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列表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中国小麦的光温特性研究
    曹广才1;吴东兵1;李希达1;苗果园2
    摘要196)   PDF (542KB)(393)   
    DOI: 10.3864/j.issn.0578-1752.nykx-200740-3071
    2. 新株型水稻的光合效率
    胡文新,彭少兵,高荣孚,J. K. Ladha
    2005, 38 (11): 2204-2210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s-2003-1742
    摘要1656)      PDF (294KB)(1220)    收藏
    新株型(NPT)水稻的净光合速率(Pn)明显低于常规籼稻。叶绿素荧光分析表明,新株型水稻的原初光化学效率(Fv/Fm)明显高于常规籼稻;但是从单位叶绿素的饱和净光合速率、遮荫试验结果及PSII的光化学淬灭系数来看,新株型水稻的实际光能利用效率较常规籼稻低。这表明非光化学过程是限制新株型水稻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素。作者从光能利用效率的角度讨论了新株型水稻的生理改良问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6)
    3. 鸡脚叶标记的三系杂交棉光合特性的研究
    朱伟,王学德,华水金,张小全,蒋培东
    2005, 38 (11): 2211-221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647
    摘要1442)      PDF (329KB)(1002)    收藏
    以超鸡脚叶、鸡脚叶和正常叶棉花不育系及其恢复系为亲本材料,按NCⅡ交配设计,配制5类不同叶形的24个杂种,对各叶形杂种产量、品质和光合作用等性状的表现及其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测定发现,超鸡脚叶、鸡脚叶、中鸡脚叶、大鸡脚叶和正常叶5类杂种的生育期依次随叶面积系数增加而延长,中鸡脚叶杂种因具有适中的生育期和叶面积系数,产量和光合作用性状的综合表现最好。与对照(中杂29)比,中鸡脚叶杂种的籽棉产量增加1.16%,皮棉产量增加2.06%,纤维长度增加3.60%,麦克隆增加2.33%,生育期缩短10d。不同时期光合指标测定的结果表明,中鸡脚叶杂种除了生育后期Pn(净光合速率)、Gs(气孔导度)和Tr(蒸腾速率)稍低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外,其它时期Pn、Gs和Tr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且Ci(胞间CO2浓度)低于正常叶杂种。Pn与杂种产量的大多数性状呈正相关,其中与籽棉产量相关性最大,铃数和铃重次之,果枝数最小。考察不同叶形杂种结铃期上、中、下层叶光合性状发现,超鸡脚叶和鸡脚叶杂种下层的光照强度、透光率、Pn和Gs高于其它叶形杂种,其中超鸡脚叶杂种透光率和Pn最大,分别比对照高94.12%和45.54%,但上和中层叶的Pn较低。中鸡脚叶杂种上、中、下三层Pn和Gs高于正常叶杂种和对照, 上层Pn较对照高8.06%,中层Pn较对照高1.67%,下层Pn较对照高30.77%。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上层Pn较对照高5.4%,中层Pn较对照高1.7%,下层Pn较对照高30.8%。研究认为中鸡脚形杂种具有良好的光合作用特性,对于产量和品质优势的表达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
    4.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叶、茎、粒可溶性糖变化与淀粉含量的关系
    李友军,熊 瑛,吕 强,陈明灿,骆炳山
    2005, 38 (11): 2219-222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851
    摘要1025)      PDF (326KB)(1688)    收藏
    比较了3种类型专用小麦(强筋小麦郑麦9023、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在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倒一茎节、倒二三茎节、倒四五节茎节、叶鞘中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中可溶性总糖、淀粉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中筋小麦温麦4号和弱筋小麦豫麦50旗叶中可溶性总糖、蔗糖、SS和SPS活性均高于强筋小麦郑麦9023,温麦4号略高于豫麦50。SS和SPS活性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可溶性总糖和蔗糖。在花后12 d至成熟期间,豫麦50籽粒中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温麦4号次之,郑麦9023最低;豫麦50淀粉含量显著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灌浆后期的ADPP活性也高于温麦4号和郑麦9023。相关分析表明,开花后18 d至成熟期茎中可溶性总糖含量与籽粒淀粉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而叶片中可溶性总糖、叶片中蔗糖、籽粒中可溶性总糖与籽粒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茎鞘可溶性总糖含量对籽粒淀粉的贡献率存在基因型差异:豫麦50和郑麦9023以倒二、三节间最大,而温麦4号则以倒四、五节间最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5. 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碾米品质的差异
    董明辉,桑大志,王朋,唐成,杨建昌
    2005, 38 (10): 1973-197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441
    摘要1180)      PDF (247KB)(1084)    收藏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碾米品质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就总体而言,在稻穗的同一部位,两品种一次枝梗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二次枝梗的籽粒;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第1粒位籽粒较低,第4或第3位的籽粒较高;一次枝梗上第2粒位籽粒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高,第1粒位籽粒的较低;精米率在穗上不同部位及一次枝梗上的分布因施氮量的不同而异。武育粳3号穗上各部位一、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优于扬稻6号,穗上同一部位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在两品种间的差异大于一次枝梗。施氮量在0~240 kg·ha-1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改善稻米的碾米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2)
    6. 不同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王小燕,于振文
    2005, 38 (10): 1980-198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1040
