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2年, 第21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22-07-01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JIA-2020-0788 蘑菇多糖在慢性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2022, 21(7): 1839-1866.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71-6
    摘要 ( )   PDF  

    慢性疾病是造成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蘑菇多糖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在探索抗慢性疾病的新型无副作用药物方面备受关注。本文综述了在癌症、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的蘑菇多糖的结构特征、生物学性能及其分子机制。蘑菇多糖抗慢性疾病的潜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结构特征,包括单糖组成、分子量、糖苷键的类型和构型、支化度、取代基类型和链构象。关于蘑菇多糖的作用机制,有三种疾病共有的途径,也有特定于某种疾病的途径。某些信号通路的调节和肠道菌群的调节是三种慢性疾病共有的途径。此外,转录因子、受体、酶、激素等功能蛋白在蘑菇多糖抗慢性病分子机制中的作用在本文中做了阐述。本文总结了蘑菇多糖治疗慢性疾病的研究现状,并展望了蘑菇多糖治疗慢性疾病的研究前景,有望促进这方面的研究。


    JIA-2020-2195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A1、Glu-D1位点缺失对蛋白体发育、蛋白组分和面团特性的影响
    2022, 21(7): 1867-1876.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05-5
    摘要 ( )   PDF  

    本研究以扬麦18为背景构建的四种不同Glu-A1Glu-D1位点缺失近等基因系为材料,观察了蛋白体发育的形态学特征、测定了蛋白组分和面团特性指标。结果表明,HMW-GS亚基缺失造成了蛋白体发育进程延迟。花后10天开始,HMW-GS缺失系表现为蛋白体发育延迟、体积增长减缓,随着花后时间增加差异减小;至花后25天(胚乳发育中后期),四种近等基因系蛋白体发育状况已无明显差异。与野生型和Glu-A1位点缺失类型相比,Glu-D1位点缺失和Glu-A1Glu-D1双缺失类型的高/低分子量谷蛋白比值、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揉混仪参数以及拉伸仪参数降低,醇溶蛋白/谷蛋白比例升高;Glu-D1位点缺失后面团强度和延展性显著降低。本研究全面分析了HMW-GS缺失影响蛋白体发育、蛋白性状和面团特性的效应,为Glu-D1位点缺失种质在弱筋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并提供了改良饼干、蛋糕、南方馒头和酿酒等原料弱筋小麦品质的新途径


    JIA-2020-2043 仅表达Glu-D1位点的人工合成小麦品质参数及面筋蛋白含量变异
    2022, 21(7): 1877-1885.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51-1
    摘要 ( )   PDF  

    在至少3个环境下 (除Std7为2个环境外),对7份只表达Glu-D1等位变异的人工合成小麦(2n=6x=42,AABBDD, 本研究简称为SHWSD) 及弱筋小麦对照川农16(CN16)的面团强度和面筋蛋白含量[包括高分子量谷蛋白(HMW-GS), 低分子量谷蛋白, (LMW-GS)和醇溶蛋白]及其比例等主要品质参数进行了测定与比较。在不同环境下,SHWSD的Zeleny沉降值(ZSV)、面团形成时间(DDT)、稳定时间(DST)和粉质质量指数(FQN)基本表现一致,分别为8.00-17.67 ml、0.57-1.50 min、0.73-1.80 min和9.50-27.00。SHWSD的ZSV、DDT、DST和FQN等品质参数均小于对照CN16,说明SHWSD的面团强度比对照CN16更弱。虽然SHWSD的面筋指数低于CN16,但在所有环境中,其干、湿面筋含量均-20.31%)均高于CN16。与对照CN16比较,SHWSD在高分子量谷蛋白基因表达减少的情况下,高分子量谷蛋白含量急剧下降,但LMW-GS、醇溶蛋白和总谷蛋白含量均同时增加。此外,SHWSD具有比对照CN16更高的LMW-GS/谷蛋白和醇溶蛋白/谷蛋白比例,更低的HMW-GS/谷蛋白比例。这些结果为SHWSD在弱筋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JIA-2020-2154 大豆种子可溶性糖相关候选基因的多重遗传分析
    2022, 21(7): 1886-1902.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53-5
    摘要 ( )   PDF  

