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真菌生物农药、化学农药对苜蓿主要害虫(蚜虫、蓟马)防治效果以及对苜蓿干草生产及品质的影响。在我国苜蓿主栽区河北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分别选取典型试验点,采用五点取样法、高效液相色谱法以及近红外线检测法分别测定了真菌生物农药及化学农药对蚜虫、蓟马的防治效果,农药残留程度以及苜蓿干草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蛋白质、相对饲喂价值等品质指标。化学农药在短时间内对蚜虫和蓟马的防治效果显著优于真菌生物农药,真菌生物农药的持效期显著高于化学农药,施药后14天各地区的蚜虫校正死亡率均在50%以上。农药残留分析表明,各类药剂安全间隔期后的残留剂量均在允许范围之内。在河北地区,真菌生物农药处理后的苜蓿干草中酸性洗涤纤维以及中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著低于化学药剂处理,蛋白质含量高于化学药剂处理。各处理中,绿僵菌处理下苜蓿干草相对饲喂价值最高。在产量方面,各地区真菌生物农药处理下的苜蓿干草产量高于化学农药处理。在苜蓿防治过程中可采用真菌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混用的防治模式,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对苜蓿虫害防治起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又可以提高苜蓿干草产量、相对饲喂价值,降低农药使用安全风险。该研究探究了真菌生物农药以及化学农药对蚜虫、蓟马的防治效果以及不同农药处理下农药残留程度以及苜蓿干草品质及产量的变化,为探索不同区域苜蓿害虫综合防控模式、减施化学农药、提升饲草品质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支撑。
马铃薯块茎蛾又称烟草潜叶蛾,起源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北部地区,现已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非洲等100多个国家,是茄科作物的世界性农业害虫,尤其对马铃薯有毁灭性的危害。目前,该虫在我国南方马铃薯/烟草产区普遍发生,尤其是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区该害虫发生极为严重。性诱技术在马铃薯块茎蛾的监测预警和绿色防控中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然而,马铃薯块茎蛾性信息素鉴定至今,尚未开发出系统有效的应用技术。本研究旨在从诱芯剂量、诱芯的介质和材料以及诱捕器应用密度和高度等因素入手,对马铃薯块茎蛾性诱剂的应用技术进行优化,从而提高性信息素对马铃薯块茎蛾监测预警及田间防控应用水平。实验结果表明由玉米油和红色PVC管组成的诱芯诱蛾量最高,可达到11.73±1.90/诱捕器/天;性信息素最优剂量为100微克, 高剂量的性信息素反而会抑制其诱捕效果;诱捕器的悬挂密度不会影响诱蛾量,建议应用密度为每亩地设置2–3个诱捕器;最优选的悬挂高度为不高于植物冠层的位置。本研究为开发性诱技术进行马铃薯块茎蛾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