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环境-土壤微科学Agro-ecosystem & Environment—Soil Science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秸秆覆盖增加储水量
Hubing Zhao, Guanfei Liu, Yingxia Dou, Huimin Yang, Tao Wang, Zhaohui Wang, Sukhdev Malhi, Adnan Anwar Kh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9): 3174-3185.   DOI: 10.1016/j.jia.2024.01.008
摘要88)      PDF    收藏
干旱缺水和降水量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小麦生产,地膜和秸秆覆盖是旱地小麦保水增产的有效措施。我们进行了8年定位试验,用无覆盖做对照,研究地膜和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产量、土壤储水量、地表温度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无覆盖对照,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平均增产12.6和10.5%,地膜覆盖增产效果优于秸秆覆盖。相比无覆盖对照,秸秆覆盖在周年、生育期和夏闲期分别显著降低地表土层温度达到0.57、0.60和0.48°C;恰恰相反,地膜覆盖在周年、生育期和夏闲期分别增温达到0.44、0.51 和0.27°C。地表土层温度是决定土壤储水的关键因素,相比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可以提高播前底墒17%。收获期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储水量无差异,所以秸秆覆盖蒸散量比地膜覆盖提高4.5%,因而地膜覆盖水分利用率相比秸秆覆盖提高了6.6%。总的来看,地膜覆盖提高了旱地小麦的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秸秆覆盖增加了储水量。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秸秆覆盖通过抑制土壤小团聚体破碎改变了农田土壤径流中可溶性有机质的组成与流失量
Shanshan Cai, Lei Sun, Wei Wang, Yan Li, Jianli Ding, Liang Jin, Yumei Li , Jiuming Zhang, Jingkuan Wang, Dan We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5): 1703-1717.   DOI: 10.1016/j.jia.2023.10.001
摘要136)      PDF    收藏

秸秆覆盖是被广泛采用的减少侵蚀土壤碳流失的方法。然而,秸秆覆盖对黑土可溶性有机质(DOM)径流损失的影响尚未被深入研究。当前,秸秆覆盖通过改变土壤团聚体来影响径流DOM组成和损失的机制仍未明晰。本文对东北黑土区坡耕地秸秆覆盖处理和不覆盖处理(对照)进行了对比研究。我们将土壤分为大团聚体(>2 mm)、小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25 mm)。在五次降雨发生后,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径流土壤团聚体中的DOM浓度(以可溶性有机碳含量表征组成(以荧光光谱分析)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减少了54.7%的径流量。因此,秸秆覆盖虽然增加了径流平均可溶性有机碳(DOC浓度,但却减少了径流中48.3%DOC损失。径流DOM的组成与土壤相似,都包含类腐殖酸和类蛋白质物质组分。秸秆覆盖处理后,随着降雨事件的发生,小团聚体中的蛋白质成分积累,径流中的类蛋白质成分减少。荧光光谱技术可以通过捕捉径流和土壤DOM特征的动态变化来了解降雨事件下物质迁移的水文路径。方差分解分析VPA)表明,微团聚体解释了覆盖处理下68.2%地表径流DOM变化,而小团聚体解释了秸秆覆盖处理下55.1%的径流DOM变化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减少了土壤小团聚体的破碎和微团聚体的损失,从而影响了土壤中DOM的组成减少了径流中DOM的损失。研究结果为坡耕地碳流失的阻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碳酸钙促进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及结构稳定性
Junyu Xie, Jianyong Gao, Hanbing Cao, Jiahui Li, Xiang Wang, Jie Zhang, Huisheng Meng, Jianping Hong, Tingliang Li, Minggang Xu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3): 1034-1047.   DOI: 10.1016/j.jia.2023.09.015
摘要146)      PDF    收藏