    本研究从历史数据以及公开文章中收集了57个与大豆种子可溶性糖含量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通过meta、overview和共线性分析来细化QTL区间,共得到8个共有QTL。使用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s)群体对这些共有QTL进行验证,选择了两个包含共有QTL和有导入片段的品系:其中一个与共有QTL区间相关的一个品系可溶性糖含量较高,另一个品系可溶性糖含量较低。在种子发育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对这两个品系进行转录组测序,分别鉴定出158个、109个和329个差异表达基因。通过重测序数据和共有QTL区间分析,在野生大豆遗传导入片段中鉴定出3个候选基因Glyma.19G146800Glyma.19G122500Glyma.19G128500。通过对两个CSSL亲本SN14和ZYD00006的序列比对,发现Glyma.19G122500编码序列发生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突变,导致氨基酸序列发生非同义突变,影响了蛋白质结构。基于这一SNP,我们开发了竞争性等位基因特异性PCR (KASP)标记,并将其用于CSSL品系的鉴定。这些结果为进一步鉴定大豆可溶性糖相关基因及进一步育种奠定了基础


    JIA-2020-2420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发掘长片段InDels精细定位大豆株高QTL
    2022, 21(7): 1903-1912.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75-4
    摘要 ( )   PDF  

    本研究在前期已发掘短片段InDels和SNPs基础上,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在一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的两个亲本中品03-5373(ZP)和中黄13(ZH)之间检测到不均匀分布在大豆20条染色体上的13573个长片段InDels,其中,Chr11上最少,有321个,Chr18上最多,有1246个。长片段InDels在染色体两臂的平均密度显著高于着丝粒区,与大豆基因组注释基因的分布模式一致。位于基因区的长片段InDels有2704个,占总数目的19.9%,其中319个为可导致蛋白质序列截短或延长的大效应InDels。重点对前期鉴定的株高相关QTL(qPH16)进行分析,共鉴定到35个长片段InDels,并将其开发成InDel标记,其中26个InDel标记(74.3%)在ZP和ZH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多态性。利用开发的标记结合已有的4个SNPs标记对由ZP和ZH衍生的242个重组自交系进行基因型鉴定和QTL定位,将qPH16的定位区间从原来的960 kb缩小到477.55 kb,包含65个注释基因。在SNPs和短片段InDels开发基础上,进一步开发长片段InDels,可为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和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提供更加全面的遗传变异信息


    JIA-2020-2460大田种植的高产杂交稻在衰老期间叶片中脉和叶薄片的光合性能分析
    2022, 21(7): 1913-1926.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76-6
    摘要 ( )   PDF  

    本研究关注了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LYP9)的中脉和叶薄片在水稻衰老阶段的光合特性:在衰老阶段,中脉中同化作用和蒸腾作用降低的速度较叶薄片缓慢,说明中脉具有相对更持久的光合作用和更强的热耗散。双向电泳结果显示,相较于叶薄片,中脉中的光合作用和能量代谢受叶片衰老的影响更小。在衰老后期,中脉通过叶黄素循环消耗多余的能量,比叶薄片具有更活跃的光合能力,因此我们推测两优培九的中脉和叶薄片在其叶片成熟过程中存在异步性,在光合途径中承担着不同角色。基于以上结果,本文为研究水稻中脉衰老过程的潜在机制和相关生理特性提供了新的途径和理论支持


    JIA-2020-1833
    2022, 21(7): 1927-1940.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43-2
    摘要 ( )   PDF  

