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是污染物产生较多畜禽,一头600 kg的成年奶牛,每天可产生30~50 kg粪便,废水0.4 m3,是同等条件下生猪、肉鸡和蛋鸡的数倍,已成为农业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随着奶牛养殖业开始向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转变,由此带来的环境负外部效应问题日益突出。环境规制是解决畜禽养殖过程中要素过度使用和环境污染外部性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措施之一,但也是养殖场成本增加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当前环境规制与不同规模奶牛养殖效率以及技术进步的关系尚不清楚。该研究基于中国十个省份(自治区)2009—2019年不同规模牧场投入产出数据和环境规制政策规章文件数量,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研究了环境规制对奶牛养殖技术进步的影响特征与异质性,并考察了规模经营与环境规制的协同互补效应。结果表明,环境规制对奶牛养殖技术进步的影响呈“U”型特征,环境规制加速了养殖集约化发展、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了从污染治理带来的高成本、低技术进步逐步过渡到养殖结构优化产生的高收益、高创新投入的发展规律。不同规模牧场中,大规模和中规模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小规模,环境规制对小规模牧场和大规模牧场技术进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对中规模牧场技术进步影响呈“U”型曲线,不同规模养殖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中规模牧场奶牛存栏比重增加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环境规制初期给牧场带来技术进步下降的压力,但不能过度追求大规模养殖,大规模奶牛存栏比重增加带来更高的污染物处理成本迫使牧场减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反而会削弱环境规制对奶牛养殖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研究认为在推进适度规模养殖的基础上,在确保环境规制有效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注重环境规制形式,使奶牛养殖技术尽快突破“U”型曲线拐点,为实现环境保护及经济增长“双赢”提供了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