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图/表 详细信息
李细菌性穿孔病病原菌鉴定及其室内药剂毒力测定
赵雨萌, 李广旭, 戴启东, 刘家成, 赵海娟, 张玉君, 杨华, 刘硕
中国农业科学    2025, 58 (12): 2358-237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5.12.007
摘要   (91 HTML17 PDF(pc) (9300KB)(78)  

【目的】李种植业是辽宁地区重要产业,李细菌性穿孔病的大面积流行制约了李种植业的绿色、健康和持续发展。本论文旨在明确引起辽宁地区李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种类,探究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毒力,为李细菌性穿孔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3—2024年,从辽宁省李产区调查10个果园李细菌性穿孔病发生的情况,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叶片、果实和枝干病样20份,共分离纯化获得细菌30株。观察并记录其菌落形态、颜色、大小及边缘形态等特征,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进行革兰氏染色。利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27F/1492R以及多基因位点进行扩增,登录NCBI数据库对测序结果进行BLASTn比对分析并下载对应属的参考序列,通过网站GIPRES Science Gateway利用最大似然法构建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通过刺伤接种菌悬液的方式对‘秋姬’李离体叶片进行病原菌接种,28 ℃高湿条件下培养,定期观察和记录叶片发病情况,针对叶片的病健交界处进行病原菌再分离,完成整个科赫氏法则验证。采用抑菌圈法测定病原菌对0.15%梧宁霉素、80%乙蒜素、3%噻霉酮、1.8%辛菌胺醋酸盐、3%中生菌素和6%春雷霉素的敏感性。【结果】经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引起李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种类为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Xanthomonas arboricola pv. pruniXap)(36.67%,11株)和瓦氏泛菌(Pantoea vagans)(63.33%,19株)。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0.15%梧宁霉素和80%乙蒜素的抑制效果最好,其中0.15%梧宁霉素对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瓦氏泛菌的EC50分别为0.026、0.502 μg·mL-1;80%乙蒜素对二者的EC50分别为1.162、25.643 μg·mL-1;其次为3%噻霉酮,EC50分别为5.200、96.075 μg·mL-1;1.8%辛菌胺醋酸盐、3%中生菌素对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瓦氏泛菌的EC50分别为176.008、273.072和621.697、72.270 μg·mL-1;6%春雷霉素对瓦氏泛菌的EC50为886.467 μg·mL-1,对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抑制效果较差。【结论】引起辽宁地区李细菌性穿孔病的病原菌为树生黄单胞菌李致病变种和瓦氏泛菌,0.15%梧宁霉素和80%乙蒜素对这两种病原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李细菌性穿孔病的田间精准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View image in article
图1 李细菌性穿孔病叶片、果实和枝干发病症状

A、D:果实病斑Fruit spot;B、E:叶片穿孔Leaves perforated symptom;C、F:枝干开裂Twigs cracking

本文的其它图/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