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3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03-12-20
      
    无栏目
    SSR标记鉴定栽培稻杂种F_1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态分离
    姚焱,卢永根,刘向东,冯九焕,张桂权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27-1431 . 
    摘要 ( )   PDF (2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对栽培稻F1花粉不育基因S a、S b和S c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进行离体花药培养 ,利用SSR分子标记鉴定了花粉愈伤组织的基因型。结果表明 ,不同座位F1产生的携带花粉育性基因Si 或Sj 的花粉形成愈伤组织的能力偏离 1∶1的分离比 ,与自然条件下F2 群体偏离方向不一致。携带不同花粉不育基因座位的F1产生花粉愈伤组织基因型的偏离方向有差异 ,表现为S a和S c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的花粉愈伤组织偏向Sj,Si∶Sj 比例分别为 1∶4.81和 1∶1.96;S b单座位内互作杂种F1花粉愈伤组织偏向Si,Si∶Sj 比例为 1∶0 .3 5。研究培养条件对偏态分离的影响 ,发现预冷处理可明显提高偏态分离的程度 ,而花药培养基类型及诱导培养时间的长短不会改变偏态分离的方向
    普通小麦-百萨偃麦草染色体易位的选育与鉴定
    庄丽芳,亓增军,陈佩度,冯高,刘大钧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32-1436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染色体C 分带、基因组原位杂交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分析的方法 ,从普通小麦中国春与中国春 百萨偃麦草双倍体回交BC1F5 代中选育出 5份纯合易位新种质 ,分别为 :含 1对易位染色体并添加 1对百萨偃麦草完整染色体的Tj0 1和Tj0 2 ;添加 1对易位染色体的Tj0 3 ;含 1对易位染色体并添加 1对百萨偃麦草某一染色体臂端着丝粒染色体的Tj0 4和含 1对易位染色体并添加 2对百萨偃麦草完整染色体的Tj0 5。这些易位染色体的易位断点均不在着丝粒处 ,能稳定传递 ,且所涉及的植株生长和结实均正常。推测在该回交后代中小麦与百萨偃麦草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自发的部分同源重组 ,这将有利于百萨偃麦草优异基因向普通小麦的转移与利用
    农杆菌介导的小麦活体转化
    何道一,李中存,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37-1441 . 
    摘要 ( )   PDF (2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含有NptII基因表达载体的农杆菌滴入小麦小花中进行小麦活体转化 ,通过对幼胚和成熟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初步筛选 ,并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进行分子水平鉴定。结果显示 ,在所试的 5个品种 (系 )中 ,获得转化植株效率为 2 .0 %~ 3 .2 % ,由此初步建立农杆菌介导的简便有效的小麦活体转化方法
    中国大豆(Glycine max)核心种质构建Ⅰ.取样方法研究
    邱丽娟,曹永生,常汝镇,周新安,王国勋,孙建英,谢华,张博,李向华,许占有,刘立宏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42-1449 . 
    摘要 ( )   PDF (48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 2 3 587份中国栽培大豆为试验材料 ,根据农艺性状 ,用 2 0种方法构建了大豆初级核心种质 ,对 3种分层法、3种确定取样数法和 2种个体选择法进行了比较 ,明确了栽培大豆核心种质构建的适宜取样方法和取样比例。不同取样方法与总体都进行了品种分类数、各性状符合度、数量性状平均数、各性状多样性指数方差和平均品种距离共 5个指标的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三层次取样方法 (品种分类法 )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二层次或一层次取样法 ,按比例和平方根确定取样数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多样性指数法 ,聚类选择的方法对总体的代表性优于随机选择方法。在 2 0种方法不同取样比例条件下 ,方法 17的平均品种距离降低幅度大于方法 15。因此 ,利用品种分类法进行分层 ,用比例法确定取样数目 ,根据聚类结果进行个体选择的方法 15是构建大豆初级核心种质的最佳方法。用最佳方法构建的初级核心种质 ,比较不同取样比例的品种平均距离 ,确定品种平均距离由缓慢降低到明显降低点 (9.0 % )为适当的取样比例
    ABA、IAA对旱作水稻叶片气孔的调节作用
    范晓荣,沈其荣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50-1455 . 