    摘要952)      PDF (482KB)(1110)    收藏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的蛋白质、谷蛋白大聚合体(GMP)、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等蛋白质品质指标的差异,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供试的9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高GMP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组;低GMP含量、低面团稳定时间组;中GMP含量、中面团稳定时间组。研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蛋白质合成与分解过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与蛋白质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GMP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GMP含量与诸品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GMP含量更能代表加工品质的优劣;灌浆前中期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对可溶性蛋白(SB)含量有显著影响,灌浆中后期内肽酶(EP)、羧肽酶(CP)、氨肽酶(AP)活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高GMP组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中GMP组和低GMP组。以上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代谢水平,即灌浆前中期具有较高的NR、GS活性和灌浆中后期具有较高的EP、CP、AP活性,是具有较高的GMP含量的生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6)
    7. 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的热量指数评估及意义
    李新建,毛炜峄,谭艳梅
    2005, 38 (10): 1989-199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124
    摘要950)      PDF (231KB)(923)    收藏
    【目的】为了客观定量评估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方法】本文设计了评估棉花生长热量满足程度的热量指数计算方法。应用棉花各生育阶段的旬平均气温计算了新疆喀什、阿克苏和北疆等3大棉区9个代表站播种~出苗、出苗~现蕾、现蕾~开花、开花~裂铃、裂铃~停止生长以及棉花生长前期、中期、后期和全生育期的热量指数。【结果】分析表明,热量指数既能满足棉花生长全生育期热量条件评估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棉花生长每旬、某一个或几个生育时段热量条件评估的要求,对棉花生产和品种布局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与新疆3个棉区气候减产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尤其能很好反映棉花延迟型冷害年的发生情况和程度。【结论】热量指数是定量评估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的一种较好指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3)
    8. 寒地水稻实地氮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范立春,彭显龙,刘元英,宋添星
    2005, 38 (09): 1761-176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440
    摘要941)      PDF (374KB)(1159)    收藏
    为解决东北寒地水稻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引进了国际水稻研究所的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寒地水稻叶片的叶绿素值(SPAD值)在穗分化期、抽穗期与叶片含氮量及叶色卡值(LCC值)之间都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 初步确定寒地水稻的SPAD阈值为38~40,LCC阈值为3.5。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实地氮肥管理(SSNM)氮肥用量减少25%,千粒重增加0.75 g,氮肥利用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SSNM可以降低氮肥用量,具有在广大寒地稻区推广的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87)
    9. 分蘖期节水处理对水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周广生,徐才国,靳德明,崔克辉,曹凑贵,蔡明历,骆炳山
    2005, 38 (09): 1767-177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973
    摘要1026)      PDF (225KB)(1028)    收藏
    选用4个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分蘖盛期进行不同程度的节水处理,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水稻分蘖期具有很强的自我调节能力,节水处理期间及处理结束后,植株有机物的运转及根系分布均可发生改变,以减轻干旱伤害;分蘖盛期节水处理导致水稻耗水量的下降由处理期间及处理结束后植株耗水量的减少两部分所组成,节水潜力大,但在品种及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分蘖期适度节水胁迫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处理期及处理结束到完熟期的水分利用效率;节水处理对水稻产量与稻米品质的影响在品种与处理间存在差异,一定程度节水处理可提高某些品种的产量与稻米品质,但也可使一些品种的产量下降,故节水抗旱栽培应选择适当品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0)
    10. 草酸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幼苗叶片光合机构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
    孙艳,樊爱丽,徐伟君
    2005, 38 (09): 1774-177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151
    摘要1335)      PDF (417KB)(869)    收藏
    在40℃高温胁迫条件下,研究了外源草酸对黄瓜叶片光合作用、叶绿素荧光参数和叶黄素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高温胁迫前3 d用5 mmol·L-1草酸处理叶片减小了高温胁迫下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光合电子传递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下降幅度,而对气孔导度(Gs)没有影响。草酸处理可提高叶黄素循环库的大小和(A+Z)/(V+A+Z),并使高温胁迫下叶黄素循环库、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的下降幅度和(A+Z)/(V+A+Z)在胁迫后期的下降幅度减小。这些结果说明,草酸对高温胁迫下黄瓜叶片光合机构的破坏具有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7)
