g/盘、300 g/盘和350 g/盘,移栽秧龄为10 d和15 d的6个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和产量及经济效益进行研究。与CK相比水稻秧苗素质受高播种量短秧龄育秧影响较大,但秧苗活力未受显著影响。本实验中,350-10处理每公顷秧盘用量为152-155盘,比CK用量减少62%。提高水稻育秧播种量可减少2.8%-4%的水稻缺穴率。产量及经济效益以300-15处理最佳。
在中国东北稻区,肥料氮去向与施氮量间的关系以及残留氮的去向目前仍不清晰。为此本研究田间小区和15N微区试验,分别设置0、75、105、135和165 kg N/hm2五个施氮水平,对应处理为N0、N75、N105、N135和N165。微区试验在2017年施用15N标记尿素,2018年施用等量的普通尿素。分析了氨挥发、淋洗、地表径流、水稻产量以及植物和土壤中氮含量和15N丰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水稻产量与氮肥施用量呈线性平台关系,最佳施氮量为135 kg N/hm2;水稻氮吸收量随着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差减法氮肥吸收利用率(REN)在2017年和2018年平均分别为45.23%和56.98%。2017年施氮量为135 kg N hm2时REN最高,2018年REN受施氮量影响不大,而氮量超过135 kg N hm2时氮肥农学利用率(AEN)和氮肥生理利用率(PEN)显著降低。在中国东北稻区肥料氮氨挥发、淋洗和径流的损失较少。2017年和2018年氨挥发量分别占总施氮量的0.81%和2.99%,氮通过淋洗和径流的损失比例分别为4.45%和不到1.05%,东北稻区表观反硝化损率失约为42.63%。2017年0-40cm土层中残留氮量为18.37-31.81 kg/hm2,残留率为19.28-24.50%。土壤中15N肥料的残留量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残留氮主要集中在0-10cm土层中,占总残留氮的58.45-83.54%,并随深度增加而减少,但0-10cm土层残留氮占0-40cm土层残留氮的比例却随施氮量增加而减少。平均约有5.4%的残留氮在下一季被水稻吸收利用,50.2%流失,44.4%继续残留在土壤中,因此在计算施氮量时应考虑残留氮的数量。考虑到水稻产量与氮效率的平衡,本试验中东北稻区适宜施氮量为105-135 kg N/hm2。
基因型填充已成为基因组分析中预处理的关键步骤,其准确性会直接影响下游分析。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填充的准确性,其中,混合参考群体的填充倍受关注。这项研究旨在:评估填充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确保更高的填充精度;探索在参考群体中包含多个品种(系)是否有利于猪填充的准确性;选择具有良好填充效果的填充软件。在这项研究中,我们使用50K芯片数据,基于单品系(大白A系)和多品种(大白A系,大白B系,杜洛克,长白)参考群体评估了填充精度随验证群体标记密度、参考群体样本量、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和参考群体组成四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并比较了Beagle 4.1、FImpute、IMPUTE2 和MaCH-Admix四种填充软件的填充准确率和运行时间。通过计算填充后SNPs和真实SNPs间的基因型一致率和皮尔森相关性获得填充精度。首先,我们通过随机缺失验证群体中20%、45%、70%、95%和99%的SNPs来模拟低密度芯片,以研究标记密度的影响。然后,我们从原参考群体中随机抽取8、86、173、434和868头猪作为新的参考群体来研究参考群体样本量对填充精度的作用。对于最小等位基因频率,SNPs按等位基因频率被分为7类,分别计算每类SNPs的填充准确性。结果显示,随着验证群体标记密度,参考群体样本量和最小等位基因频率增加,填充准确性增加。当参考群体为与验证群体品系一致的单品系群体时,填充准确性较高,其他品种(系)的添加会导致相对略差的填充结果。此外,随着参考群体中主效品系样本量的增加,填充准确性也会提高。在所有填充情景中,综合考虑填充精度和运行时间,Beagle 4.1和FImpute优于IMPUTE2 和MaCH-Admix。这项工作使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填充的影响,并为实际猪育种中实施填充策略提供实践指导。
鸡毒支原体(Mycoplasma gallisepticum,MG)是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CRD)的病原体,通过自身黏附蛋白吸附于宿主呼吸道上皮细胞,造成炎症损伤。MG 感染率极高,且常与其他病原微生物混合或继发感染,给家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主要使用抗生素防治 MG 的感染,但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极易引起大量耐药菌株产生,且造成产品中药物残留,严重威胁人类健康。近年来,新兴的中草药(CHM)被用于治疗CRD。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提高机体抵抗力、毒副作用小以及不产生耐药性的独特优势,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好的疗效。本试验使用的复方中药制剂(CHMF)由黄芩、鱼腥草、甘草等 10 种中草药组成。试验组共分 10 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对照组,MG感染组,泰妙菌素治疗组,中药预防和治疗高(1 g d-1)、中(0.75 g d-1)、低(0.5 g d-1)剂量组。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和 MG 感染的防治试验确定其防治 CRD 的有效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探究其作用机制,为中药复方制剂防治 CRD 提供理论依据。在预防效果方面,CHMF能有效减轻MG引起的体重和饲料系数下降。组织病理学切片结果表明,预防和治疗CHMF均能明显缓解MG感染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炎症。此外,与MG感染组相比,CHMF预防组和治疗组均能有效降低MG粘附蛋白(pMGA1.2)的表达,抑制MG的增殖和黏附,从而有效抑制MG诱导的炎症因子白介素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的表达。综上所述,上述结果证实了CHMF能够保护雏鸡免受MG感染引起的组织损伤,且在短期内对雏鸡生产性能无不良影响。并且我们还发现CHMF对MG的疗效与泰妙菌素相当或优于泰妙菌素。综合本研究结果,该复方中药通过直接抑制或杀灭 MG,阻断MG的黏附,能有效缓解由 MG感染引起的生产性能下降,抑制 MG 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推荐该中药制剂预防和治疗 MG 感染的剂量为 1g d-1,连用 7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