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在2017年使用12个玉米品种进行了两个播期的田间试验,2019年使用10个玉米品种进行了田间试验。2017年早播的玉米产量在6.5 到14.6 t ha-1之间,晚播的玉米产量在9.3 到12.7 t ha-1之间,2019年玉米产量在5.9 到7.4 t ha-1之间,收获时的籽粒含水量分别在29.8-34.9%, 29.4-34.5%和31.9-37.1% 范围内。较大的最大叶面积有利于高产,叶片衰老速度快有利于后期籽粒脱水,根系结构紧凑有利于高产和籽粒快速脱水。较强壮的茎秆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但在收获时却保持了较高的籽粒含水量,这对玉米高产低含水量是一个挑战。高产低籽粒含水量的玉米品种具备灌浆速率快,灌浆时间长,灌浆后期籽粒脱水速率快的特点。灌浆后期较高的日间温度可以通过影响籽粒灌浆和脱水进而提高玉米产量和降低籽粒含水量,说明调整播期可能可以作为达到籽粒机械收获的一个策略。
小麦的高产主要通过增施氮肥和增加灌水实现,但过量的氮肥和灌水投入增加了倒伏的风险。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明确高产小麦抗倒伏能力对氮肥和灌水的响应以及探索提高小麦抗倒伏性的有效途径。试验于2015-2016和2016-2017生长季在山东农业大学农学实验站进行,供试品种为济麦22,设置3个施氮量和4个灌水处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随施氮量增加,倒伏指数和倒伏率增加,倒伏风险上升。增加氮肥用量,与倒伏指数呈正相关的株高、基部节间长度和重心高度显著增加,与倒伏指数呈负相关的基部第二节间(茎秆和叶鞘)充实度及其细胞壁组分含量显著降低。适度增加灌水可增加基部第二节间壁厚、茎秆抗折力和叶鞘的充实度,增加了茎秆强度。在本实验条件下,施氮量240 kg hm-2 并配合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600 m3 hm-2在获得最高产量的同时茎秆强度最大。结果表明,适宜的株高保证高产所需的足够的生物量,较厚的壁厚、较高的茎秆和叶鞘充实度以及细胞壁组分含量保证了较大的茎秆强度,以上特征可作为创建小麦高产抗倒群体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