    11. 两系法杂交稻安全制种的低温防御灌水理论与技术
    邹江石,吕川根,姚克敏,胡凝,夏士健
    2005, 38 (09): 1780-178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338
    摘要1124)      PDF (335KB)(930)    收藏
    归纳了中国南方稻区8月中下旬低温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明确了保证两系法杂交稻制种纯度的灌水增温幅度以2℃为宜。测定了培矮64S育性敏感期的幼穗高度和冠层结构特征,分析了灌水后冠层增温的空间和时间规律。结果表明,灌水的有效增温高度在株高40 cm以内,以20 cm处最为显著,平均可达3.1℃。提出防御低温的灌水技术为:15~20 cm的灌水深度;流动灌水;晴(昙)天17时灌水,次日10时排水,阴(雨)天24 h灌水;田块比较大时,适当增加入水口和出水口数量。通过不育系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的观测,证实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12. 大麦/玉米间作优势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的相对贡献研究
    刘广才,李隆,黄高宝,孙建好,郭天文,张福锁
    2005, 38 (09): 1787-179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170
    摘要1048)      PDF (230KB)(968)    收藏
    采用田间微区试验以及地下部种间根系分隔技术研究了玉米覆膜与不覆膜两种情况下大麦/玉米间作优势以及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均为1.06,无明显间作优势;玉米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籽粒和生物产量的LER分别为1.32和1.30,具有显著的间作优势。玉米不覆膜时,大麦/玉米间作系统养分吸收优势不显著;玉米覆膜时,间作系统具有显著的养分吸收优势。地上部和地下部因素对大麦/玉米间作中籽粒和生物产量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当玉米不覆膜时为间作劣势而无贡献;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地下部因素对间作优势的相对贡献分别为80%和20%。当玉米覆膜时,地上部和地下部交互作用对间作氮素养分吸收的贡献具有同等重要性(各占50%);对磷吸收的贡献分别占60%与40%,钾则分别为45%与55%。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5)
    13. 稻米脂肪含量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
    王海莲,万建民,万向元,胡培松,翟虎渠
    2005, 38 (08): 1540-154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788
    摘要1367)      PDF (385KB)(1237)    收藏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分析技术和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稻米脂肪定量分析数学模型,并比较糙米粒和糙米粉NIRS数学模型对预测稻米脂肪含量的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当利用糙米粒和糙米粉NIRS数学模型对样品进行预测时,内部交叉验证预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分别为94.44%和95.54%,内部交叉检验的标准差(RMSECV)分别为0.09%和0.08%;外部验证预测值和真值之间的R2值分别为79.51%和87.10%,预测标准差(RMSEP)分别为0.24%和0.26%,平均相对误差(ARE)分别为4.11%和3.30%。内部交叉验证和外部验证结果证明,糙米粒和糙米粉NIRS数学模型均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可应用于稻米营养品质改良实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3)
    14. 施氮量对小麦强势和弱势籽粒氮素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
    赵俊晔,于振文
    2005, 38 (08): 1547-155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1071
    摘要1346)      PDF (299KB)(1078)    收藏
    研究了施氮量对强筋小麦强势粒和弱势粒氮素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势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单粒蛋白质积累量在灌浆过程中均大于弱势粒,强势粒开花后21 d前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和花后28 d的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弱势粒,是强势粒蛋白质积累速率快的生理原因。成熟期,同一施氮处理强势粒的清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和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大于弱势粒,而球蛋白含量小于弱势粒。适量施氮,籽粒中的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显著增加,强势粒和弱势粒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之间的差异减小,蛋白质含量和积累量的差异亦减小;当施氮量由150 kg·ha-1增至240 kg·ha-1,弱势粒蛋白质含量增加,而强势粒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变化;随施氮量增加,籽粒的各蛋白质组分含量呈增加趋势,不同粒位不同蛋白质组分的增幅不同,以弱势粒中谷蛋白含量和谷蛋白大聚合体含量的增幅大,说明施氮量对籽粒蛋白质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对弱势粒的调控实现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99)
    15. 留茬高度与刈割时期对墨西哥玉米再生性能的影响
    王永军,王空军,董树亭,胡昌浩,刘 鹏,张吉旺
    2005, 38 (08): 1555-156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3020
    摘要973)      PDF (394KB)(807)    收藏
