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1991年 第2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1-05-20
      
    无栏目
    1991年 第3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0-0 . 
    摘要 ( )   PDF (6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辐照日变化系统对葡萄(V.vinifera L.cv.Sauvignon blanc)净光合和气孔导性的影响
    张大鹏,王学臣,娄成后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1-7 . 
    摘要 ( )   PDF (2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自然条件和控制条件下的实验证明,由叶幕形式所调控的辐照日变化系统对葡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类型产生很大影响。最大蒸腾条件下群体中葡萄叶片一天中的光合能力在上午最大,尔后叶肉CO#-2内阻升高,光合持续下降。所以叶幕上午最大限度的光能截留对提高光合产量发生最有效的作用。光合作用“午间低谷”现象的调控与光合作用代谢物质的反馈调节有关。最后,对各种光能截留面形式的叶幕在生产上的应用问题作了讨论,肯定了各种南北行向叶幕对于合理利用光能和提高群体光合产量的重要意义。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贮藏细胞的形态变化及其与油分和蛋白质积累的关系
    庄伟建,彭时尧,林木山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8-15 . 
    摘要 ( )   PDF (4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花生荚果发育过程中,子叶贮藏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皆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果针入土0-30天,子叶贮藏细胞不断形成分化,体积变化较小,细胞中脂体和蛋白体形成少,而造粉体则形成较多,并大量积累淀粉粒。果针入土30-45天,子叶贮藏细胞迅速生长,脂体、蛋白体大量形成和增大,充满整个细胞。而淀粉粒形成少。果针入土45-68天,子叶细胞生长减慢,脂体则进一步发育,蛋白体持续形成和增大,60天以后蛋白体趋于解体,间质充挤于脂体间隙。未期,子叶细胞停止膨大,并可能因失水而体积略有减小。结果表明,花生子叶细胞的生长发育,是种仁和荚果形态发育的基础;种仁油分和蛋白质的积累则是其体内脂体和蛋白体不断形成和发育的结果。
    普通小麦染色体易位系端体测定的细胞学分析
    钟少斌,徐杰,祝洁,姚景侠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14-18 . 
    摘要 ( )   PDF (23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普通小麦选系84001/1-3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进行C-分带时,发现其5B、7B染色体发生了相互易位 。为了验证这一结果,本研究利用中国春双端二体5B和7B(简称DDT5B和DDT7B)分别与84001/1-33进行了杂交,并观察了杂种F#-1植株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配对构型。结果表明,两个杂交组合的杂种均出现端着丝粒染色体参与配对的多价体,说明5B、7B染色体参与了易位染色体的形成,由此证明了分带分析所得的结论是正确的。本文还讨论了分带技术与传统的非整倍体方法结合应用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鉴定的优越性。
    黑麦种质导入小麦及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利用方式
    任正隆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18-25 . 
    摘要 ( )   PDF (3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小麦一黑麦的特殊染色体代换和附加系的研究,证明利用外源基因小麦遗传背景之间的遗传相互作用创造小麦品种新类型的可能性。育成了一个新的1RS/1BL易位系,它具有比其小麦亲本略优的产量能力,同时引入了对白粉病和叶锈病的抗性。本文讨论了臂间易位的利用问题。通过黑麦染色体在小麦中的“单体附加一破碎一整合”的过程,把黑麦的载有有利基因的染色体小片段引入了小麦。它们包括6R染色体的载有抗白粉病基因的、3R或1R载有株高抑制基因的,以及其它载有影响产量性状基因的染色体小片段。这种小片段易位将对小麦育种有更大的意义。
    我国水稻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
    章琦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26-36 . 