    该研究解析了低水平的Zn处理能有效促进小麦叶绿素的合成、提高光合能力,进而促进增产,而高水平的Zn处理则对小麦光系统有明显的胁迫作用,活性氧代谢系统的损伤,光合能力下降,进而导致减产。在ZnL4处理下,小麦叶片细胞器开始分解,液泡增大,细胞质减少,细胞壁增厚,叶绿体基粒片层混乱,线粒体膜出现解体。适宜小麦生长的最佳Zn水平为250 mg·kg-1左右,当土壤中的Zn水平超过500 mg·kg-1时小麦会受到胁迫。试验结果为土壤重金属Zn污染研究在农业生产中的诊断防治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JIA-2020-1767 玉米产量和籽粒含水量与叶片,茎秆和根系的关系
    2022, 21(7): 1941-1951.  DOI: 10.1016/S2095-3119(20)63598-5
    摘要 ( )   PDF  

    本研究在2017年使用12个玉米品种进行了两个播期的田间试验,2019年使用1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试验。2017年早播的玉米产量在6.5 到14.6 t ha-1之间,晚播的玉米产量在9.3 到12.7 t ha-1之间,2019年玉米产量在5.9 到7.4 t ha-1之间,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分别在29.8-34.9%, 29.4-34.5%和31.9-37.1% 范围内。较大的最大叶面积有利于高产,叶片衰老速度快有利于后期籽粒脱水,根系结构紧凑有利于高产和籽粒快速脱水。较强壮的茎秆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但在收获时却保持了较高的籽粒含水量,这对玉米高产低含水量是一个挑战。高产低籽粒含水量的玉米品种具备灌浆速率快,灌浆时间长,灌浆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快的特点。灌浆后期较高的日间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籽粒灌浆和脱水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和降低籽粒含水量,说明调整播期可能可以作为达到籽粒机械收获的一个策略。


    JIA-2021-0915 过表达MdMIPS1提高苹果干旱耐受性和水分利用效率
    2022, 21(7): 1968-1981.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22-4
    摘要 ( )   PDF  

    肌醇及其衍生物在调节植物非生物逆境耐受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肌醇-1-磷酸合成酶MIPS(myo-inositol-1-phosphate synthase)是肌醇生物合成限速酶,本研究发现,在苹果植株中过表达MdMIPS1基因不仅能提高肌醇生物合成,而且还能提高植株耐旱性。研究表明,肌醇可能通过提高渗透保护剂(如葡萄糖、蔗糖和脯氨酸)的积累和改善活性氧清除相关抗氧化酶活性,提高苹果干旱耐受性。此外,在模拟黄土高原土壤环境的长期中度水分亏缺条件下,MdMIPS1过表达苹果植株表现为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这可能主要与肌醇生物合成增加协同调节植株渗透平衡和气孔孔径密切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揭示了苹果MdMIPS1介导的肌醇生物合成在植株耐旱性和水分利用效率调控过程中的积极作


    JIA-2021-0802 二倍体林地草莓脂氧合酶(LOX)基因家族全基因组鉴定及其在非生物胁迫下表达分析
    2022, 21(7): 1982-1996.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19-4
    摘要 ( )   PDF  

    本研究从二倍体森林草莓基因组中鉴定出14个LOX基因。系统发育树将FvLOX基因分为9-LOX和13-LOX两个亚家族。基因重复事件分析表明,全基因组复制/片段复制和分散复制有效地促进了草莓LOX家族的扩展。QRT-PCR分析表明,FvLO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表达谱分析表明,FvLOX1FvLOX8在低温胁迫下表达上调,FvLOX3FvLOX7在干旱胁迫下表达上调,FvLOX6FvLOX9在盐胁迫下表达上调,FvLOX2FvLOX3FvLOX6在SA处理下表达上调,FvLOX3FvLOX11FvLOX14在MeJA处理下表达上调,FvLOX4FvLOX14在ABA处理下表达上调。启动子分析表明,FvLOX基因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我们对草莓FvLOX家族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和鉴定,表征了多种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的FvLOX候选基因,该研究为草莓在非生物胁迫中的响应机制奠定了理论和经验基础


    JIA-2021-1102 漆酶基因StLAC6缺失导致玉米大斑病菌过氧化物酶体异常和药剂敏感性增加
    2022, 21(7): 2019-2030.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55-8
    摘要 ( )   PDF  