    采用大田小区栽培试验,研究了留茬高度和刈割时期对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再生性能(包括再生草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刈割时期的确定以植株高度为准,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评价饲用品质并引入再生系数(RGC)的概念判定其再生性能。结果表明,株高95 cm时刈割,留茬30 cm的再生草产量和总能量最高,分别为11.60 kg·m-2(鲜草重)和278 kJ·m-2,显著高于留茬20 cm(CK)与10 cm处理;留茬30 cm再生草的粗蛋白和无氮浸出物含量较高,粗灰分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较低。留茬20 cm,不同时期刈割,株高130 cm与95 cm(CK)的再生产量、总能量差异不显著,但明显高于株高60 cm处理;但再生草饲用品质以株高60 cm时刈割最佳。比较发现,RGC接近2.5时墨西哥玉米再生性能最好,对应的刈割方式(留茬30 cm,株高95 cm)可实现其优质高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7)
    16. 甘蔗不同品种光合特性比较及其聚类分析
    罗俊,陈如凯,徐良年,吕建林,张 华
    2005, 38 (08): 1562-156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323
    摘要1515)      PDF (276KB)(1071)    收藏
    利用CI-301PS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152个甘蔗品种资源的光合参数。结果表明,甘蔗品种间光合性状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对152个甘蔗品种资源的光合性状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将152个品种分为7大类,在聚类分析基础上用判别分析选出对甘蔗光合性状数值分类有显著影响的3个光合参数,建立了7个判别能力较高的判别模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17. 不同品种黑米的抗氧化作用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关系
    张名位,郭宝江,池建伟,魏振承,徐志宏,张 雁,张瑞芬
    2005, 38 (07): 1324-133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796
    摘要1580)      PDF (390KB)(1275)    收藏
    分析了242份黑米品种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能力及其与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黑米品种及籼、粳、粘、糯类型之间的总抗氧化能力、清除自由基能力、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幅和变异系数均较大,表现出明显的基因型差异,黑米/白米、籼/粳、粘/糯各类型之间的差异分别达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总体呈现粳大于籼、糯大于粘的趋势。242个黑米品种按快速聚类法可聚成10大类群,184个籼型品种聚成10类,58个粳型品种聚成6类。黑米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清除自由基能力分别与其中的总黄酮和花色苷含量之间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性,表明黑米的抗氧化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黄酮和花色苷类物质关系密切。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6)
    18. 小麦冠层反射光谱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定量关系
    李映雪,曹卫星,朱艳,田永超,尤小涛,周冬琴
    2005, 38 (07): 1332-133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774
    摘要926)      PDF (276KB)(839)    收藏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性状与冠层反射光谱、植株氮素状况之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小麦灌浆期冠层反射光谱可以用来直接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降落值,成熟期冠层反射光谱对籽粒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的监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籽粒蛋白质含量与花后14 d叶片含氮量的相关性较好,并且花后14 d比值指数RVI (1220, 710)能准确反演叶片含氮量,进而可以间接地预测籽粒蛋白质含量。据此提出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相关品质指标的两种监测技术途径:基于灌浆期反射光谱的直接预测和基于花后14 d(灌浆中期)叶片含氮量的间接估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4)
    19. 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
    杨文钰,樊高琼,任万军,王 竹,于振文,余松烈
    2005, 38 (07): 1339-134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338
    摘要1043)      PDF (477KB)(1116)    收藏
    为探明烯效唑对小麦的增产机理,通过常规田间试验和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施氮条件下烯效唑干拌种对小麦根、叶生理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烯效唑提高了根系活力,使根系对32P的吸收强度增加了20.2%,并大量分配给分蘖,比对照提高了5.7倍。叶面积显著增加,光合能力增强,单株对CO2的同化力提高了25.9%,14C同化物分配给根系和分蘖节的比例提高。生育后期,根、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增强,丙二醛(MDA)的含量降低。烯效唑的使用浓度以20 mg·kg-1为最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4)
    20. 中国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及组份分析
    李培武,赵永国,张 文,丁小霞,杨 湄,汪雪芳,谢从华,傅廷栋
    2005, 38 (07): 1346-135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3044
    摘要1777)      PDF (310KB)(1719)    收藏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中国499份甘蓝型油菜籽硫苷组份与含量,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不同硫苷含量水平下各硫苷组份标准差、变异系数及硫苷分量对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硫苷、中硫苷甘蓝型油菜籽中主要组份是脂肪族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其含量在2种类型中分别为60.33、31.42和30.38 ?mol·g-1、20.18 ?mol·g-1,比例为81.16%和73.92%;低硫苷甘蓝型油菜籽中主要组份是吲哚族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和芳香族苯乙基硫苷,含量为7.36 ?mol·g-1和4.38 ?mol·g-1,占硫苷总量的51.52%。2-羟基-3-丁烯基硫苷和3-丁烯基硫苷在高硫苷油菜中含量最高,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2.4和16.6,是高硫苷甘蓝型油菜的主要组份;二者在中硫苷油菜中表现同于高硫苷甘蓝型油菜;4-羟基-3-吲哚甲基硫苷在低硫苷甘蓝型油菜籽变异系数最小,在高、中、低不同硫苷含量油菜中平均含量变化范围为6.04~7.98 ?mol·g-1,在高硫苷油菜中仅占5.34%,低硫苷菜籽中为32.31%,是低硫苷油菜硫苷的主要组份。芳香族苯乙基硫苷在低硫苷油菜籽中含量明显高于在高硫苷油菜籽中含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1)
