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是中国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安徽省茶树栽培历史悠久具有丰富的种质资源和遗传多样性。茶树的高度杂合性导致其种质资源收集、管理及保护等方面工作进展缓慢,并且长期保存管理成本高,因此提高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的管理质量和效率,构建核心种质迫在眉睫。本研究从安徽省6个主要产茶地区收集了573份有代表性的茶树,基于60对SSR分子标记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群体结构和主坐标分析。聚类结果显示,安徽省573份茶树被分为5个类群,这些类群分布地区与收集样品的地理位置相关,聚类结果与PCoA的分群结果也基本一致。最后,我们构建了一个由115份茶树品种组成的核心种质,占原始种质的20%。核心种质中观察到的等位基因数(Na)具有90.9%的保留率,并且核心种质和原始种质的香农信息指数(I)及其他遗传多样性参数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所有代表性茶区均保留了部分代表性品种,其中黄山地区保留了39份茶树,占核心种质的33.9%;金寨县保留了10份茶树,占核心种质的8.9%。PCoA结果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均匀的分布在收集的安徽省茶树种质中,说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代表安徽省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本研究对安徽省茶树种质资源的高效保存和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的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骨干亲本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水稻骨干亲本蜀恢527(SH527,Oryza sativa)在育种过程中所利用的关键基因组区域,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基于系谱的全基因组分析。利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对包括SH527、6个亲本品种及17个衍生恢复系在内的24个品种进行了扫描,分析了上游亲本对SH527基因组的独特贡献,确定了SH527及其衍生品种中保守的关键基因组区域。同时,利用多年的产量性状数据和SNP 芯片结果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的已知或新的产量性状的关联位点。这项研究初步揭示了SH527育种的关键区域,将为后续育种提供参考。杂交水稻为世界粮食的供应做出了重大贡献,而骨干亲本在杂交水稻品种选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明确水稻骨干亲本蜀恢527(SH527,Oryza sativa)在育种过程中所利用的关键基因组区域,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基于系谱的全基因组分析。利用高密度单核苷酸多态性(SNP)阵列对包括SH527、6个亲本品种及17个衍生恢复系在内的24个品种进行了扫描,分析了上游亲本对SH527基因组的独特贡献,确定了SH527及其衍生品种中保守的关键基因组区域。同时,利用多年的产量性状数据和SNP 芯片结果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现了一些可能的已知或新的产量性状的关联位点。这项研究初步揭示了SH527育种的关键区域,将为后续育种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