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是中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安徽省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茶树的高度杂合性导致其种质资源收集、管理及保护等方面工作进展缓慢,并且长期保存管理成本高,因此提高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质量和效率,构建核心种质迫在眉睫。本研究从安徽省6个主要产茶地区收集了573份有代表性的茶树,基于60对SSR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群体结构和主坐标分析。聚类结果显示,安徽省573份茶树被分为5个类群,这些类群分布地区与收集样品的地理位置相关,聚类结果与PCoA的分群结果也基本一致。最后,我们构建了一个由115份茶树品种组成的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20%。核心种质中观察到的等位基因数(Na)具有90.9%的保留率,并且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香农信息指数(I)及其他遗传多样性参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代表性茶区均保留了部分代表性品种,其中黄山地区保留了39份茶树,占核心种质的33.9%;金寨县保留了10份茶树,占核心种质的8.9%。PCoA结果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均匀的分布在收集的安徽省茶树种质中,说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安徽省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高效保存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研究通过室内试管石英砂培养的方法,测试香蕉穿孔线虫对本氏烟草的侵染致病过程和规律,明确了香蕉穿孔线虫侵染本氏烟草根系主要在根系皮层寄生,导致皮层细胞分解、组织腐烂。通过采用不同致病型和不同寄主来源的香蕉穿孔线虫群体对本氏烟草侵染致病的接种条件进行测定,以及对发病植株的症状表现、受害严重度和线虫繁殖率等致病性相关因子的评估,确定了香蕉穿孔线虫与本氏烟草互作研究的最佳测试条件和结果评估标准,从而建立了本氏烟草作为寄主的香蕉穿孔线虫致病性测定方法:(1)在玻璃培养试管中装入约占高度1/3 干燥的石英砂并灭菌两次;(2)将20天苗龄的本氏烟草幼苗移栽到试管中,在25±1℃条件下培养定植10 天;(3)以150条/株的接种虫量将香蕉穿孔线虫的雌虫接种到烟草根际;(4)在接种线虫30天后检测植株发病严重度、生长量和线虫繁殖量。本研究还采用该方法对致病型和寄主来源不同的8个香蕉穿孔线虫种群的致病性强弱进行了测定,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本研究结果为将本氏烟草作为香蕉穿孔线虫与植物互作研究的模式植物提供了依据和方法,为香蕉穿孔线虫致病性及其与寄主互作分子机制研究提供了新途径,对利用本氏烟草作为模式寄主研究香蕉穿孔线虫的致病机制和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