    21. 藁城8901和山农1391淀粉合成酶活性和淀粉组分积累特征的比较
    刘霞,王振林
    2005, 38 (05): 897-90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661
    摘要1125)      PDF (356KB)(741)    收藏
    选用藁城8901(强筋)和山农1391(弱筋)两个小麦品种,比较研究了其小麦蔗糖代谢、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及淀粉组分的积累特征。结果表明,蔗糖合成酶(SS)、磷酸蔗糖合成酶(SPS)、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P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以及蔗糖积累量的高低均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淀粉积累量较高的弱筋品种山农1391显著高于淀粉积累量较低的强筋品种藁城8901。而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活性与两品种籽粒直链淀粉积累量的变化情况相吻合,小麦籽粒灌浆中后期的GBSS活性对直链淀粉终积累量的调节作用大于籽粒灌浆前期。用Richards方程模拟籽粒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积累过程发现,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终积累量的高低取决于其积累启动时间的早晚和前期积累速率的高低,而不是积累持续期的长短。通过比较两品种蔗糖转化量、淀粉积累速率与蔗糖和淀粉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蔗糖转化量与SSS和GBSS的变化趋势一致;淀粉积累速率与ADPGPPase活性和SS/SPS活性比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而与SS 、SPS、SSS或GBSS活性的变化并不吻合,说明籽粒中淀粉积累速率及其组分积累量的高低与SS、SPS、SSS和GBSS单个酶活性的高低并不存在必然联系,而与ADPGPPase活性和籽粒中蔗糖合成与降解的平衡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8)
    22. 麦棉两熟复合根系群体对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孟亚利,周治国
    2005, 38 (05): 904-910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494
    摘要1055)      PDF (378KB)(862)    收藏
    在麦棉两熟双高产条件下,设置麦棉自然根系(根系和肥水均可相互通过)、麦棉纱网隔根(肥水可相互通过,根系不能相互通过)和麦棉塑膜隔根(根系和肥水均不能相互通过)3种套种复合根系群体,研究麦棉两熟复合根系对棉花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麦棉共生期,与麦棉塑膜隔根相比,麦棉自然根系和纱网隔根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脲酶、蔗糖酶和蛋白酶的活性均有所提高,其中以麦棉纱网隔根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最高。同时,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中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的养分含量降低,纱网隔根处理减缓了小麦根系对棉花根系营养的竞争,同时又可能是小麦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使其养分含量最高。到棉花盛蕾期,小麦已收获,麦棉复合群体根际和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状况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麦棉自然根系复合群体的改善程度最大,其土壤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达到最高,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超过塑膜隔根,但仍低于纱网隔根。麦棉套作地下部不仅存在小麦对棉花营养竞争的不利一面,同时还存在小麦根系促进棉花根际非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提高的有利一面,且此效应将持续影响套作棉花一生。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25)
    23. 冬小麦不同群体冠层结构的高光谱响应研究
    卢艳丽,王纪华
    2005, 38 (05): 911-91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848
    摘要1179)      PDF (302KB)(799)    收藏
    选择株型差异较大的冬小麦品种,并通过部分品种不同密度试验,分析了冠层结构的两个重要指标叶向值(LOV)与叶面积指数(LAI)与光谱特征参量的关系,同时对20个不同处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生育阶段株型指标LOV和群体大小指标LAI对光谱的贡献是不同的,前期(以拔节期为主)LOV对光谱的影响要大些,后期主要受LAI的影响;对拔节期包括品种和密度在内的共20个处理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了株型和群体大小的不同组合4个(A-株型直立,群体较小;B-株型直立,群体较大;C-株型披散,群体较小;D-株型披散,群体较大);拔节期不同类组冠层光谱反射率在400~700 nm范围内反射率由高到低的顺序为A>B>C>D,700~1 150 nm范围内顺序与其相反,并且差异更加显著,此期是利用光谱识别株型的最佳时期;利用近红外波段光谱特征值(拔节期到孕穗期光谱反射率的增量△R890与拔节期反射率R890)做散点图发现,不同类组在散点分布上具有显著差异,通过纵向反射率的差异以及横向两个阶段反射率增量的差异可以对不同群体冠层结构特征进行初步识别。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4. 玉米不同品种粗蛋白质含量与产量的研究
    王空军,蒋高明
    2005, 38 (05): 916-92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682
    摘要1253)      PDF (435KB)(956)    收藏
    采用大田试验,对中国北方1990s以来种植面积较大的50个玉米品种粗蛋白质含量(CPC)进行了研究。通过探测分析和正态分布测试检测表明,秸秆CPC、籽粒CPC和整株粗蛋白产量(CPY)分别符合正态分布N(5.48,0.532)、N(9.42,0.792)和N(530.67,64.632),三者的变化范围分别为4.38%~7.09%、7.03%~11.00%和417.43~726.72 g/plant。籽粒CPC与秸秆CPC相关性不显著(P>0.05)。对籽粒和秸秆的CPC进行分层聚类,将北方玉米品种划分为籽粒高秸秆低型(HGLS)、籽粒与秸秆双低型(LGLS)和籽粒与秸秆双高型(HGHS)。目前CPC双高的HGHS型品种相对较少,仅占20%,应当加强该类型品种的选育工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
