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9N2禽流感病毒(AIV)已在全球家禽中广泛流行,并在人类和哺乳动物中引起零星的感染。本研究旨在了解H9N2AIV的遗传进化和流行病学特征。2019-2021年,从中国山东省采集136份疑似AI感染的鸡的组织样品,共分离出11株H9N2AIV。遗传进化分析表明,分离出的11株H9N2AIV的8个基因片段与欧亚谱系的几个亚谱系密切相关:BJ/94-like分支(HA和NA基因)、G1-like分支(PB2和M基因)、SH/F/98-like分支(PB1、PA、NP和NS基因)。所有分离病毒HA蛋白的裂解位点仅含有一个碱性氨基酸,表明它们都属于低致病性AIV。分离株表现出优先与类人受体 (HA) 结合和哺乳动物适应性(PB2、PB1和PA)的突变位点,从而增加了它们跨越物种屏障并引起人类感染的风险。此外,11株H9N2AIV还存在抗原位点和耐药性位点的突变,说明应及时评估疫苗的有效性,加强抗流感药物的研发。小鼠感染显示,4株H9N2AIV的致病性水平不同。从中国山东省采集的7237份鸡血清样品中,HI抗体平均滴度为8.49 log2,离散度为23.56%,抗体合格率为98.52%(≥4 1og2),表明山东省规模化养鸡场对H9N2AI的整体免疫效果较好。基于我们的结果,应该加强对H9N2AIV的流行病学监测。
茄科劳尔氏菌,简称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是一种分布广泛的土传细菌病原菌,该病原菌从根部侵染植物,最终引发青枯病(Bacterial wilt disease)。青枯菌寄主范围广泛,可在200多种植物包括马铃薯、番茄、辣椒、烟草、花生等重要作物上引起毁灭性的植物病害,被列为世界上第二大细菌性植物病原菌,给全世界的农作物生产带来巨大威胁。研究并解析青枯菌与植物互作的分子机制可为青枯病防控策略的建立奠定基础。然而,目前科研中主要采用的青枯菌土壤灌根法接种方法存在实验周期长、所需植物培养空间大、且条件不容易控制等问题,限制了青枯菌与植物互作研究的开展。因此,亟需一种快速、操作简易、且结果稳定的青枯菌接种方法。为此,本文建立了一种培养皿内青枯菌接种方法(Petri-dish inoculation method),该方法具备接种后发病稳定、操作简易和实验周期短等特点,可广泛用于青枯菌与植物互作研究。为了证明该方法在青枯菌与植物互作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利用引发植物防御作用的分子模式Pep1,拟南芥感病突变体npr1,以及具有不同毒力水平的青枯菌突变体ΔhrcV和ΔRipAC,研究了青枯菌皿内接种方法在评估植物抗病性和青枯菌致病性中的适用性和高效性。同时,我们利用皿内接种方法再现了前人对4个烟草品种的抗性评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不同植物种质材料的抗性评估和筛选。鉴于此方法具有快速、操作简单、节省空间,人力和财力,以及所需接种量少的优点,该方法可用于快速大规模青枯菌突变体致病性分析以及植物对青枯菌抗性种质材料的筛选和鉴定。青枯菌皿内接种方法也可为其他土传病原菌的接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