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1994年 第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4-03-20
      
    无栏目
    1994年 第2期 目录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0-0 . 
    摘要 ( )   PDF (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中菲两种水稻病毒病的比较研究: Ⅰ.水稻东格鲁病的病原学
    林奇英,谢联辉,吴祖建,周仲驹,谢莉妍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1-7 . 
    摘要 ( )   PDF (4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福建和湖南水稻东格鲁病的两个分离物--闽株2号和湘株1号,与菲律宾的菲株1号,在电镜下均能见到水稻东格鲁球状病毒(RTSV)粒体,直径为30-33nm,闽株2号和菲株1号尚能见到水稻东格鲁杆状病毒(RTBV)粒体,大小在(35×150)-280nm,而湘株1号则否;闽株2号和菲株1号,与RTSV和RTBV都有血清学关系,而湘株1号只与RTSV有关;3个分离株均能以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为其介体,并作半持久性传毒,但3种介体对3个分离株的亲和力、获毒时间、传毒时间及其在TN1和Sukanandi两个水稻品种上的反应特征都有不同;通过交叉接种,菲株1号和闽株2号不能侵染已被湘株1号侵染的植株。
    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分离培养及其感病性研究
    张景宁,刘仲健,程伟文,吴跃如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7-14 . 
    摘要 ( )   PDF (4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笔者首次成功地人工培养柑桔黄龙病病原类细菌(BLO),以此为抗原制备免疫抗血清,对黄龙病诊断获得满意结果。BLO阴性,菌落多为圆形,无色至褚红色,大小为0.09-0.18mm,培养初期,菌体两端钝圆,大小为(200-600nm)×(670-2000nm),菌体表面呈波纹状,胞壁厚16-25nm,培养约10天左右,菌体一端沿纵轴延伸一长柄,柄长约与菌体等长或更长些,大小为(45-92nm)×3500nm。 BLO通过虫传、注射、浸根和剥皮等接种方法接种于健康的柑桔幼苗,表现出典型的黄龙病症状,接种发病的植株,再次分离到同样的BLO。在电镜观察下,证实该病原存在于筛管细胞,用不带病的柑桔木虱吸食BLO,作传病试验,获得成功。
    紫色土氮素矿化与作物效应的研究
    王正银,青长乐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13-23 . 
    摘要 ( )   PDF (4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培养法和田、盆试验法对不同肥料处理的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与作物吸氮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紫色土氮素矿化势(No)占土壤全氮量的12.85%-19.44%,矿化速率常数(K值)为0.1093-0.2005W#+(-1);有机肥的氮素矿化势(No)次序是鸡粪>猪粪>牛粪,但其矿化持续性则恰恰相反。紫色水稻土的No占全氮量的8.39%-10.40%。施有机肥可使紫色土的No值提高63.75%-75.91%,但对矿化速度影响不大。紫色土氮素矿化作用诸参数,如No、K、No×K、Log(No×K)和N#-A均与作物的生物量、吸氮量和籽粒产量呈显著性相关。这些参数都可作为预测指标,特别是No×K与Log(No×K)。
    湘南第四纪红壤的粘粒矿物组成、肥力特点与表面化学性质
    陈铭,刘更另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24-30 . 
    摘要 ( )   PDF (2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不同农业利用方式对湘南第四纪红壤母质及其发育土壤的粘粒矿物组成和表面电荷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湘南第四纪红壤母质的矿物组成以高岭石为主,其次是1.4nm过渡矿物。经过人为耕种尤其在水田条件下,土壤粘粒中蛭石和水云母的含量增加,铁的活化度增大。土壤表面电荷数量和电荷零点也发生相应改变,土壤肥力得到改善。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移tfdA基因获得可遗传的抗2,4-D棉株
    陈志贤,Danny,J.,Llewellyn,范云六,李淑君,郭三堆,焦改丽,赵俊侠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31-38 . 
