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和密度是影响水稻产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通过合理调控密度可以在不减产的前提下降低氮肥投入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不过,对于传统的移栽稻模式,增加种植密度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在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的背景下,这种措施无疑会加剧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双季稻双直播模式是一种省工、节本的轻简化栽培措施,在该模式下调整播种密度简单易行。然而,目前关于不同氮肥和密度调控对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下超短生育期品种的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旨在揭示氮肥和密度对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并探明这些影响在早、晚季之间的差异。大田试验于2018和2019年分别在湖北省武穴市和蕲春县进行,设置四个氮肥和三个播种密度处理,选用超短生育期水稻品种湘早籼6号为供试材料。结果表明,在施氮处理下,早、晚稻生育期和产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85-97天和6.32-8.23 t ha-1。水稻产量对氮肥的响应高于对播种密度的响应。早、晚稻的最适施氮量分别为100-150 kg N ha-1和70-120 kg N ha-1。此外,在双季稻双直播模式中,早稻产量对氮肥的响应比晚稻更大,这主要由于早稻土壤背景氮的供应能力低于晚稻。因此,考虑早、晚季间土壤背景氮供应能力的差异对于优化双季稻双直播模式的氮肥管理策略、提高氮肥利用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花青素是决定梨果皮颜色的重要成分。研究发现褪黑素可以影响花青素代谢,但褪黑素采前处理对果实着色的作用尚不清楚。本试验以‘南红梨’为材料,研究了50、200 μM褪黑素采前喷施梨果实,对果皮着色、酚类物质含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褪黑素采前喷施可以显著影响梨果实着色,提高果皮中花青素和黄酮醇的含量,降低羟基肉桂酸和黄烷醇的含量,同时增加多数花青素合成基因和相关转录因子的相对表达量。此外,外源褪黑素处理促进了褪黑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加果皮中内源褪黑素的含量。试验结果为探索褪黑素调控果实花青素代谢提供了新的思路,并有助于外源褪黑素在农业上的应用。
链核盘菌属真菌美澳型核果链核盘菌Monilinia fructicola是世界上许多蔷薇科果树褐腐病的病原菌。其已被报道可广泛侵染核果类果树,如桃、李、樱桃、杏和梅,仁果类果树,如苹果、梨和山楂等。枇杷虽然和苹果、梨、山楂等都属于苹果亚科枇杷属植物,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枇杷是任何链核盘菌属真菌的寄主的相关报道。2019年6月,我们在湖北武汉的一个果园里观察到枇杷果实发生褐腐病。经过对病样进行采集,从中共获得了30个单孢菌株。通过对病菌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将枇杷褐腐病的病原菌鉴定为M. fructicola。这是世界上首次报道由链核盘菌引起的枇杷褐腐病。此外,通过人工接种,我国桃褐腐病菌的三个种M. fructicola,Monilia mumecola和Monilia yunnanensis均可以在枇杷果实上形成典型的褐腐病。同时,在对桃果实进行致病性试验时,从枇杷中分离的M. fructicola和桃分离的M. fructicola表现出相当的致病力,预示在实际生产中枇杷可能被其它链核盘菌侵染,同时枇杷上的链核盘菌也可能对其它蔷薇科果树造成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