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建立了叶柄长度检测方法,并对EMS诱变冀黄13获得的高光效新种质M657为材料,于2017-2018年度在北方、黄淮、南方共7个地点进行表型鉴定。与冀黄13相比,M657在北方春、黄淮海夏及南方夏种植时矮化、叶柄短表型稳定,M657株高与叶柄长度显著降低,有效分枝数增加,生育期延长2-7 d,单株粒重、百粒重下降;4个短叶柄新品系的选育为大豆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的亲本种质,同时证明了利用矮杆短叶柄新种质M657理想株型为耐密、高产大豆新品种的培育的可行性。
为筛选大豆香味种质,建立大豆叶片中香味特征化合物2-乙酰基-1-吡咯啉(2-acetyl-l-Pyrroline,2AP)的鉴定方法。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及三因素四水平(L9 (34)的正交试验,以峰形、总峰面积及检测样品时间为考察指标,建立了利用气质联用仪(GC-MS)快速检测香味的方法,明确了仪器运行最佳参数包括:柱温70℃,进样口温度180℃,以及样品最优萃取时间条件(酒精含量1ml、NaCl含量0.1g,超声时间10min,萃取时间为1h)。该检测方法重复性好、简单快速、样本试剂消耗少,可精准快速测定2AP含量。利用该方法对不同地理来源的101个大豆基因型进行了分析筛选。结果表明, 2-AP平均含量为0.29ppm,变幅为0.094ppm到1.816ppm,遗传多样性指数为0.54。可被划分为3个等级,其中,1级香型大豆有7份,包括中龙608、黑农88、哈13-2958、红面豆、黑农82、黄毛豆、吉育21。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及筛选的优异种质为大豆香味育种和基因发掘提供了技术和材料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