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低温事件频发重发。在我国黄淮海麦区,拔节孕穗期(药隔期)发生的倒春寒对冬小麦造成了显著的产量损失。为探索一种经济、可行、高效的小麦低温抗性高产栽培技术,本研究以烟农19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分次施磷对药隔期低温处理下小麦抗氧化特性和碳氮代谢生理的影响。处理包括传统施磷和分次施磷,然后在药隔期进行-4℃低温处理和自然温度处理。结果表明,与传统施磷相比,分次施磷提高了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降低了叶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同时,分次施磷处理提高了小麦幼穗碳氮代谢相关酶活性,促进了可溶性糖(SSC)、蔗糖(SUC)、可溶性蛋白(SP)和脯氨酸(Pro)在幼穗中的积累,降低了丙二醛(MDA)的毒性。由于分次施磷增加了生殖发育所需的有机营养,小麦幼穗对低温胁迫的抗性增强,每穗不育小穗数(SSN)比传统施磷降低11.8%,小穗结实率(SSR)和最终产量比传统施磷分别提高6.0%和8.4%。随着低温处理结束时间的延长,分次施磷的改善作用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