通过研究不同复垦年限和施肥措施下团聚体胶结物质含量的变化,以及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机制,为采煤塌陷区复垦土壤肥力快速提升提供理论依据。山西煤矿塌陷区复垦长期定位试验始于2008年,设置不施肥(CK)、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有机无机肥(MNPK4个处理。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样品,分析胶结物质的含量、团聚体分布比例和稳定性。结构表明,经过6年和11年复垦,> 2 mm团聚体的数量、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大团聚体的数量(WR0.25)显著增加。随着复垦时间的延长,有机胶结物质呈增加的趋势,然而游离氧化铁、铝的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总之,经过11年复垦后,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显著增加了有机胶结物质和碳酸钙(60.43%)的含量。碳酸钙对于团聚体的稳定性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了大团聚体的形成,对团聚体的数量及稳定性的贡献率达54.5%。因此,长期复垦有利于优化土壤结构。有机无机肥配施是提高玉米产量,增加有机胶结物质和碳酸钙含量最有效的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麦棉轮作下长期秸秆还田促进土壤有机碳固存和团聚体形成提高作物产量
Changqin Yang, Xiaojing Wang, Jianan Li, Guowei Zhang, Hongmei Shu, Wei Hu, Huanyong Han, Ruixian Liu, Zichun Guo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2): 669-679.   DOI: 10.1016/j.jia.2023.06.009
摘要175)      PDF    收藏

秸秆还田是土壤有机碳(SOC固定和作物产量稳定性提高的有效策略。然而,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轮作制度下,作物可持续生产的最佳秸秆还田策略仍不明确。本研究的目的是在长江流域小麦-棉花种植制度下,量化长期(10年)碳投入对土壤有机碳固定、团聚体形成和作物产量的影响。采用单因素随机设计,共计5个处理:无秸秆还田(对照)、小麦秸秆还田(Wt)、棉花秸秆还田(Ct)、50%小麦和50%棉秸秆还田(Wh-Ch)以及100%小麦和100%棉秸秆还田。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下SOC含量增加了8.4~20.2%。SOC固定与C投入(1.42-7.19 Mg ha−1 yr−1)(P<0.05)之间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秸秆还田也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壤>2与1~2 mm团聚体的比例,且以Wt-Ct处理的团聚体水稳性增幅最大(28.1%)。小麦、棉花平均产量分别提高12.4~36.0%和29.4~73.7%,且C投入与小麦和棉花产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当C投入为7.08 Mg ha−1 yr−1时,可持续产量指数(SYI)均值达到最大值(0.69),这与Wt-Ct处理的最大SYI值相当(SYI为0.69,C投入为7.19 Mg ha–1 yr-1)。综上,小麦和棉花秸秆的全量还田是促进麦棉轮作下有机碳固定、土壤团聚体形成、产量及其可持续性的最佳策略。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深松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土壤有机碳和速效养分含量
Qiuyan Yan, Linjia Wu, Fei Dong, Shuangdui Yan, Feng Li, Yaqin Jia, Jiancheng Zhang, Ruifu Zhang, Xiao Hua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4, 23 (1): 251-266.   DOI: 10.1016/j.jia.2023.06.011
摘要135)      PDF    收藏

休闲期耕作有利于旱地小麦蓄水增产。然而,目前生长季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速效养分对耕作方式的响应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5年试验评价了三种耕作方式(NT,免耕;SS,深松;DT,深翻)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影响,并分析了第5年试验收获期土壤团聚体结构及团聚体碳氮组分。结果表明,与NT相比,SSDT同时提高了小麦的产量、秸秆生物量和秸秆碳投入。与DTNT相比,SS通过提高0-40 cm土层SOCSRTNSR来促进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和储量。SSNT处理下较高的SOC水平与较高的团聚体碳组分正相关,而TNSON呈正相关。DT相比,NTSS处理显著增加0-20 cm土层速效养分。综上所述,深松是提高华北旱地麦田土壤碳、氮和养分有效性的优良措施。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旱地农田残留地膜对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WANG Dong, XI Yue, SHI Xiao-yan, GUO Chao-li, ZHONG Yu-jie, SONG Chao, GUAN Yu, HUANG Lu, YANG Qi-feng, LI Feng-mi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12): 3783-3791.   DOI: 10.1016/j.jia.2023.04.026
摘要163)      PDF    收藏