    摘要 ( )   PDF (3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土培方法研究了淹水和旱作条件下的水稻体内ABA和IAA对水稻叶片气孔行为的动态变化。SAS分析表明 ,在淹水条件下 ,水稻叶气孔阻抗主要是与相对湿度、IAA含量和叶片温度显著相关。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影响淹水条件下水稻叶气孔阻抗的主要因素为相对湿度和IAA含量 ,回归系数分别为 0 .0 2 7和 0 .0 0 0 16,而旱作条件下水稻叶气孔阻抗则主要是由温度、IAA和ABA决定 ,回归系数分别为 0 .0 745、0 .0 0 0 3和 -0 .0 0 0 9。利用外源不同IAA、ABA比例的混合液处理水稻叶片 ,发现其对水稻叶片的气孔开闭具有效的调控作用 ,从而有效地提高水稻叶片的光合作用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刘立军,桑大志,刘翠莲,王志琴,杨建昌,朱庆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56-1461 . 
    摘要 ( )   PDF (4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籼型三系杂交稻汕优 63为材料 ,对不同氮肥管理的农艺和经济表现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 ,未施氮肥 (空白区 )的产量为 6.8~ 7.4t·ha- 1,表明试验田背景氮颇高。与农民习惯施肥法 (氮肥 2 40kg·ha- 1)相比 ,改良的农民施肥法 (农民习惯施氮量的 70 % )、实时氮肥管理 (依据叶绿素仪测定值进行的施肥方法 )和实地氮肥管理(施氮时期、施氮量和叶绿素仪测定值相结合的施肥方法 )分别增产 9.2 %~ 10 .3 %、3 .3 %~ 7.0 %和 8.9%~ 9.3 % ,氮肥农学利用率分别提高了 110 .5%~ 13 5.6%、2 0 4.3 %~ 2 97.0 %和 2 0 0 .9%~ 2 76.4%。以上结果表明 ,在产量不降低甚至有所增加的前提下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可以减少氮肥施用量 ,较大幅度地提高水稻氮肥利用率。另外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还可以降低稻米的垩白率和垩白度 ,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
    冬小麦冠层不同叶层和茎鞘氮素与籽粒品质关系的研究
    王之杰,王纪华,黄文江,马智红,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62-1468 . 
    摘要 ( )   PDF (4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优质品种中优 950 7和普通品种京冬 8号为材料 ,研究了冬小麦叶片、茎鞘氮素的垂直分布、输出量及其与主要品质指标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叶片含氮量随冠层层次降低而降低 ,垂直梯度分明 ,处理间、不同生育时期梯度大小不同。茎鞘氮素垂直梯度不如叶片明显 ,中优 950 7梯度大小、生育期内变化不如京冬 8号显著。中优950 7灌浆盛期至蜡熟阶段叶片和茎鞘氮素输出量分别比京冬 8号高 2 9.9%和 76.3 %。灌浆期京冬 8号冠层中下部形成较大梯度利于其品质的改善 ,中优 950 7开花期上部层次形成大的梯度 ,灌浆期上部层次叶片、中下部层次茎鞘含氮量高均利于其籽粒蛋白质的积累。两种类型品种品质的改善较多地依赖后期植株氮素的输出。京冬 8号叶片氮素对籽粒品质的形成作用明显 ,而叶片和茎鞘氮素对中优 950 7籽粒品质的形成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不同施氮时期对玉米根系分布及其活性的影响
    王启现,王璞,杨相勇,翟志席,王秀玲,申丽霞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69-1475 . 
