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播期和生态点对半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对小麦产量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稻-麦轮作条件下播期和生态点对小麦产量以及相关气候资源的影响。试验以两个半冬性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在东海县和建湖县开展,共设置6个播期。第一播期(S1)基本苗300×104 ha-1,每推迟一个播期(S2-S6)基本苗分别增加10%。结果表明,播种期的推迟,导致整个生育期天数缩短、有效积温和累计太阳辐射降低。S2~S6产量较S1分别降低了0.22~0.31t ha-1、0.5~0.78t ha-1、0.86~0.98t ha-1、1.14~1.38t ha-1和1.36~1.59t ha-1。同一播期,随着生态点北移,生育天数增加,日均温和有效积温降低,累积辐射增加。结果表明,相同播期,东海县的产量比建湖县低0.01 ~ 0.39 t hm - 2。有效积温、累积辐射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日均温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籽粒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由于日均温的升高和有效积温的降低导致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引起的。
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新育成的各类粳稻品种数量正不断增多。在大面积种植中,这些水稻新品种的产量和稻米品质表现出显著差异。然而,针对这些新育成粳稻品种产量和品质差异的研究却较少。因此,本研究选用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类粳稻品种来研究其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差异。本研究利用差示热扫描仪(DSC)、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快速粘度分析仪(RVA)和米饭食味计对不同类型粳稻稻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两个非软米杂交粳稻品种的产量显著高于非软米常规粳稻品种和软米常规粳稻品种。两个软米常规粳稻品种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蛋白质含量适中,这是其蒸煮食味品质优良的主要原因。软米常规粳稻品种的相对结晶度显著高于非软米常规粳稻品种和非软米杂交粳稻品种,这是导致其淀粉糊化所需温度和热量较高的主要因素。两个非软米杂交粳稻品种的大淀粉颗粒数量高于软米常规粳稻品种和非软米常规粳稻品种。消减值和崩解值能够间接反映米饭的蒸煮食味品质。两个软米常规粳稻品种的消减值较低,崩解值较高,这也说明了其米饭的适口性较好。本研究为不同类型粳稻品种在大面积水稻生产上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试验研究了温度和太阳辐射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旨在明确淮河下游水稻高产形成对温度和太阳辐射的需求。试验于2017-2018年以2个中熟中粳和4个迟熟中粳为材料,设置5月10日、5月17日、5月24日、5月31日、6月7日、6月14日和6月21日7个播种期。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全生育期天数呈缩短的趋势,主要表现为播种至抽穗期天数的缩短。水稻全生育期有效积温、日平均温度、累积辐射和日均辐射均随播期推迟而减少。与T1播期相比,T2,T3,T4,T5,T6和T7播期分别减产0.12-0.35,0.45-0.89,0.74-1.56,1.41-2.24,2.16-2.90和2.69-3.64 t hm-2。水稻产量与不同生育阶段有效积温呈极显著正相关。温度是影响优质食味水稻在沿淮下游地区形成高产的主要气象因子,当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获得相对高产时,播种至抽穗期平均温度范围分别为25.8-27.0°C和26.6-27.1°C,抽穗至成熟期分别为20.3-23.3°C和20.3-22.1°C。中熟中粳和迟熟中粳在沿淮下游地区的最佳播期分别为5月15-31日和5月15-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