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验探讨了7种不同类型缓控释肥一次性施用对水稻产量及群体特征的影响。在研究肥料氮素(N)释放特征的基础上,于2018和2019年进行盆栽试验,以常规分次施肥(CK,基穗比为1:1)为对照,对水稻叶片SPAD值、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和干物质积累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缓控释肥的氮素释放特征差异显著。树脂包衣尿素(PCU)表现为控释模式,整个生育期持续释放氮素;硫包衣尿素(SCU)表现为缓释模式,中后期氮素释放不足;脲酶抑制剂尿素(AHA)和脲甲醛(UF)表现为速释模式,前期爆发性释放,中后期无释放,但其供肥能力可持续到抽穗期。PCU延缓了高峰苗期,与CK相比,干物质积累、叶片SPAD值无显著差异,同时由于整个生育阶段氮素的持续释放,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增加,从而提高水稻产量;SCU由于后期氮供应不足,总颖花量低,水稻产量降低,但差异不显著;AHA和UF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对产量的影响不一致。本试验结果表明,在盆栽等量施氮条件下,供肥能力强、有效持续时间长的肥料类型更有利于水稻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
为探究机插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倒伏差异的主要因素及其对氮肥的响应,2017年和2018年在江苏丹阳(长江中下游代表性区域)开展了两年重复的田间试验,以22个杂交籼稻、22个常规粳稻以及2个籼粳杂交稻3种类型水稻为材料,设置3个氮肥水平(0、150、300 kg ha-1),采用毯苗机插的移栽方式,从倒伏相关的力学指标、形态学指标以及物质转运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不同类型水稻产量的差异表现为常规粳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稻(杂交籼稻、籼粳杂交稻)的倒伏指数(LI)高于常规粳稻源于其较高的株高,籼粳杂交稻较低的茎鞘物质表观输出率导致其LI显著低于杂交籼稻。杂交籼稻品种间倒伏指数较大的差异主要来源于茎鞘物质表观输出率,株型紧凑的品种茎鞘物质表观输出率低,因而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常规粳稻品种间的差异则是由断面模数(Z)即茎粗造成的。籼粳杂交稻或常规粳稻的倒伏指数在氮肥处理间的变异相对较小,高氮水平下均没有发生倒伏,这是由于其叶倾角较小且在高氮条件下变化不大;而杂交籼稻不同品种LI和倒伏率对氮肥的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株型紧凑的品种耐高氮。因而,紧凑株型品种适宜作为机插条件下的抗倒耐氮型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