    摘要 ( )   PDF (4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郑单 958为材料 (9株·m- 2 ,每次施氮 90kg·ha- 1) ,研究了不施氮、基施氮、基施氮 + 10叶展追氮和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共 4个处理对吐丝后 17d玉米单株根系形态、分布及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施氮增加了 0~13 0cm土层中根系干重、长度、根长密度、表面积和根系活力 ,其中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根重、根长、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为 2 6.0g、53 8.6m、0 .3 9cm·cm- 3 和 879.6cm2 ,比不施氮分别增加 2 7.5%、6.6%、5.4%和 9.7% ;不施氮根重和根表面积在上层土 (0~ 40cm)中分布比例为 75%和 87% ,施氮提高到 83 %和 90 %以上 ,绝对量均为基施氮 +吐丝期追氮 >基施氮 + 10叶展追氮 >基施氮 >不施氮 ;基施氮和 10叶展追氮提高了表层土 (0~ 2 0cm)中根重和根表面积分布 ,降低了亚表层土 (2 0~ 40cm)中分布 ,吐丝期追氮提高其在亚表层土中分布。施氮期主要影响上层土中根长、根半径和根系活力 ,推迟施氮期能提高根系活力和亚表层土中根长。在 0~ 13 0cm土层中 ,基施氮根半径比不施氮 (0 .50mm)增加 2 2 % ,追施氮后根半径为 0 .3 0mm且追期之间影响不明显
    稻瘟病菌群体的分子遗传学研究——由5个亚群体组成的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分析
    胡铁柱,王玲,冯熙路,潘庆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76-1483 . 
    摘要 ( )   PDF (4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从不同角度和手段来了解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的特征 ,笔者利用一种新型的PCR标记SRAP(se quence relatedamplifiedpolymorphism)对广东省 2 0 0 0和 2 0 0 1年度 5个地点的稻瘟病菌亚群体组成的试验群体的遗传结构进行了描述 ;进而计算各个亚群体的宗谱频率和特异性宗谱频率 ,对各个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从稻作区层面来看 ,本试验群体的遗传结构呈现南北分离、中间交汇的区域性特征 ;粤北稻区的遗传特异性明显地高于粤中稻区和粤南稻区。从供试地点层面来看 ,5个供试亚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存在较大的差异 ,即便是同为粤北稻区的乳源县和仁化县、以及粤南稻区的信宜县和廉江县 ,亚群体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从年份层面看 ,2个年度供试亚群体之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极为相似。从生长季层面来看 ,2个生长季节供试亚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和特异性也较相似。试验结果表明 ,以较小地理范围选择和构成的试验群体 ,是从不同角度深入地了解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特征的有效途径之一。
    转Cry1A基因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万鹏,黄民松,吴孔明,吴金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84-1488 . 
    摘要 ( )   PDF (3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棉蚜 (AphisgossypiiGlover)是棉花的重要害虫之一。为了明确长江中游棉区Bt棉花对棉蚜发生的影响 ,笔者在实验室和田间研究了Bt棉花棉蚜的发生规律。实验室棉蚜种群生命表的研究表明 ,取食Bt棉花GK19、BG1560和普通棉花泗棉 3号棉蚜的生命参数无显著差别。 2 0 0 1~ 2 0 0 2年在湖北省天门市的大田研究表明 ,Bt棉GK19、BG1560和未施药泗棉 3号棉蚜的发生和危害没有显著差异
    弧丽钩土蜂(Tiphia popilliavora Rohwer)在不同作物间飞行扩散行为研究
    陈红印,陈长风,王树英,罗益镇,RichardC.Mc Donald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89-1495 . 