    摘要 ( )   PDF (5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70年代以来我国水稻对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评价和利用取得相当进展,评价了大量包括地方品种、野生稻和国外引进的种质对水稻白叶枯病的抗性,鉴定了许多抗源。其中有些具有基因Xa-3和Xa-4的抗源广泛地用作杂交计划中的供体,选育出一批优良的品种(系),进行了成株抗性和全生育期抗性的评价,同时,广泛地进行了白叶枯病抗性遗传的研究,包括不同抗性类型的品种、亚种间杂交后代和杂交稻育种后代的抗性遗传行为。并就系统研究抗性基因,培育包括1-2个有利基因的改良抗源等方面提出建议。
    光敏感雄性不育性状由强感光型向弱感光型粳稻的转育研究
    薛光行,赵建宗,陈平,申岳正,邓景扬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37-42 . 
    摘要 ( )   PDF (2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强感光型的光敏感雄性不育(Pms)水稻农垦58s与早熟粳稻杂交,F#-2群体有约0.09%的植株表现完全败育和Pms。这些植株的F#-4家系雄性败育水平依然分离,其中仅一个株系表现雄性不育彻底。继之对其感光性进行选择后,笔者选育出C407s。它兼有穗分化对光周期不敏感及雄性育性对光周期敏感的双重特点。 研究结果表明,Pms性状向弱感光性粳稻的转育是可行的。
    甘蓝型油菜的抗耐病性及其遗传效应研究
    刘澄清,杜德志,黄有菊,王春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43-49 . 
    摘要 ( )   PDF (2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一批甘蓝型普通油菜和单、双低油菜品种(系)及其组配的不同杂交组合为材料,进行田间自然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相结合的系统鉴定与研究,结果表明,与育种实践所获得结果一致。现有甘蓝型油菜(包括双高和单、双低优质油菜)品种(系)间存在着抗耐菌核病性的显著差异,用强耐病性亲本组配的杂交和回交1代2代,均具明显的偏亲本的强耐病特性,并表现强耐病性为部分显性,表明基因型间存在耐病性差异,这种耐病性具有较高遗传力(56%-64.8%)。在今后育种中选用强耐病亲本杂交或回交,并加强早期世代的分离、鉴定与选择,就可能选育出耐病性强的单、双低优质油菜新品种。现已获得一批耐菌核病性强的单、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和系选材料,并为优质抗耐病高产育种提供了有益的分离鉴定和选择方法。
    中国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性的研究
    贺普超,王跃进,王国英,任治邦,和纯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50-56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1983-1987年通过田间自然鉴定、田间接种鉴定和室内离体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了起源于我国的葡萄属18个种或变种、88个株系对葡萄霜霉病、黑痘病、白腐病和炭疽病的抗性。结果表明,原产我国的葡萄属野生种对这4种真菌病害有极强和强的抗性,种内株系间存在着抗病性的差异。一些种和株系抗两种病害,另一些种和株系抗多种病害。抗病类型的分布与地理起源无关。本文还初步探讨了与葡萄属野生种抗病有关的机制。
    影响冰核细菌成冰活性的因素研究
    孙福在,朱红,何礼远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57-64 . 
    摘要 ( )   PDF (2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Vail小滴冻结法,定量定性测定了8种因素对INA细菌成冰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INA细菌浓度为5×10#+2—5×10#+8个/ml细菌,温度为-2℃-7℃范围内,当温度一定时,菌液浓度越高成冰活性越强;当菌液浓度一定时,温度越低成冰活性越强。冰核细菌最佳培养温度为20℃左右,25℃以上成冰活性逐渐降低。冰核细菌在4℃下保存20天成冰活性稳定不变,25℃以上时,温度越高成冰活性丧失越快。培养基组分不同,其成冰活性亦不同,若含有甘油或蔗糖组分,可增加成冰活性。用波长254nm紫外线照射INA细菌菌液1-30分钟时,对其成冰活性和杀灭作用的影响大小,与照射时间长短成正相关,若照射30分钟时,不仅INA细菌全部丧失成冰活性,而且也全被杀死。1%的胃蛋白酶能极显著地破坏成冰活性。pH2.0或pH4.0的酸性溶液和pH10的碱性溶液,都能破坏成冰活性。3种抗菌素都能杀死INA细菌,但不一定能破坏成冰活性,如对丁香假单胞菌(P.S)的成冰活性几乎毫无影响。凡是含有 铜类、硫类和脲类的杀菌剂以及重金属盐类、氯仿和乙醚都具有破坏INA细菌成冰活性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预测和管理模型——RSPM-1
    季伯衡,丁克坚,檀根甲,吴坚,张长勤,李湘民,唐向东,刘家成,程善闽,高保宗,周玉和,嵇明福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65-73 . 