    前期研究表明,在玉米大斑病菌中存在9个漆酶样多铜氧化酶,其中漆酶基因StLAC2敲除导致黑色素含量降低,不能产生分生孢子,直接影响侵染能力。为进一步研究漆酶基因家族基因在生物学功能上的差异,本文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创制StLAC6基因敲除突变体并对其对玉米大斑病菌生长发育、致病、杀菌剂抗性等方面的作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成功创制了2株StLAC6基因敲除突变体,分析发现StLAC6基因缺失后对玉米大斑病菌的生长、菌丝形态和侵染能力没有显著影响,而且突变体细胞壁及细胞膜功能均正常。进一步对其超微结构进行分析发现,StLAC6基因敲除突变体菌丝中的过氧化物酶体形态异常,影响了菌丝内脂滴合成,同时敲除突变体中的酚类化合物和黑色素的合成增加。通过比较野生型和突变体的EC50值,发现StLAC6敲除导致病菌对嘧菌环胺、三环唑、吡唑醚菌酯等多种常见杀菌剂的敏感性增加,表明漆酶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对杀菌剂的抗性。为了明确漆酶基因家族成员的关系,对StLAC6敲除突变体中其他漆酶基因的表达进行分析,发现StLAC1等多个玉米大斑病菌漆酶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显着变化,说明漆酶基因家族成员间存在功能互补。本文为研究植物病原真菌中漆酶基因家族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见解


    JIA-2021-0994 苹果茎沟病毒与黄金蜜柚黄化斑驳花叶病相关性研究
    2022, 21(7): 2031-2041.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23-6
    摘要 ( )   PDF  

    苹果茎沟病毒 (apple stem grooving virus, ASGV) 是一种重要的潜隐类果树病毒,对柑橘、梨和苹果等多种果树的生产构成了严重的威胁。2018年,在中国南方广泛种植的黄金蜜柚 (Citrus grandis cv. Huangjinmiyou) 上观察到了严重的黄化、斑驳和花叶症状,推测其可能由病毒引起。取5株表现相关症状果树的叶片样品构建混库并送高通量测序分析,从其中鉴定到了3个ASGV变异体,通过RT-PCR和RACE技术验证了其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显示,这3个变异体的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为81.03%–82.34%,其基因组结构与过往报道的侵染其它果树的变异体类似。基于病毒全基因组核苷酸序列和外壳蛋白氨基酸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3个黄金蜜柚ASGV变异体分别与来自不同寄主和地区的ASGV变异体聚在一枝。重组分析显示,3个ASGV变异体可能来自于ASGV不同株系间的重组。在全国11个主要柑橘种植省份采集了507份黄金蜜柚样品进行RT-PCR检测发现,在每个省份表现上述相关症状的样品中,ASGV的检出率均在92.7%以上,而在40份没有症状的样品中,均未检测到ASGV。将其中6个省份的感病样品嫁接到ASGV的指示植物——Rusk枳橙上,新生的系统叶表现出典型的碎叶症状,进一步验证了黄金蜜柚中ASGV的侵染。进一步探究了病毒和症状与温度的关系,发现嫁接的感病黄金蜜柚样品在30°C–35°C条件下症状消失,同时RT-PCR也检测不到ASGV的存在。而后,再将其置于20°C–24°C的条件下一段时间后,黄金蜜柚症状恢复,且ASGV可以由RT-PCR检测到。本文揭示了黄金蜜柚黄化斑驳花叶病与ASGV侵染的相关性,并提示了该病害大面积流行的风险,为进一步的病害防控提供了相应参考


    一个保守的豌豆修尾蚜气味受体的鉴定与特异性识别顺式-茉莉酮的功能研究
    2022, 21(7): 2042-2054.  DOI: 10.1016/S2095-3119(21)63712-7
    摘要 ( )   PDF  

