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于2019-2020年开展了田间试验,研究DPC化控封顶时期和剂量对喷施脱叶催熟剂(50%噻苯•乙烯利悬浮剂,简称TE,2250 g hm-2)前吐絮率(9月中下旬,药前吐絮率)及TE施用后14天脱叶性状和吐絮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9年(棉株长势相对正常)晚封顶(T3期,接近生理终止,白花以上节位约为5.0,较当地人工打顶晚7天)与早封顶(T1期,盛花期,较当地人工打顶早7天)和中期封顶(盛花期后7天,与当地人工打顶时间相同)相比,药前吐絮率显著降低5.9%-11.2%;高剂量DPC(270 g hm-2)封顶与低(90 g hm-2)、中(180 g hm-2)剂量DPC封顶相比,药前吐絮率显著降低22.0%。2020年(棉株后期长势偏旺)T3期封顶的药前叶片数虽然少于T1期和T2期,但药后14天的残留叶片数较多,脱叶率较T1和T2期封顶降低23.2%-27.2%;高剂量DPC封顶的药前叶片数与中、低剂量DPC封顶相似,但药后14天的残留叶片数最多,脱叶率较低、中剂量DPC封顶降低15.0%-21.7%。此外,2020年晚封顶主要影响果枝叶片(包括主茎叶)的脱落,而高剂量DPC封顶对果枝叶(包括主茎叶)和营养枝叶片的脱落均有影响。综上,花铃期应用DPC进行化控封顶对棉花熟性和脱叶催熟效果有一定影响,且具体结果与植株生长状态有关。为避免延迟成熟和降低叶片对脱叶催熟剂的敏感性,DPC化控封顶时间不宜过晚,也不宜采用高剂量DPC进行封顶。在黄河流域棉区,建议于盛花期~盛花期后7天左右(当地常年人工打顶时间)应用90-180 g hm-2 DPC进行化控封顶。
棉花的脱叶催熟技术在机械收获中必不可少,尤其是在华北平原,由于热量资源不足,导致收获时残留绿叶和未开裂棉铃的比例较大,棉花机械收获受到限制。确定棉花脱叶催熟剂最佳用量,同时最大程度地减少产量和品质的损失至关重要。本文主要研究一种新型脱叶催熟剂-欣噻利(XSL,10%噻苯隆和40%乙烯利的复配剂)对棉花叶片和棉铃的空间分布,以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本试验共设置了四个处理:不同的XSL剂量(1800和2700 mL ha-1),应用两次(分为两次应用,每次1350 mL ha-1)和无XSL(清水)对照。该大田试验于2016-2017年在中国河北进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所有脱叶催熟处理均未显著影响棉花的产量和纤维品质。两年数据显示,2700 mL ha-1 XSL一次性喷施的棉花吐絮率比清水对照高13.5%,而其他两个处理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三个XSL处理的脱叶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平均比清水对照高42.2%。年份对XSL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表明气候因素会影响XSL的应用。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黄河流域棉区使用XSL的最佳剂量为2700 mL ha-1,而且无需分成两次应用。我们的结果将促进棉花机械化收获并降低棉花生产的人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