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蝗雌成虫可以感知季节性光周期的变化,从而诱导胚胎滞育,并以此作为越冬的关键策略。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SPNs)在滞育诱导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只有少数SPNs基因得到了功能验证。LmSPN2在滞育和非滞育卵之间差异表达,然而其生物学功能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我们首先对LmSPN2进行了RNAi敲降,结果表明滞育率显著降低了29.7%。使用酵母双杂交、免疫共沉淀和pull-down等技术,我们验证了LmSPN2与LmSPN3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且作用位点为LmSPN2的第331位谷氨酸。LmSPN3的RNAi敲降会使滞育率增加14.6%,表明LmSPN2和LmSPN3在滞育调控上具有相反的功能。两个SPN基因的双重敲降导致滞育率降低了26.4%,表明LmSPN2是主导的调节信号。此外,我们发现敲降LmSPN2后,四个Toll通路基因(easter,spätzle,pelle和dorsal)显著上调,而敲降LmSPN3后则下调,因此我们推测这两个SPN基因通过Toll通路调节滞育过程。综上,LmSPN2对蝗虫卵滞育具有正调控作用,而LmSPN3作用相反,二者通过LmSPN2的第331位谷氨酸进行互作,并通过Toll通路影响飞蝗滞育。这种滞育调控机制扩展了我们对昆虫发育调控的理解,并为研发新的蝗虫防控策略的提供了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