地膜覆盖已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中维持作物产的重要手段。然而,农田土壤中残留地膜也引发了更多的关注。为研究留地膜对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开展了以下三个试验,包括残膜量为045013502700 kg ha-17年大田试验和4年盆栽试验,以及残膜量为1350 kg ha-1时,残膜碎片边长分别是2–55–1010–1515–20 cm6年田间试验。研究发现,残膜对0–2.0(0–1.8m田间土壤水分几乎没有影响,对0-20 cm土壤的有机碳、全氮、无机氮、全磷和速效磷均无显著影响。相对于非膜际土壤,附着于残膜表面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有所降低离开残膜表面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没有显著影响。不同大小的残膜碎片使小麦和小扁豆的田间出苗率偶有显著降低。含有450-2700 kg hm-1的残膜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茎粗,收获期玉米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降低11-19%。随着残膜量的增加,玉米和马铃薯的7年平均产量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这些结果为全面科学地认识旱地农业系统中残留地膜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提供了重要数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 优化秸秆隔层措施提高了盐碱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基于连续四年的田间试验
CHANG Fang-di, WANG Xi-quan, SONG Jia-shen, ZHANG Hong-yuan, YU Ru, WANG Jing, LIU Jian, WANG Shang, JI Hong-jie, LI Yu-yi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6): 1870-1882.   DOI: 10.1016/j.jia.2023.02.025
摘要221)      PDF    收藏

土壤盐渍化是限制干旱区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环境问题。将秸秆深还田至地表下40 cm处形成生物质隔层抑制土壤返盐的有效措施之一然而,不同用量秸秆隔层对盐碱土壤剖面有机碳(SOC)和总氮(TN)的遗留效应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基于四年(2015-2018年)的不同用量(即061218 Mg·ha-1秸秆隔层处理田间定位试验,分析了秸秆隔层措施对盐碱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秸秆隔层CK)相比,秸秆隔层处理的20-40 cm40-60 cm土层SOC含量分别增加了14-32%11-57%,TN含量分别增加了8-22%和6-34%SOC含量的增幅高于TN含量,从而20-60 cm土层的CN比增加。与CK相比,秸秆隔层处理的20-60 cm土层SOCTN含量的显著增加导致了土壤层化率0-20: 20-60 cm)的下降,促进了SOCTN在土壤剖面上的均匀分布。此外SOCTN含量均随秸秆隔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同时秸秆隔层处理有效的水盐调控效果显著提升向日葵产量。综合比较12 Mg·ha-1的秸秆隔层处理SOCTNC:N比相对较高,土壤层化比率较低。以上结果表明,秸秆隔层措施在改善盐碱地底层土壤肥力方面有很大潜力,其遗留效应至少能维持4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8.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对我国南方稻田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ZHANG Zi-han, NIE Jun, LIANG Hai, WEI Cui-lan, WANG Yun, LIAO Yu-lin, LU Yan-hong, ZHOU Guo-peng, GAO Song-juan, CAO Wei-dong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2023, 22 (5): 1529-1545.   DOI: 10.1016/j.jia.2022.09.025
摘要268)      PDF    收藏
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作为一种高效的耕作模式在我国南方稻区已有广泛应用,然而其对稻田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尚缺乏研究。本文基于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紫云英、稻秸及其联合利用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田间定位试验设6个处理,分别为冬闲稻秸不还田(Crtl)、冬闲稻秸半量还田(1/2RS)、冬闲稻秸全量还田(RS)、冬种紫云英稻秸不还田(GM)、冬种紫云英稻秸半量还田(GM1/2RS)、冬种紫云英稻秸全量还田(GMRS)。结果表明,GMRS相比RS处理,土壤细大团聚体(0.25-2 mm)含量和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增加18.9%3.41%,粉粘粒(<0.053 mm)含量降低14.4%GMRS相比GMRS,提高了微团聚体(0.053-0.25 mm)和粉粘粒中的SOC含量。GMRS处理相比RS显著增加了各粒径团聚体和全土中的轻组有机碳(fLOC)含量及其在碳组分中的占比,降低了细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全土中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含量及其在碳组分中的占比。GMRS相比GM提高了颗粒态有机碳(iPOC)在有机碳组分中的占比。GMRS对细大团聚体中的iPOC有强烈的正影响,说明联合利用能够促进fLOC转移到iPOC综上紫云英-稻秸联合利用能够通过提高fLOC含量培育土壤有机碳库,并促进有机碳转化为iPOC以物理保护的形式固存而提高其稳定性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