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一种严重威胁入侵地生物多样性、农林业生产和公共安全的危险性害虫。目前,红火蚁的防治药剂主要分为毒饵和触杀性粉剂两种类型。毒饵对红火蚁的防控效果虽然较彻底,但是见效慢,一般2周左右才能达到理想的防效。触杀性粉剂见效快,施药后3-5天即可达到理想效果,适合应用于红火蚁的紧急扑灭。为筛选出更多可用作触杀性粉剂的有效成分,本文开展了联苯菊酯和四氟甲醚菊酯对红火蚁的毒力、水平传递毒性及其触杀性粉剂的田间防效研究。研究显示,联苯菊酯和四氟甲醚菊酯对红火蚁工蚁的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3.40 ng/头和1.57 ng/头。20 μg mL-1联苯菊酯对红火蚁工蚁的击倒中时KT50和95%击倒时间KT95分别为7.179 min和16.611 min。20 μg mL-1四氟甲醚菊酯对红火蚁工蚁的击倒中时KT50和95%击倒时间KT95分别为1.538 min和2.825 min。联苯菊酯触杀性粉剂和四氟甲醚菊酯触杀性粉剂在蚁群间具有良好的水平传递毒性。0.25、0.50 和1.00% 联苯菊酯触杀性粉剂处理48小时后,第一次继发传递毒性的受药蚁的死亡率(二级死亡率)和第二次继发传递毒性的受药蚁的死亡率(三级死亡率)均超过了80%。0.25、0.50 和1.00% 四氟甲醚菊酯触杀性粉剂处理48小时后,第一次继发传递毒性的受药蚁的死亡率超过了99%,但是第二次继发传递毒性的受药蚁的死亡率则低于20%。野外结果显示,1.00%联苯菊酯触杀性粉剂和1.00%四氟甲醚菊酯触杀性粉剂处理14天后,对红火蚁蚁群的综合防效分别为95.87%和85.70%,防治效果较好。
2022年1月,我们收到来自广东省汕头市的3巢蚂蚁标本,经形态特征和分子鉴定确定为小火蚁。小火蚁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入侵物种之一,已从其原产地南美洲蔓延到除南极洲以外的每个大陆。对9头工蚁的线粒体基因序列(mtDNA COI)分析发现,它们与来自阿根廷的样本有着密切的遗传关系。本文首次正式记录了小火蚁入侵中国大陆,但它在中国的入侵阶段和发生程度尚不清楚,相关部门应该加强该种入侵蚂蚁的植物检疫、发生分布调查、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监测与防控技术开发等,以积极应对小火蚁对我国社会与生态安全的威胁。
频繁的国际贸易加速了外来物种的入侵。然而,外来物种在入侵后的地理分布以及决定其分布的因素尚缺乏相关数据。本研究分析了中国入侵物种的分布变动趋势及其驱动因素。此外,还对改革开放前、1979年至2001年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13种主要入侵昆虫在中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动态分析,以探讨增加国际贸易对中国入侵物种地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入侵物种的丰度由南向北、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广东省(442种)和云南省(404种)的入侵物种丰度最高。在调查的13种重点入侵昆虫中,3个时期分别出现3种、10种和13种,入侵省份分别为7个、28个和34个。另分析显示,外来害虫主要经新疆、环渤海地区和东南部入侵我国。在所有因子中,进口贸易值是中国入侵物种数量的有力预测因子。进口贸易值和温度是解释除了微生物外的入侵物种丰度异质性空间分布的关键因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国际检疫工作和有效控制入侵物种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