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大豆种质籽粒中的类胡萝卜素组分和含量对大豆种质营养品质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针对遗传多样性丰富的中国大豆种质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揭示了不同营养品质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基因型、种植年份、种质类型、子叶色和生态区来源显著影响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其平均类胡萝卜素总含量变化范围为8.15-14.72 µg g-1。大豆农家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是栽培种的1.2倍,特别是绿子叶种质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黄子叶种质。需要指出的是单一组分中叶黄素的含量是最高的,其变化范围为1.35-37.44 µg g-1。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含量与其他品质组分显著相关,这有利于育种者在强化类胡萝卜素含量同时而不影响其他品质组分。我们结果证明了大豆籽粒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是丰富的,但其积累宜受遗传因素、种质类型和种质来源的显著影响。我们还鉴定了一批高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大豆新种质,可以为大豆育种、食品加工和化妆品行业利用。
本研究旨在研究不同中性洗涤纤维/非纤维碳水化合物(NDF/NFC)比例的日粮对不同泌乳阶段荷斯坦奶牛生产性能、养分消化率和CH4排放的影响,建立日粮结构和产奶量与CH4的模型,并将该模型与其他已发表的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将36头泌乳奶牛分为三个处理组,即NDF/NFC=1.19(低NDF/NFC组)、NDF/NFC=1.54(中NDF/NFC处理组)和NDF/NFC=1.68(高NDF/NFC处理组)。使用六氟化硫示踪法测定瘤胃CH4排放量,酸不溶性灰分法测定营养物质消化率。结果表明,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随着日粮NDF/NFC比例的增加,干物质采食量(DMI)均显著降低(P<0.01),分别从20.9 降至15.4 kg d-1,从15.3降至11.6 kg d-1,从16.4降至15.0 kg d-1。三种处理中,泌乳中期和后期奶牛的DM和总能(GE)消化率最高(P<0.05)。随着日粮中NDF/NFC比例的增加,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CH4排放量呈现线性增加(P<0.05),分别从325.2到391.9 kg d-1,261.0到399.8 kg d-1,241.8到390.6 kg d-1。每单位代谢体重、DM摄入量、NDF摄入量或脂肪校正产奶量下的CH4排放量随着日粮中NDF/NFC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此外,泌乳早期、中期和晚期奶牛随着日粮NDF/NFC比例的增加,CH4能占摄入GE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分别从4.87%到8.12%,5.16%到9.25%,5.06%到8.17%。建立的模型结果表明,使用DM摄入量作为单一变量的方程比使用其他饲粮或产奶量变量的方程产生更大的R2值。将每个泌乳阶段获得的数据合并后,与任何其他预测变量相比,DM摄入量仍然是更好的CH4排放量预测指标(R2=0.786,P=0.026)。与本文开发的预测方程相比,先前公布的方程具有更高水平的均方根预测误差,反映它们无法准确预测中国荷斯坦奶牛的CH4排放水平。中国饲养模式下的泌乳奶牛CH4产量的量化以及相关预测方程的建立,将有助于建立区域或国家的CH4排放清单和改进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CH4减排方法。
夏玉米品种及其种植密度是影响玉米抗倒伏能力的主要因素。本试验从木质素代谢的角度来探究不同玉米品种的抗倒伏能力及其种植密度调控。研究结果表明,抗倒伏夏玉米品种登海605 (DH605)具有较低的重心和良好的茎秆形态特征,这是其抗倒伏能力显著高于浚单20(XD20)的原因之一。DH605的木质素积累量、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以及G、S和H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均显著高于XD20。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两种品种的茎秆机械强度、木质素积累量和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均显著降低,G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呈现先减少后保持稳定的趋势,S型木质素单体含量呈下降趋势,H木质素型单体含量呈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倒伏率与植株性状及木质素代谢显著相关。因此,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具有木质素积累量高、木质素合成途径关键酶活性高、S型单体含量高、重心低、茎穿刺强度高、皮质厚度高、维管束面积小等特点,同时,高种植密度降低了茎秆木质素的积累、酶活性和机械强度,进而导致倒伏率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