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24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1-01-20
      
    无栏目
    1991年 第1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0-0 . 
    摘要 ( )   PDF (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兔出血症研究
    杜念兴,徐为燕,刘胜江,徐福南,虞蕴如,李汝俭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1-11 . 
    摘要 ( )   PDF (6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一种新的病毒病—兔出血症(Rabbit Haemorrheagic Disease,RHD)已被确认,其病原—兔出血症病毒(RHDV)首次在中国得到鉴定,RHDV为二十面体的小病毒,直径32-34nm,无囊膜,浮密度1.36-1.38g/cm#+3,沉降系数162 S。核酸为ssDNA,线性,分子量2.4×10#+(6)d,碱基的mol%为C=23.7、G=20.5、T=31.9、A=24,G+Cmol%为44.2,含4条结构多肽,分子量为VP#-(1)58-60kd、VP#-(2)54.7kd、VP#-(3)51-53kd和VP#-(4)26kd,能凝集人红细胞,抵抗乙醚、氯仿,对pH3和50℃60分钟稳定,能形成核内包涵体。据此,该病毒似可归于细小病毒属,为该属的一个新的有特殊个性的成员。该病为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只侵害成年家兔,在易感兔中传播迅速,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常引起毁灭性流行,人工接种多于24-72小时内死亡,以全身性出血和多发性血管内凝血为主要特征。临床诊断的流行病学特点为:急性猝死,肺严重出血,肝充血、出血和坏死。用肝、脾等匀浆或血清作血凝( 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即可确诊该病。脏器甲醛灭活疫苗能在3-4天内控制该病流行,免疫血清效果亦佳。由于预防接种、正确诊断和综合防治措施的贯彻执行,该病在我国已基本得到控制。
    山羊半胚冷冻试验
    张涌,王建辰,徐君,钱菊汾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11-16 . 
    摘要 ( )   PDF (2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试验研究了诱发结晶温度、缓慢降温速度、冷冻速度、解冻温度和冷冻前短暂体外培养对半胚冷冻效果的影响,证明在下述条件下对琼脂包被半胚进行冷冻和解冻可显著提高山羊半胚冷冻效果:①在-7℃诱发结晶;②以约0.05℃/分的速度缓慢降温15分钟;③以0.3℃/分的速度降温至-35℃投入液氮;④在30-50℃的水浴中解冻;⑤在冷冻前对半胚进行2小时短暂体外培养。将按上述条件冷冻一解冻的12枚半胚移植于6只受体,结果有4只妊娠(66.7%),共产半胚羔5只(41.7%),其中包括1对异龄同卵双生羔和1对同龄同卵双生羔(33.3%)。
    北京鸭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人工感染试验
    赵亚荣,蒋金书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16-20 . 
    摘要 ( )   PDF (24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从北京鸭新鲜粪便中分离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2日龄雏鸡传代纯化卵囊,收集高峰期排出的卵囊。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15只,每只剂量分别为4.27×10#+7和2.64×10#+7个卵囊;另5只不感染作对照组。实验组在接种后第3天,首次在粪便中发现贝氏隐孢子虫卵囊,排卵囊时间长达17天,排卵囊高峰期为接种后第6-14天。在接种后第7天,实验组鸭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发病多见于感染后第10-14天。临床症状为:张口呼吸、伸颈、胸腹部起伏明显、气喘、咳嗽等。第14天以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在接种后第11天,实验组死亡1只,死亡率为6.7%。剖检发病严重或死亡的雏鸭,可见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上皮水肿,肺腹侧坏死,呈灰白色硬块等;气囊增厚、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用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的淡红色球形虫体;光镜切片染色亦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虫体位于粘膜表面。虫体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肿胀等。
    大麦剑叶形态生理性状的遗传分析
    杨煜峰,陆定志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20-26 . 
    摘要 ( )   PDF (2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6-1989年间,用8个大麦品种建立完全双列杂交,对剑叶长、宽、面积、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等形态生理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对F#-1代的双列分析表明,除披垂度外,其余5个性状均符合加性一显性模型。其中,加性效应起着主要作用;叶基角以低值为部分显性,其余性状均以增值为部分显性;剑叶长的狭义遗传力较高,在80%左右,其余性状在50%-60%之间。各性状在F#-2群体中均表现出连续分布,测定值基本分布在双亲值的范围内,超亲优势不明显。剑叶长和宽均匀与面积呈极显著正相关,其中长与面积的关系更为密切;开张角、叶基角和披垂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三者与叶长和叶宽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和负相关。
    利用籼粳杂种一代若干问题的探讨
    王建军,徐云碧,申宗坦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27-33 . 