    摘要 ( )   PDF (4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试验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菌株AGLI17-2与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栽培种晋棉7号等的下胚轴切段共培养,将2,4-D单氧化酶(tfdA)基因导入棉花愈伤组织细胞,经体细胞胚胎发生途径形成转化再生棉株。经GUS、NPTⅡ检测和DNA分子杂交(Southern Blot)证实:tfdA基因已导入转化棉株,子代2,4-D药效试验表明抗药性良好,已获得可遗传的抗2,4-D棉株。
    饲用大麦品种生物产量、粗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的动态研究
    拾方坚,郭,孝,田玉山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38-44 . 
    摘要 ( )   PDF (2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5个大麦品种不同时期生物产量、粗蛋白质和氨基酸测定的结果表明,大麦生物产量在灌浆期最高,其中298品种具有优良的综合特性。粗蛋白质含量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从营养中期到抽穗期下降的幅度最高,达40%-50%。大麦在营养期非蛋白氮的含量最高,占粗蛋白质含量的30%-40%。17种氨基酸的含量在生长期中具有三种变化类型,其含量的变化都直接与大麦的生长发育有关。
    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程顺和,杨士敏,张伯桥,季开桢,赵步洪,高德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45-49 . 
    摘要 ( )   PDF (2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田间无保湿自然条件下,以赤霉病菌分生孢子悬浮液单花滴注方法研究了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的田间记载方法、适宜的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和接种生育期,结果表明:在只考虑品种间对赤霉病抗扩展性差异时,以单穗上扩展程度和发病轻重两个因素作标准的记载方法 ——“积分法”,最能正确地反映品种间抗性差异;分生孢子悬浮液浓度以每毫升5-20万个分生孢子为宜;抽穗到开花这一时期中无论何时接种,发病程度无显著差异,若在籽粒灌浆的“半仁期”接种,则应将菌液注射到颖壳内籽粒外。
    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的遗传效应分析
    孔令旗,张文毅,李振武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50-56 . 
    摘要 ( )   PDF (2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1989年(4×4)和1990年(6×6)两套双列杂交试验资料用Hayman方法对高粱籽粒总蛋白及其4种组分含量进行了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总蛋白、清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试验结果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球蛋白含量在1989年符合加性 - 显性模型。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对各性状均有重要影响,但也存在一定差别:总蛋白和清蛋白含量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为部分显性;球蛋白含量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相当,属完全显性;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两年结果不一致,谷蛋白含量在1989年,醇溶谷蛋白含量在1990年为加性效应 > 显性效应,呈部分显性,但二者分别在1990年和1989年又为显性效应 > 加性效应,呈超显性。除醇溶谷蛋白含量显性方向指向增效外,其余4个性状的显性方向均指向减效。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两年均呈对称性,而总蛋白、谷蛋白和醇溶谷蛋白含量的正负基因频率分布在1989年和1990年分别表现为对称和不对称性。各性状的显性控 制基因组数均为1组,狭义遗传力均较低。
    寒胁迫过程中冬小麦叶片组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和功能
    赵,军,赵玉田,梁博文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57-63 . 
    摘要 ( )   PDF (3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应用薄层等电聚焦/SDS—指数孔梯度PAGE双向电泳技术,对抗寒锻炼过程中冬小麦叶片组织可溶性蛋白质的变化进行了分析。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电泳图谱的变化,可以看出,抗寒锻炼期间,京冬1号有9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肖农12有13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其中分子量为1KD、7KD(PI较低的一种)、18KD(2种)、21KD的5种蛋白质含量在2个品种中都与抗冻性呈正相关。表明寒胁迫过程中控制这些可溶性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在表达机制上发生了改变。
    苎麻养分吸收动态及施肥效果的研究
    王朝云,严文淦,揭雨成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62-71 . 
    摘要 ( )   PDF (4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表明,除二麻中期受干旱影响外,头、三麻均以封行至黑脚期的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强度最大。总积累量均为头麻 > 三麻 > 二麻 ,丰产麻 > 一般麻。吸收的氮、钾多于磷。经济系数为丰产麻 < 一般麻。在二麻中期干旱和三麻后期短日照诱导生殖生长的情况下,植株不同部位养分发生不同的转移现象。各季麻生长前期养分浓度均高于后期,最终为叶中氮、磷浓度最高,皮中钾浓度最高。施用氮、磷、钾化肥均可促进干物质积累和本身养分的吸收。氮、钾配合还有相互促进吸收的作用。不同肥料用量对植株养分浓度和吸收的氮、磷、钾比例有一定影响。各种肥料均有增产作用,以氮、钾更明显,钾肥还有利于纤维细度的提高。
    锌在茶树碳氮代谢中的效应
    吴,彩,方兴汉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72-77 . 