    25. 水分胁迫下夏玉米根叶保护酶活性变化及其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葛体达,隋方功
    2005, 38 (05): 922-92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668
    摘要1060)      PDF (408KB)(1070)    收藏
    利用防雨旱棚,研究了水分胁迫下夏玉米根叶保护酶系活性变化及其对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叶片保护酶系SOD、CAT、POD活性均在生长发育前中期显著升高而后期下降,根系SOD、CAT和POD活性小于叶片。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随水分胁迫程度加剧而增加,且根系MDA含量小于叶片MDA含量。研究还表明,在水分胁迫下,玉米根系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和叶片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对水分胁迫的反应呈正相关关系,且绝大多数的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此外,叶片与根系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水分胁迫导致夏玉米果穗性状恶化,经济产量大幅下降。造成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每穗粒数的减少和百粒重的下降。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98)
    26. 灌浆期限灌水方式对光合物质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陈海生,王熹
    2005, 38 (04): 678-68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571
    摘要1008)      PDF (277KB)(812)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7. 基于气候因子效应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
    潘洁,曹卫星
    2005, 38 (04): 684-69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429
    摘要1067)      PDF (271KB)(766)    收藏
    在对4个生态区、6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试验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生态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蛋白质含量的5个气象因子: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平均温度、平均日较差、总日照时数、总降雨量与积温。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蛋白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开花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日较差的影响;在日较差变异系数<5%的生态环境下,则决定于开花至成熟期日均温与总日照时数的互作。中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取决于开花至成熟期的总日照时数;而低蛋白品种由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总降雨量与总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日较差与光照效应因子,分别通过与开花至成熟期的平均日较差及总日照时数间的线性关系建立模型;温度效应因子则通过与日均温的二次曲线关系建立模型。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降雨效应因子呈现二次曲线的变化模式;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则呈线性变化。运用南京地区3个品种的播期试验,6个生态区8个小麦品种的品质生态试验以及南京和徐州两地4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各品种与各生态点的RMSE值均小于10%,表明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28. 中国小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孙芳,杨修
    2005, 38 (04): 692-69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530
    摘要1343)      PDF (187KB)(1075)    收藏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Wheat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中国未来(2070s)小麦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雨养小麦有3个大的负敏感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中国灌溉小麦对气候变化普遍较敏感,其敏感区的分布与雨养小麦大体相同,但程度有所减轻。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灌溉小麦的强度负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为中度负敏感区。在考虑适应措施的条件下,雨养小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脆弱,出现增产现象。中国灌溉小麦的脆弱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国灌溉小麦生产面积的2/3。强度脆弱区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度和轻微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云南、贵州等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
    29. 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吴正锋,王空军,胡昌浩
    2005, 38 (04): 697-70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364
    摘要948)      PDF (365KB)(831)    收藏
    大田生长条件下,以普通玉米为对照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授粉后氮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籽粒氮的百分含量较高,而叶片和茎秆中氮的百分含量低于普通玉米,成熟期植株中的氮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平均高6.9%;形成100 kg籽粒所需氮量高于普通玉米,平均高0.13 kg,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营养体中氮的输出率比普通玉米低,籽粒中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籽粒灌浆期间直接从土壤中的吸收,占籽粒氮的70.05%(普通玉米为40.65%)。说明高油玉米的需氮量大且籽粒灌浆期间吸收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7)
