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是昆虫重要的飞行器官。翅的发育是一个由一系列基因控制的复杂过程。在若虫到成虫的蜕变过程中,无飞行功能的翅芽转变为具有迁徙飞行功能的成熟翅。然而,飞蝗翅形态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对飞蝗羽化前和羽化后翅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分析。RNA-seq鉴定出25,334个Unigenes,其中有3,430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包括1,907个上调基因和1,523个下调基因。DEGs主要包括表皮发育相关基因(LmACPs)、几丁质代谢相关基因(LmIdgf4)、脂质代谢相关基因、细胞粘附基因(Integrin)、锌指转录因子编码基因(LmSalm、LmZF593和LmZF521)等。基于RNA干扰和H&E染色的功能分析表明,这3个编码锌指转录因子的基因对飞蝗翅表皮的形成和形态维持至关重要。最后,研究发现LmSalm在羽化前调控翅芽中LmACPs的表达,LmZF593和LmZF521调控羽化后翅中LmIntegrin/LmIdgf4/LmHMT420的表达。本研究揭示了飞蝗若虫期和成虫期控制翅形态的分子调控轴,为研究不完全变态昆虫翅发育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