    本研究首先对豌豆修尾蚜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并对鉴定到的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 ORs)基因进行了表达水平分析。随后,为了研究豌豆修尾蚜识别HIPVs的化学感受机制,利用11种已鉴定的蚜虫为害诱导的HIPVs对ORs的体外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豌豆修尾蚜触角转录组中共鉴定出54个化学感受基因。注释到20个ORs基因,与豌豆蚜ORs进行氨基酸相似性分析,发现McraOR20McraOR43分别与豌豆蚜的同源受体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在触角中的表达量较高。因此对McraOR20和McraOR43的体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豌豆修尾蚜McraOR20与豌豆蚜中的同源基因ApisOR20均能特异地识别一种HIPV顺式-茉莉酮,而McraOR43对测试的11种HIPVs均无电生理反应。本研究证实了两种蚜虫的同源受体OR20均能特异性识别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顺式-茉莉酮,为发展蚜虫的行为调控策略提供了候选的嗅觉受体靶标。


    双丙环虫酯亚致死浓度抑制棉蚜的种群生长
    2022, 21(7): 2055-2064.  DOI: 10.1016/S2095-3119(21)63714-0
    摘要 ( )   PDF  

    本研究旨在明确双丙环虫酯对棉蚜的急性毒性和双丙环虫酯亚致死浓度处理对棉蚜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对棉蚜成虫高毒,其72 h的LC50值为1.062 mg L-1。双丙环虫酯亚致死浓度(LC10)处理能够显著降低了F0代和F1代雌成虫的寿命、产蚜量及产蚜天数。同时,LC10浓度处理后,棉蚜F1代的成虫前期存活率也下降了30%。此外,与对照相比,双丙环虫酯处理后F1代若虫发育历期、成虫前期、成虫产蚜前期、总产蚜前期均显著延长。双丙环虫酯亚致死浓度处理显著降低了F1代的净繁殖率(R0)、内禀增长率(r)和周限增长率(λ)。这些结果表明,双丙环虫酯亚致死浓度能够显著抑制棉蚜的种群增长。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科学评估双丙环虫酯对棉蚜的影响


    JIA-2021-0958 整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选择信号分析揭示鸡F2群体骨骼肌产肉性状的遗传因子
    2022, 21(7): 2065-2075.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05-4
    摘要 ( )   PDF  

    本研究以东北农业大学鸡F2资源群体(NEAURP)为材料,利用 Illumina HiSeq PE150平台进行基因组测序(26F0个体进行10×重测序,519F2个体进行重测序。使用SAMtools进行SNP calling,BEAGLE 4.0在默认参数设置下进行基因型填充经过质量控制和基因型填充后,共有7,890,258SNPs用于分析。根据GRCg6a参考基因组,使用ANNOVAR软件进行SNP注释。基于混合线性模型(MLM),使用GEMMA软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使FSTπ两种选择信号方法评估F2群体的遗传分化和遗传多样性  GWAS与选择信号的整合分析表明,控制骨骼肌产肉性状的遗传因子主要位于第1染色体(168.95Mb-172.43Mb)和第4染色体(74.37Mb-75.23Mb)共鉴定出17可能影响目标性状的位置候选基因 LRCH1CDADC1CAB39LLOC112531568LOC112531569FAM124AFOXO1NBEAGPALPP1RUBCNLARL11KPNA3LHFPGBA3LOC112532426KCNIP4SLIT2),其中KPNA3FOXO1与鸡产肉性状相关的强烈候选基因。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是结合GWAS和选择信号分析方法解析鸡骨骼肌产肉性状的遗传结构发现了一些新的影响鸡产肉性状的基因组区域和候选基因。

    JIA-2021-0281 磷转运载体基因沉默对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磷吸收的影响
    2022, 21(7): 2076-2085.  DOI: 10.1016/S2095-3119(21)63771-1
    摘要 ( )   PDF  