    摘要 ( )   PDF (24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不同浓度锌处理的水培茶苗(Camellia sinensis L)的核酸、蛋白质、氨基酸、叶绿素、锌和磷的含量,茶苗的光合速率、叶片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及儿茶素组成。结果表明,锌促进茶苗的光合速率、叶中硝酸还原酶活性及蛋白质和RNA的合成,提高非酯型儿茶素的含量,1-2mg/L处理有利于茶氨酸的形成。但锌处理降低DNA的含量,不利于茶苗对磷素的吸收,使酯型儿茶素有所减少。
    小型猪脑硬膜外异网的形态学研究
    陈耀星,李维宙,王子旭,滕可导,梅景良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78-82 . 
    摘要 ( )   PDF (25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实验用形态学方法研究6例小型猪脑硬膜外异网的形态构造,并追踪了进入和传出硬膜外异网的血管。小型猪硬膜外异网发达,分前异网和后异网。前异网位于海绵窦内,包括颅内部和颅外部,由颈内动脉和脑膜中动脉、眼外动脉、上颌动脉的异网支共同形成,在异网的前内侧部这些吻合支又聚集形成颈内动脉颅内段自海绵窦传出,并参与组成大脑动脉环。后异网由髁动脉、枕动脉和椎动脉共同形成,通过基底动脉与大脑动脉环连接,但与同侧前异网未见直接联系。异网的血管支都是具有内、外两弹性层的肌型中小动脉。异网血管支的外层是海绵窦的内膜层。
    我国畜禽饲料中微量元素锌含量的调查研究
    苏,琪,段玉琴,刘金旭,陆肇海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83-88 . 
    摘要 ( )   PDF (24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采自全国28个省(区)的1639个主要粮食、饲料样品中含锌量测定结果表明:谷实类饲料(包括玉米、小麦、大麦、稻谷、高粱)平均含量为23.7mg/kg(范围19.0-29.7mg/kg);豆类籽实(包括大豆,黑豆,豌豆,蚕豆)平均含锌量为45.5mg/kg(范围39.9-51.2mg/kg);油饼类(包括大豆饼、菜籽饼、棉籽饼、花生饼、葵花籽饼)平均含锌量为62.2mg/kg(范围51.8-74.0mg/kg);糠麸类(包括小麦麸、稻米糠)平均含锌量为71.6mg/kg(范围58.0-85.1mg/kg);甘薯含锌量为6.9mg/kg。含锌规律是:糠麸类 > 油饼类 > 豆类 > 谷实类 > 块根类(甘薯)。以省为单位,对玉米、小麦、大豆籽实的含锌量进行地区间的比较,表明同一种作物籽实的含锌量(除个别省区的大豆有差异外)受到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较小(P > 0.05)。不同种类的作物种子对锌的富集差异较大(P < 0.05或0.01)。根据全国各地猪、鸡常用的121个饲料配方所计算出的基础饲料中,锌含量水平在31-36mg/kg范围左右,如按饲 养标准中锌营养需要量的要求,仅能对猪提供1/3,对鸡提供2/3的锌需要,因此补充锌,对发展我国畜牧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天花粉蛋白基因导入烟草获得植株的研究
    徐琼芳,金德敏,王京兆,翁曼丽,李沐阳,郑洪刚,王,斌,邵鹏柱,杨显荣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89-89 . 
    摘要 ( )   PDF (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玉米大斑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高卫东,戴法超,朱小阳,武广明,吴仁杰,金晓华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90-91 . 
    摘要 ( )   PDF (11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三株苏云金杆菌噬菌体理化性质的比较
    王卫国,闸远钧,孙富林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90-90 . 
    摘要 ( )   PDF (5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家蚕浓核病毒免疫学及致病机理的研究
    张耀洲,钱元骏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91-91 . 
    摘要 ( )   PDF (6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我国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摘记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27(02):  92-96 . 
    摘要 ( )   PDF (3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