    摘要 ( )   PDF (3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RSPM-1是一个用于连作早稻纹枯病预测和药剂控病管理的系统动态模型。该模型由早稻生长、病情进展预测、作物受害损失估计和用药管理决策四个子模型组成。组装成的程序系统,以早稻栽插期、氮肥用量、气象条件、起始病情等为驱动变量,在微机上运转后,打印出各期病情、稻谷减收率、应采取的防治决策和所得纯收益。
    地膜覆盖增温机制研究
    王树森,邓根云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74-78 . 
    摘要 ( )   PDF (1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地膜覆盖后土壤能量平衡的变化特点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观测资料阐述了地膜覆盖的增温机制。结果指出:地膜对土壤潜热交换的消除、显热交换的减弱和夜间有效发射辐射的抑制是导致膜下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
    安哥拉毛兔营养需要量的研究
    刘世民,张力,常城,彭大惠,卢月香,魏春梅,王永忠,陈樵,袁德智,曹文杰,葛权松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79-84 . 
    摘要 ( )   PDF (2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测定安哥拉毛兔营养需要量,笔者连续4年,共用各生理阶段的兔1465只(次),进行了106组饲养试验、79组消化试验。根据计算机统计分析后的结果,分别为幼兔(断奶—3月龄)、青年兔(4—6月龄)、妊娠兔、哺乳兔、产毛兔和种公兔制定了推荐的日粮营养(消化能、粗蛋白、可消化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含硫氨基酸、赖氨酸、精氨酸、钙、磷、主要微量元素及维生素)需要量,并制定出不同生产水平下每只兔每日消化能、粗蛋白及可消化粗蛋白需要量的计算公式,用表格形式列出了这些需要量的数字。
    猪精子体外获能及异种穿卵的超微结构研究
    孟励,秦鹏春,陈大元,石其贤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85-91 . 
    摘要 ( )   PDF (3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猪精子头部长7.6微米,宽4.1微米。主要由核、顶体及顶体后区组成。顶体的内、外膜结构不同于质膜。颈部由中心粒和9条纵行分节的节柱组成。尾部全长49.4微米,其中,中段长11.4微米,线粒体较发达,约为52-55旋;主段中央是“9+2”的微管结构,其外方被9条致密纤维和纤维鞘包裹。体外获能前的猪精子群集成簇,运动缓慢。获能后运动方式发生变化,呈超激活运动特征。获能后的猪精子主要是以顶体外膜囊泡化的形式发生顶体反应。质膜是否参与囊泡化尚待进一步观察。顶体反应完成后,仅有顶体内膜包在精子核膜的外面。顶体内膜可与去透明带的金黄地鼠卵的细胞膜相融合,穿入卵内的精子核能在卵内去浓缩并发育成雄原核。本研究共分4批,对120枚金黄地鼠卵进行了观察,平均穿透率为84.8±10.2%。
    从Ae.triuncialis转移抗白粉病基因到普通小麦中
    樊路,韩敬花,潘淑婷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90-91 . 
    摘要 ( )   PDF (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稻田土壤中稗草种子的化学诱导萌发研究
    余柳青,王熹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90-90 . 
    摘要 ( )   PDF (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生长调节剂(乙烯利PP333)和夏剪对苹果花芽分化和内源乙烯含量的影响
    周学明,F.Banperth和H.link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91-92 . 
    摘要 ( )   PDF (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奥帕克-2早熟玉米新品种“新玉6号”育成
    李维鼎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92-92 . 
    摘要 ( )   PDF (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1, 24(03):  93-96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