    本研究旨在确定II b型钠磷协同转运载体(NaP-IIb)和无机磷转运载体2(PiT2)是否直接参与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磷吸收。针对NaP-IIb和PiT2基因设计小干扰RNA(siRNA)序列,合成并转染至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细胞,通过抑制效率分析筛选出对NaP-IIb和PiT2基因干扰有效的siRNAs,用于后续磷吸收试验。转染有效抑制NaP-IIb或PiT2的siRNA至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待Transwell培养板上的细胞汇合成单层后,将磷转运载体基因(NaP-IIb或PiT2)沉默细胞或未转染细胞在含有0或0.25 mM磷(以KH2PO4形式引入)的吸收培养基中孵育,以检测十二指肠上皮细胞对磷的吸收。结果表明,si-1372和si-890分别为抑制NaP-IIb和PiT2基因表达的有效siRNA。与无磷组相比,添加磷可显著提高(P=0.065)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PiT2蛋白丰度,并增强(P<0.0001)其磷吸收。另外,NaP-IIb沉默显著降低(P=0.07)原代培养肉鸡鸡胚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磷吸收,但PiT2沉默对其并无影响(P=0.345)。综上所述,NaP-IIb可能直接参与肉鸡十二指肠上皮细胞磷吸收,而PiT2并未直接参与


    JIA-2022-0488 新型H5+H7三价灭活疫苗(H5-Re13株+H5-Re14株+H7-Re4株)免疫鸡、鸭、鹅后可对不同分支的H5和H7N9病毒提供完全保护
    2022, 21(7): 2086-2094.  DOI: 10.1016/S2095-3119(22)63904-2
    摘要 ( )   PDF  

    本研究通过抗原性分析发现,2020年至2021年在野鸟或家禽中分离的一些H5N6、H5N8和H5N1病毒与我国大规模应用的H5疫苗种毒株(H5-Re11株和H5-Re12株)的抗原性存在较大差异,部分2021年分离的H7N9病毒也与我国使用的H7-Re3株疫苗毒株存在抗原性差异。为保持疫苗株与监测毒株之间良好的抗原匹配性,本研究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构建出针对抗原变异毒株的3株重组疫苗种毒(H5-Re13、H5-Re14和H7-Re4),用于疫苗的更新。其中,H5-Re13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来自于2.3.4.4h分支的H5N6病毒(DK/FJ/S1424/20),H5-Re14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来自于2.3.4.4b分支的H5N8病毒(WS/SX/4-1/20),H7-Re4疫苗株的HA和NA基因来自于2021年分离的H7N9病毒(CK/YN/SD024/21)。进一步使用上述3株重组病毒制备新型H5+H7三价灭活疫苗,进行鸡、鸭和鹅的免疫效力研究。结果显示,H5+H7三价灭活疫苗接种鸡、鸭和鹅后均可诱导出良好的HI抗体反应;SPF鸡接种疫苗后3周时,用2020年和2021年分离到的5株不同H5和H7病毒攻击,包括3株2.3.4.4b分支病毒(H5N1、H5N6和H5N8病毒各1株)、1株2.3.4.4h分支的H5N6病毒和1株H7N9病毒,攻毒后所有对照组鸡均出现高滴度的排毒,并在攻毒后4天内全部死亡,而疫苗接种组鸡则完全抵御病毒的感染;接种疫苗的鸭和鹅在攻击2.3.4.4h或2.3.4.4b分支H5病毒后也获得完全免疫保护。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H5+H7三价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对于近期监测到的H5N1、H5N6、H5N8和H7N9病毒的攻击可提供完全的免疫保护作用。鉴于不同H5病毒和H7N9病毒对家禽的威胁,本研究建议我国广泛使用该H5+H7三价灭活疫苗,并推荐该疫苗在其他受到H5和H7病毒威胁的国家应用。


    JIA-2021-1763
    2022, 21(7): 2095-2105.  DOI: 10.1016/S2095-3119(21)63840-6
    摘要 ( )   PDF  
    JIA-2021-0387长期施用控释肥在双季稻上的增产增效作用
    2022, 21(7): 2106-2118.  DOI: 10.1016/S2095-3119(21)63734-6
    摘要 ( )   PDF  