    摘要 ( )   PDF (2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亚种间杂种与亚种内杂种及亲本品系相比较,表现结实率偏低、生育期偏长、植株偏高、较易落粒,但穗大粒多、分蘖力较强。供试组合中农艺性状的广泛变异为利用其有利优势提供了选择的余地。亚种间组合的亲子相关分析表明,杂种F#-1的株高、生育期、落粒性、百粒重、每穗颖花数及有效分蘖数均与中亲值有显著相关。为了获得理想的籼粳杂种,要选择矮秆基因互为等位,感光性、感温性、落粒性互补的品种作亲本。为最大限度地提高产量潜力,亚种间F#-1必须具有高而稳定的结实率,并将良好的水稻株型与有利优势结合起来。
    芝麻杂种优势及其利用的研究:化学杀雄及其机制
    詹英贤,周向臣,李玉荣,刘书凯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34-42 . 
    摘要 ( )   PDF (4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作为化学杀雄的芝麻杀雄剂以FW450较理想;喷施时期以花粉母细胞刚出现的初蕾期为宜;喷施次数决定于药效持续期与无限花序的花期,一般每隔10日喷施1次,共3次;喷施浓度按先轻后重原则,在250-500ppm范围内,酌情处理;化学杀雄机制是由于芝麻花药内绒毡层细胞畸形肥大而将花粉母细胞挤压破坏所致。
    棉花合理施用氮肥及其生理指标的研究初报
    许德威,周庆祺,汤玉玮,陈新德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42-46 . 
    摘要 ( )   PDF (2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硝酸还原酶(Nitrate reductase,简称NR,下同)是氮素同化的关键酶,与植物对无机氮的利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在棉株不同生育期分析了棉株顶端下第四片主茎叶的NR活力。结果表明,在蕾期NR活力最高,花铃期急剧下降。NR活力与棉株生长呈正相关。增施氮肥可以提高NR活力。在合理施用氮肥下,蕾期棉株叶片的NR活力在0.2-0.4μmol NO#-2/30分·克鲜重范围,棉株生长正常,而氮肥施用不当,叶片酶活力过高或过低,则导致棉株徒长或早衰。NR活力可作为棉花氮素营养诊断的生理指标。
    地膜覆盖晚播小麦穗分化的特点及其与露地麦异同点的分析
    孙本普,李秀云,张宝民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47-54 . 
    摘要 ( )   PDF (3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晚播麦采取地膜覆盖栽培,穗分化从小花分化到四分体形成的主要时期以及从雌雄蕊分化到开花期所经历的天数均多于适期播种的。因此,地膜覆盖晚播麦比适时播种的更有利于形成较多的穗粒数。小麦主茎叶龄和穗分化进程,因栽培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但当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期时,穗分化进程与主茎叶龄余数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温州蜜柑花芽分化期枝内细胞分裂素类型和脱落酸含量及其变化
    阮勇凌,张上隆,储可铭,吴光林,李世君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55-59 . 
    摘要 ( )   PDF (1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叙述了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核糖基玉米素(ZR)、玉米素(Z)、二氢玉米素[(DiH)Z]和脱落酸(ABA)的方法,并从温州蜜柑枝内检测出了ZR和Z,但未发现有(DiH)Z存在。其中ZR的含量为Z的23-93倍。说明ZR是温州蜜柑枝内细胞分裂素(CTK)的主要成分。在花芽分化期Z和ZR的变化基本一致:在诱导期含量较低,而在花原基将出现时迅速上升,达到高峰。我们认为这时ZR和Z的急剧增加可促进花原基的形成。ABA在诱导期含量也较低,而在形态分期保持相对较高水平。本文对ABA与花芽分化的关系作了讨论。
    我国小麦赤霉病地域分布的气候分区
    赵圣菊,姚彩文,霍治国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60-66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项研究得出: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6.25%、≥62.5%,暖雨日≥6天的年出现频率≥50%、≥25%,暖雨日≥2天的年出现频率≥31.25%等敏感指标;并以此分析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界线、常发界线、极重病界线、重病界线、次偶发界线;将我国小麦赤霉病的地域分布划分为赤霉病发生气候带(Ⅰ)和赤霉病不发生气候带(Ⅱ)。Ⅰ带又分为四个气候亚带,即冬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A);冬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B);春小麦赤霉病常发气候亚带(ⅠC);春小麦赤霉病偶发气候亚带(ⅠD)。并将四个气候亚带划分为10个气候区,即冬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A#-1)、重病气候区(ⅠA#-2)、中等病气候区(ⅠA#-3)、偶发气候区(ⅠB#-1)、次偶发气候区(ⅠB#-2);春小麦赤霉病极重病气候区(ⅠC#-1)、重病气候区(ⅠC#-2)、中等病气候区(ⅠC#-3)、偶发气候区(ⅠD#-1)、次偶发气候区(ⅠD#-2)。该研究结果客观的揭示了赤霉病的地域分布规律 ,可为做好区域性长期预报奠定科学基础。
    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型致病力变异的研究
    田逢秀,史大刚,宋天风,徐孝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67-72 . 