    30. 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对冬小麦的生理调节作用研究
    李茂松,李森
    2005, 38 (04): 703-70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268
    摘要1010)      PDF (426KB)(934)    收藏
    在冬小麦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喷施浓度为0.5、1.0、1.5和2.0 ml·L-1,研究其对冬小麦的生理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可以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量,有利于减轻干旱胁迫。新型FA抗蒸腾剂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减小气孔开张度、降低蒸腾强度,起到促进冬小麦生长和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对冬小麦具有增产作用,在1.5ml·L-1浓度下的增产效果最为理想,增产幅度为7.2%。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4)
    31. 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定量评价
    刘玉华,张立峰
    2005, 38 (04): 709-71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s-2003-1800
    摘要1021)      PDF (183KB)(941)    收藏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复种、间作、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产出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一熟农田相比,复种、间作及轮作农田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38%和21%;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63、1.29和1.16倍;复种、间作农田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76和1.35倍。通过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不同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客观方法,为今后农作制度中不同种植方式农田产出效果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7)
    32. 水稻不定根的穿鞘生长现象及其与叶片衰老的关系
    吴伟明,程式华,王一平,赵航
    2005, 38 (03): 474-47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221
    摘要936)      PDF (308KB)(809)    收藏
    从水稻根系形态学角度研究了水稻根系与叶片衰老的关系。发现在水稻根生长过程中伴随着根穿鞘现象,该现象影响到叶片的衰老进程。对300余个品种的考察分析表明,根发生的节位与功能叶片数量密切相关,发根节位越高,齐穗期功能叶片越少。齐穗期水稻地上部不发根节的数量与绿叶数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457),直线回归方程是y=0.0045+0.9756x。推测根穿鞘生长对叶片造成的损伤及营养竞争是导致和加速叶片衰老与死亡的直接原因;高节位根生长和根数量过多是杂交水稻叶片早衰的重要原因。提出控制根数量、适当增加分枝根数目和加深根分布是未来开展水稻根系育种、塑造水稻理想根型的基本方向。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33. 水稻种子低温萌发生理机制的初步研究
    江玲,侯名语,万建民
    2005, 38 (03): 480-48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369
    摘要1233)      PDF (465KB)(1094)    收藏
    以粳稻品种USSR5、Hatanishiki和籼稻品种密阳23、N22为材料,研究了水稻品种间种子低温发芽力的差异,并进一步从内源植物激素含量、种子对激素的敏感性及淀粉酶等方面对耐低温发芽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来自前苏联的USSR5和来自日本的Hatanishiki低温发芽力高,而籼稻品种N22、密阳23低温发芽力弱,这可能与种子对赤霉素(gibberellin, GA)、脱落酸(abscisic acid, ABA)敏感性更强有关,且低温增加了这种敏感性;低温和外源激素处理可能主要通过影响淀粉酶酶带3的活性而起作用;在整个低温萌发过程中,USSR5种子中内源激素ABA含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较高水平,其GA1/ABA值始终低于N22,这也可能是其低温发芽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34. 渗透胁迫下钙对小麦胚芽鞘和根系生长的影响
    郑桂珍,关军锋,李广敏
    2005, 38 (03): 486-49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164
    摘要931)      PDF (517KB)(819)    收藏
    以精选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4185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CaCl2、EGTA、LaCl3及Verapamil配制的溶液处理萌发24 h的小麦根系,研究其胚芽鞘及根系对渗透胁迫的不同反应。结果表明,PEG-6000(20%)诱导的渗透胁迫下,低浓度Ca2+(10-6~10-3 mol·L-1)处理小麦根系时,不同浓度处理间胚芽鞘及根系的生长无显著差异,10-2 mol·L-1的Ca2+则抑制胚芽鞘和根系的生长;EGTA(1、5、10 mmol·L-1)、LaCl3(0.5、1 mmol·L-1)和Verapamil(250、500 μmol·L-1)处理根系时,均抑制了胚芽鞘和根系的生长,这种抑制效应与提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有密切关系。表明在渗透胁迫下,小麦对缺钙更敏感,高浓度Ca2+以及减少细胞外Ca2+和阻断Ca2+的运转,均对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35. 氮肥用量、时期对墨西哥玉米产量及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
    王永军,王空军,董树亭,胡昌浩,张吉旺,刘鹏
    2005, 38 (03): 492-49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069
    摘要1097)      PDF (355KB)(960)    收藏