    在湖南农业大学实验基地进行了长达5年的长期定位实验,研究施用90天释放期的聚乙烯包膜尿素对双季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残留无机氮、土壤-植株系统氮平衡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本研究共设置了四个不同的施氮肥处理,包括CK(不施氮肥)、U(全量施用普通尿素)、CRU1(全量施用聚乙烯包膜尿素)、CRU2(减氮20%施用聚乙烯包膜尿素)。研究结果表明相比较全量施用普通尿素而言,全量施用控释肥能够分别提高作物产量和氮肥利用率11.0、13.5%。CRU1在晚稻上的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应用效果要优于早稻。研究结果表明全量施用控释肥可以提高早稻产量6.0%,可以提高早稻氮肥利用率10.2%;提高晚稻产量15.4%;,提高晚稻氮肥利用率13.8%。除此之外,CRU1与CRU2的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没有明显的差异。此外施用控释肥处理(包括CRU1和CRU2)相较于U有较高的表观土壤残留率和作物表观氮素回收率,同时有较低的表观氮素损失,且CRU2相比较CRUI呈现出较好的的效果。在收获后,控释肥处理(包括CRU1和CRU2)能够维持土壤耕层(0-20 cm)较高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并且能够减少深层土层(40-60 cm)的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此外,据估算施用控释肥处理还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总得来说,施用控释肥要比施用普通肥料在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植株氮素平衡、经济效益上表现得更加优越,并且其中减氮施用20%控释肥处理有最优的综合效益。因此,我们认为施用控释肥能够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的氮素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JIA-2021-0382 十年的有机替代施肥模式对设施蔬菜土壤磷库、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2, 21(7): 2119-2133.  DOI: 10.1016/S2095-3119(21)63715-2
    摘要 ( )   PDF  

    本研究基于10年(2009-2019)的定位试验,探究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土壤磷库、磷酸酶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并明确调节土壤磷转化特征的因素。4个施肥处理包括:100%化肥(4CN),50%的猪粪(2CN+2MN)、秸秆(2CN+2SN)、猪粪配合秸秆替代化肥(2CN+1MN+1SN)。有机替代处理显著提高芹菜和番茄的产量,较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提高6.9-13.8%和8.6-18.1%,其中,2CN+1MN+1SN处理的产量最高。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持续10年后,与4CN处理相比,有机替代处理减少总磷和无机磷的累积;显著提高土壤速效磷、有机磷和微生物量磷;促进酸性和碱性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植酸酶和微生物的活性。此外,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PLS-PM)分析表明,土壤的C/P比显著并直接影响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对蔬菜产量和土壤磷库产生积极的影响。偏最小二乘(PLS)回归表明,丛枝菌根真菌对磷酸酶活性有积极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施肥模式能够提高微生物活性,促进土壤磷的转化和有效性。综合考虑土壤磷库,微生物活动和蔬菜产量,猪粪与秸秆配合施用对于开发可持续的磷管理措施更为有效


    JIA-2021-0475 土壤理化性质、种植模式和地理位置对中国4个玉米主产区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的影响
    2022, 21(7): 2145-2157.  DOI: 10.1016/S2095-3119(21)63772-3
    摘要 ( )   PDF  

    我们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研究了玉米种植模式、土壤性质和地理位置对中国4个玉米主产区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的影响。在本研究所有土壤样品中,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β-变形菌纲、芽单胞菌纲、酸杆菌纲和放线菌纲是共同优势原核生物类群。非度量多维尺度法分析发现,原核生物群落划分4个组,且与4个玉米种植区相吻合。冗余分析表明,土壤性质(尤其是pH)、地理位置和种植模式共同影响土壤原核生物群落多样性,而地理位置(纬度)、pH和种植模式影响土壤原核生物功能基因。4个玉米生产区土壤原核生物某些代谢途径中的功能基因丰度差异显著,如微生物-微生物相互作用、芳香化合物降解、原核生物固碳途径和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代谢等。总之,土壤pH、种植制度和地理位置三者共同影响了我国4个玉米主产区土壤原核生物群落和功能基因。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尺度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原核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基因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