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过程是油菜(Brassica napus L.)生产的重要环节,籽粒产量、菜籽油品质及产业效益皆因收获方式的不同而异。本文通过人工模拟联合收割和两段式收割,对比分析了黄冈和襄阳收获的两个油菜品种压榨菜籽油的色泽、过氧化值(POV)、生育酚含量、脂肪酸组成和极性总多酚(PTP)含量的变化情况,以期考察收获方式对压榨菜籽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收获方式所制备菜得籽油品质存在显著差异。联合收获方式制备压榨菜籽油的R值、过氧化值、总生育酚含量、亚油酸含量、亚麻酸含量、极性总酚含量较分段收获方式分别低约27.6%、5.7%、15.8%、2.0%、0.5%和28.6%,襄阳和华油杂62在两个地区和品种中表现较好。综上所述,联合收获适宜时间为终花后38-41天左右进行,分段收获在终花后35天左右,后熟6天得到的压榨菜籽油品质更佳。
本研究首先对豌豆修尾蚜触角转录组进行测序,并对鉴定到的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 ORs)基因进行了表达水平分析。随后,为了研究豌豆修尾蚜识别HIPVs的化学感受机制,利用11种已鉴定的蚜虫为害诱导的HIPVs对ORs的体外功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豌豆修尾蚜触角转录组中共鉴定出54个化学感受基因。注释到20个ORs基因,与豌豆蚜ORs进行氨基酸相似性分析,发现McraOR20和McraOR43分别与豌豆蚜的同源受体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且在触角中的表达量较高。因此对McraOR20和McraOR43的体外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豌豆修尾蚜McraOR20与豌豆蚜中的同源基因ApisOR20均能特异地识别一种HIPV顺式-茉莉酮,而McraOR43对测试的11种HIPVs均无电生理反应。本研究证实了两种蚜虫的同源受体OR20均能特异性识别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顺式-茉莉酮,为发展蚜虫的行为调控策略提供了候选的嗅觉受体靶标。
该研究系统阐述了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剖面SOC和N库的影响,通过冗余分析了SOC团聚体组分及影响因素,三维表面分析深入理解剖面SOC和N库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与化肥处理相比,长期施用有机肥通过增加表土层 (0–20 cm)SOC输入、SOC储量、TN储量和土壤pH值来提高作物产量。不同施肥处理的SOC团聚体组分存在差异,所有处理SOC团聚体组分高低依次为矿物结合有机碳(mSOC)>粗自由颗粒有机碳(cfPOC)>物理保护有机碳(iPOC)>细自由颗粒有机碳(ffPOC)。施用有机肥处理的所有SOC组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在不同SOC团聚体组分中,ffPOC对不同施肥处理的敏感性最高。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配施(NPKM)显著提高了表层(0-20 cm)SOC和TN含量,与化肥处理相比,M和NPKM处理降低了深层土壤(80-100 cm)中的SOC和N含量,有利于减少养分垂直流动,从而减少养分的淋溶损失。
本研究从葡萄基因组中共鉴定出59个SCPL蛋白,并对该基因家族进行了染色体定位、序列比对、基因结构、系统进化,及保守结构域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该基因家族的鉴定严格按照SCPL结构域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VvSCPL基因家族可被划分成3个亚家族,每个亚家族内的基因均具有高度保守的结构域。VvSCPL基因家族外显子数量介于1-19之间,表明葡萄SCPL基因存在较大的变异。转录组测序与qRT-PCR分析结果表明,VvSCPL基因的表达受干旱和淹水胁迫的诱导或抑制,表明该家族基因可能在应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为深入了解葡萄VvSCPL基因的生理与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