    采用池栽方法研究了氮肥用量、时期对一年生夏播墨西哥玉米(Zea mexicana)产量和饲用营养品质的影响,并运用概略养分分析法来评价其饲用营养价值。结果表明,夏播墨西哥玉米生长季内刈割3茬,叶片对产量与品质的形成贡献最大;在中氮(300 kg·ha-1)和高氮(600 kg·ha-1)2种水平下,氮肥用量对第1茬草产量的影响大,底肥肥效仅持续作用到第2茬的叶片;第2茬的茎鞘及第3茬的整个收获部分都表现追肥效应。增施氮肥提高了粗蛋白(CP)、粗脂肪(EE)的含量,降低了粗灰分(CA)、酸性洗涤纤维(ADF)的含量,氮肥水平对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无氮浸出物(NFE)及总能量(GE)的产量影响程度大于施肥时期,随着刈割茬次的增加,底肥肥效降低而追肥肥效增加;酸性洗涤纤维的产量随氮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是由于干物质产量提高的幅度大于含量降低的幅度。在较高氮肥水平下,底肥一次施入有利于提高产量及其饲用营养品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53)
    36. 运用光谱技术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化及其应用研究
    谭昌伟,王纪华,赵春江,黄文江
    2005, 38 (03): 498-50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307
    摘要1114)      PDF (364KB)(1035)    收藏
    运用简便、快捷的无损测试提供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方法,对Beer-Lambert定律进行定量化改进,构建了以NDVI为自变量的LAI预测模型,并采用不同年份、不同株型的玉米数据对其改进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当生长55 d时,叶向值(LOV)显著不同的3种株型的NDVI、LAI和消光系数K的差异均最大;披散型(LOV≤30°)NDVI饱和点的出现较中间型和紧凑型为早;利用NDVI改进Beer-Lambert定律的定量预测模型能够敏感反映植株冠层结构参数的动态变化,且最适用于紧凑型品种。随着玉米育种目标更偏向培育偏紧凑型品种,其改进结果在育种栽培实际中更有利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37. 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研究
    刘建丰,袁隆平,邓启云,陈立云
    2005, 38 (02): 258-26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185
    摘要928)      PDF (383KB)(1152)    收藏
    对7个冠层形态性状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稻组合与对照组合汕优63的光合形态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对照显著增产的4个组合具有以下光合作用优势:在每穗粒数增加、库容扩大的基础上,剑叶长度增加、叶角较小,冠层各部光的分布比较均匀(消光系数小); 在孕穗末期、抽穗后10 d和抽穗后30 d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及抽穗后1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抽穗前茎鞘中能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并能有效运转至籽粒。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0)
    38. 杂交中稻源库比对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高产组合的源库特征
    徐富贤,熊洪
    2005, 38 (02): 265-27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271
    摘要900)      PDF (307KB)(993)    收藏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源库比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影响中、下部籽粒,对上部籽粒影响极小。反映籽粒充实特征的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3个指标中,充实指数受源库比的影响最敏感,其次是结实率,充实率最差。在保证理论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达9 t和11 t,结实率不低于80%的高产前提下, 相应组合的源库特征的最佳取值范围: 每穗着粒数160~220粒,每公顷有效穗180万~210万,千粒重28~30 g,叶粒比6.66~7.52 mg/粒,结实率80%~90%,充实率96.5%~97.5%,充实指数78%~87%,单穗重4.3~5.0 g。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8)
    39. 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下早籼稻米淀粉链长分布与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钟连进,程方民,张国平,孙宗修
    2005, 38 (02): 272-27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122
    摘要889)      PDF (405KB)(1308)    收藏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2℃)和适温(22℃)两个典型温度处理,对4个早籼水稻品种在不同灌浆结实期温度下的淀粉链长特征与晶体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下稻米淀粉的长B链(Fr II-1)的比例明显下降,其平均分子聚合度也有所减小,而中等B链(Fr II-2)的比例则有所上升,其余淀粉组分的比例及其平均分子聚合度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变化规律则不明显,可能与品种本身的淀粉类型特性有关;对不同温度处理后淀粉的X-衍射图谱分析表明,灌浆结实期的不同温度处理并不影响稻米淀粉的晶体类型,但对淀粉的微晶结构有着一定影响,高温处理下X-衍射图谱中的18?2θ峰相对较高、17?2θ峰相对较低,其变化与稻米淀粉中的长B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中等B链含量呈正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62)
    40. 春小麦醇溶蛋白α-、β-、γ-、ω-组分积累规律及氮素调节效应
    吴秀菊,胡尚连
    2005, 38 (02): 277-28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4-2315
    摘要968)      PDF (473KB)(849)    收藏
    为研究氮素形态对小麦醇溶蛋白及其组分积累的调节效应,以4种HMW-GS亚基组成的18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醇溶蛋白α、β、γ、ω组分积累规律及3种形态氮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品种醇溶蛋白含量均随籽粒灌浆的进行逐渐增加,但积累强度和最终积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4种亚基类型中,以7+9、2+12亚基类型品种积累强度最小,最终积累水平较低。籽粒灌浆过程中,4种醇溶蛋白组分均呈增加趋势,但各组分的积累进程有所不同。不同形态氮素处理,醇溶蛋白及4种组分的积累规律一致,但对其形成和最终积累水平有不同调节效应,并因品种而异。比较而言,酰胺态氮素更有利于醇溶蛋白及各组分的形成与积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2页 共58条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