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被认为能够给弱势农户的绿色生产转型带来更多技术红利,但这却与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相悖。从理性忽略的视角,基于山东省1015份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分析了互联网对农户病虫害综合治理(IPM)技术采纳的影响及其原因。研究表明:(1)互联网虽有效促进了农户IPM采纳,但并未真正给弱势农户带来更多影响,较大的选择偏差导致弱势农户的技术红利被高估;(2)技术信息获取渠道差异导致农户对互联网信息的理性忽略程度存在差别,这是互联网影响异质性的重要原因;(3)对强关系网络信息渠道的过度依赖使弱势农户容易陷入信息茧房,对互联网信息产生理性忽略,因而难以被互联网信息所影响。要更好地发挥互联网对弱势农户IPM采纳甚至绿色生产转型的促进作用,不仅需要推动互联网农业技术信息服务的适老化,还应激励善于利用互联网的农户积极分享外部信息,引导弱势农户走出信息茧房。
供应链可追溯性的构建能够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溯源,因此对于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来说非常重要。此外,它能够帮助监管者了解食品安全风险发生的供应链环节,并能够对上游农业企业的经济性动机掺假行为产生威慑。本文聚焦于中国水产品供应链,试图通过构建批发市场经营户、养殖户和政府三方的博弈模型和使用大规模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经营户可追溯采纳行为。该实地调研数据涵盖了浙江和湖南两省所有存在水产品交易的批发市场,具体来说,包含76家批发市场和763个经营户的信息。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批发市场经营户之间采用可追溯性与食品安全抽检强度、经营户个人的被抽检经历和风险意识密切相关;此外,在私营市场中,抽检强度对经营户的产品可追溯性采纳的影响要强于国家/集体所有权的市场。本文提供了关于中国水产品可追溯性发展的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发现了可能影响批发市场经营户的产品可追溯性的因素,以期为相关政府部门促进水产品供应链的可追溯性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