    摘要 ( )   PDF (2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棉花枯萎镰刀菌生理Ⅱ、Ⅲ型4个菌系的8个同核型菌株(即绒毛形和匍匐形作为标记),进行了10个组合的原生质体融合。从每个组合中随机排列取100个融合体,进行异核体检测,从中选取10个真正融合的异核体,10个组合共获得100个融合异核体。对每个融合异核体进行繁殖扩大为一个菌株,并对这些融合异核体菌株及8个同核型菌株、同核型混合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生理Ⅲ型菌系的原生质融合异核体菌株致病力增强。证明异核现象是引起生理Ⅲ型菌系致病力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表层管理对稻田土壤氮矿化势、固氮强度及铵态氮的影响
    余晓鹤,朱培立,黄东迈,阮妙增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73-79 . 
    摘要 ( )   PDF (2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耕作管理对土壤表层(0-15cm)氮矿化势(N#-0)平均值无明显影响,但对N#-0在0-15cm表层的垂直分布有显著影响。表层配合施用有机无机肥,比纯施化肥显著提高了0-15cm的N#-0值。0-15cm土层N#-0与稻麦产量呈显著相关。免耕土壤NH#+(+)#-(4) -N前期强度大,水稻易早发。两种耕作管理下土壤平均固氮强度(Ⅰ)无明显差异,且多数处理Ⅰ值至水稻拔节期达到高峰。在水稻营养生长期,无肥区Ⅰ值约为其它施肥的2-10倍。土壤NH#+(+)#-(4) -N对土壤固氮活性起抑制作用的初始浓度为20ppm,Ⅰ与N#-0在水稻生长期间有明显相关性。
    快生型大豆根瘤菌(R. fredii)与不同地区栽培大豆的共生效应
    樊蕙,徐玲玫,葛诚,冯瑞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80-88 . 
    摘要 ( )   PDF (38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个R. fredii血清型菌株与19个栽培大豆的结瘤试验表明:R. fredii2048和USDA 191有效结瘤率与B.japonicum USDA 110和113-2一样,达100%。其它R.fredii为69%-89%。快生型菌株与来自山西、辽宁、山东等地的栽培大豆及北京黑豆、白黑豆亲和力强。 测定12株R. fredii的根瘤,其中8株在鄂豆2号的根瘤中豆血红朊含量与USDA 110相当或略高。 快慢型之间的结瘤竞争力受品种影响甚大。盆栽条件下随接种量的增大,R. fredii在根瘤中的占有率随之增加。 本研究证明选择R.fredii菌株与栽培大豆的优良组合,因地制宜,可发挥R. fredii的共生固氮效益。
    利用野生大豆(G. Soja)种质选育大豆新品种的研究
    杨光宇,郑惠玉,韩春凤,孙运岭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89-90 . 
    摘要 ( )   PDF (1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泌抗芜菁花叶病毒株系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
    杨峰,蔡少华,徐玲,冯兰香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89-90 . 
    摘要 ( )   PDF (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意大利大型牛种改良我国黄牛的高杂交优势
    陈幼春,王毓英,曹红鹤,张跃,周清水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90-91 . 
    摘要 ( )   PDF (1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AB/D联合浸提剂在我国土壤有效养分测试中的适宜性
    陈同斌,杨守春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91-91 . 
    摘要 ( )   PDF (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1):  92-96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