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玉米产区。近年来滴灌技术开始在该区推广应用,以解决玉米生产中干旱频发和水分利用效率(WUE)低下的问题。为确定高效和环境友好的灌溉措施,2016-2018年针对滴灌结合不同农田保水措施进行了大田试验研究,处理如下:(1)塑料薄膜覆盖+滴灌(PI),(2)生物降解膜覆盖+滴灌(BI),(3)秸秆深翻还田+滴灌(SI),(4)浅埋滴灌(OI),以传统沟灌(FI)为对照。PI和BI处理根长密度(RLD)和营养生长期间土温较高,其产量、WUE和氮素利用效率(NUE)最高。与BI相比,PI处理在20-60 cm和60-100 cm土层中消耗了更多的土壤水分,且0-20 cm土壤上层根系较大,生殖生长期间土温较高,根系和叶片衰老进程加快。SI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促进深层RLD增加,从而维持了花后较高的生理活性。FI处理与滴灌相比,60-100 cm土壤深层硝态氮含量较高,增加了氮素淋溶损失的风险。0-20 cm土层中,RLD与产量、WUE和NUE极显著正相关(P<0.001),与根系氮利用效率(NRE)显著负相关(P<0.05),这一相关性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干旱条件下,降解膜覆盖与滴灌耦合有利于玉米稳产和提高土壤水氮利用效率,是一项东北区玉米可持续生产与环境友好的推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