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过刊目录

    2021年, 第20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1-11-01
    上一期    下一期

    论文
    全选选: 隐藏/显示图片
    论文
     
    2021, 20(11): 2944-2956.  DOI: 10.1016/S2095-3119(20)63493-1
    摘要 ( )   PDF  
     

    细胞自噬通过维持细胞内物质与能量的动态平衡,进而调控很多发育过程。已知延伸复合物蛋白Elp3具有多种功能并参与调控自噬,但其在稻瘟病菌中的功能仍不清楚。为此,构建了稻瘟病菌Elp3编码基因PoELP3(MGG_05481)的敲除突变体,对其功能进行研究。表型分析结果显示,PoELP3基因的敲除导致稻瘟病菌菌丝生长受抑制,产孢量下降,对细胞壁胁迫剂和盐胁迫剂的敏感性增强,附着胞膨压和致病性显著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稻瘟病菌PoElp3在生长发育、胁迫响应和致病过程中均具有重要作用。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GFP-PoElp3融合蛋白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为检测稻瘟病菌Elp3在细胞自噬中的作用,将自噬标记GFP-PoAtg8分别导入野生型和突变体中,并通过计算总蛋白中游离GFP占GFP-PoAtg8和游离GFP总量的比例,评估野生型和突变体中自噬的水平。结果表明,无论是在营养充分还是营养不足的条件下,△Poelp3突变体均呈现较高的自噬水平。这可能是导致菌丝生长缓慢的原因。此外,△Poelp3突变体营养菌丝和侵染菌丝的生长均对雷帕霉素更加敏感,但是PoELP3基因的缺失并不影响雷帕霉素对TOR-信号途径下游基因的转录抑制,暗示其并不参与TOR-信号的传导。综上所述,稻瘟病菌Elp3可以通过调控自噬影响无性发育和致病性。但是PoElp3调控自噬的机制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1, 20(11): 2957-2965.  DOI: 10.1016/S2095-3119(21)63629-8
    摘要 ( )   PDF  
     

    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引起的豌豆菌核病是我国常见的豌豆病害。然而,我们近期在重庆和四川调查中发现,引起豌豆菌核病的病原菌可有多个核盘菌种。为此,我们对引起重庆和四川豌豆菌核病的病原菌种进行鉴定,以期为病害防控及抗病育种奠定基础。利用常规组织分离方法对采自重庆永川与合川、四川仪陇的病株及菌核进行病原菌分离,对获得的类似核盘菌的真菌分离物用PDA(potato dextrose agar)培养基培养,观察并测量菌落形态、生长速率与菌核大小。利用核糖体基因内转录区(rDNA-ITS)序列和种特异性分子标记进行分离物的分子鉴定。rDNA-ITS序列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种特异性分子标记鉴定分别利用核盘菌、小核盘菌(S. minor)和三叶草核盘菌(S. trifoliorum)特异性引物SMLcc2F/R、SSasprF/R与STCadF/ R对分离物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系统发育分析选取10个代表分离物进行ITS序列测序和采用Mega X软件中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构建系统发育树。致病性测定采用菌丝块接种豌豆植株茎秆方法进行。菌落生长速率和菌核大小差异可将30个分离物区分为“快速生长-中菌核”、“中速生长-小菌核”和“慢速生长-大菌核”3中类型,分别有6个、7个和17个分离物,与已报道的核盘菌属中的核盘菌、小核盘菌和三叶草核盘菌的类似。ITS序列扩增片段将30个分离物分为2个带型,10个代表分离物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2个分离物与小核盘菌(KY550019、MN421822)聚在同一分支,2个分离物与核盘菌(MN216247、MK734068和MF776031)聚在同一分支,6个分离物与三叶草核盘菌(AY187070、AY547267)聚在同一分支。核盘菌种特异性引物扩增结果表明,30个分离物中分别有6、7和17个分离物扩增出小核盘菌、核盘菌和三叶草核盘菌的目标条带。综合形态和分子特征结果,我们确定30个分离物中有6为小核盘菌、7个为核盘菌和17为三叶草核盘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30个分离物对2个豌豆品种均具有致病性,病害症状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相似,且从感病植物中分离出病原菌分离物与接种分离物相同。本研究证明重庆市和四川省部分地区的豌豆菌核病有小核盘菌、核盘菌和三叶草核盘菌3种病原菌,其中小核盘菌和三叶草核盘菌引起豌豆菌核病是在我国西南地区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