    摘要 ( )   PDF (3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土蜂在玉米、甘薯 豆类分别与花生临作田被释放后最初的 3次飞行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 ,第一次飞行是一种逃逸式的 ,在观测区内呈随机分布 ,其它二次飞行则对着陆点有明确的选择性。在玉米花生临作区 ,81.82 %土蜂的第二次飞行目标是与花生相邻的玉米 ,但停留的时间很短 ,平均只有 3min左右。在甘薯 豆类与花生临作区则没有这种现象 ,当日上午在甘薯 豆类田与花生田的比例为 51.43 %和 48.57% ,当日下午为 3 3 .53 %和 76.47% ,对花生田有明显的选择性。第三次飞行的目标非常明显 ,大多数土蜂都选择在花生区降落。每次飞行的间隔时间上午比下午短 ,表明上午土蜂比较活跃
    基因工程菌枯草芽孢杆菌GEB3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高学文,姚仕义,Huong Pham,Joachim Vater,王金生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496-1501 . 
    摘要 ( )   PDF (2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MALDI TOF MS技术 ,鉴定了将lpaB3基因转入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 168菌株所构建的工程菌GEB3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种类。结果表明 ,GEB3仅产生表面活性素 (surfactin) 1种脂肽类抗生素。经LC MS分析 ,GEB3产生由 13、14和 15个碳原子的脂肪酸链构成的标准表面活性素变异体 (standardsurfactinisoforms)。生物活性检测表明 ,该工程菌产生的脂肽类抗生素表面活性素具有抑制小麦纹枯病菌和稻瘟病菌菌丝生长的作用
    土壤水分对冬小麦根、冠干物质动态消长关系的影响
    陈晓远,刘晓英,罗远培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02-1507 . 
    摘要 ( )   PDF (38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同供水条件下 ,研究了冬小麦根、冠干物质积累的动态消长关系。结果表明 ,在水分胁迫条件下 ,冬小麦根系的干物质积累受到了明显的影响 ,40 %田间持水量处理植株的最终根重平均不到 80 %田间持水量处理的1/ 4。三叶期至分蘖期水分胁迫对根的抑制作用最大 ,拔节期至孕穗期水分胁迫对冠的抑制作用大于根 ,从分蘖期开始并延续到孕穗阶段的水分胁迫对根和冠的抑制作用较均衡 ,复水后干物质向根系和冠层的分配比例近似。拔节期至孕穗期复水对根的促进作用大于冠 ,干物质向根分配的比例增加 ,R/S提高 ,但提高的程度与复水前水分胁迫的历时有关。水分条件对冬小麦R/S值影响最小的时期是开花期至灌浆期 ,最大的时期是拔节期至抽穗期 ,此阶段 40 %田间持水量处理的R/S分别比 60 %和 80 %田间持水量处理提高 2 0 .93 %和 12 6.0 9%。
    保护地渗灌管的埋深对土壤水盐动态及番茄生长的影响
    王淑红,张玉龙,虞娜,颜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08-1514 . 
    摘要 ( )   PDF (4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保护地渗灌管不同深度对土壤水盐动态、番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渗灌管的埋深越浅 ,灌水周期越短 ,盐分积累越多 ;渗灌管埋深 3 0cm、管下铺设防渗槽时 ,有利于抑制盐分积累 ,番茄生长旺盛 ,株高、茎粗、果径等指标表现最佳 ,同时产量和水分利用率也最高
    浙江省部分茶区茶园土壤中硼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马立锋,韩文炎,石元值,阮建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15-1518 . 
    摘要 ( )   PDF (2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0 0 2年对浙江省部分茶园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 ,浙江省茶园土壤全硼含量高 ,在 0~ 2 0cm土层为90 .19± 2 8.0 0mg·kg- 1,在 2 0~ 40cm土层达 97.3 6± 3 4 .19mg·kg- 1,但有效硼含量低 ,分别为 0 .2 3 8± 0 .14 8mg·kg- 1和 0 .199± 0 .12 5mg·kg- 1,只占全硼含量的 0 .2 %~ 0 .4% ,有效硼缺乏率达 90 %以上。茶树吸收硼与土壤有效硼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叶片的成熟度增加 ,硼积累增加 ,同时茎杆部也是硼累积的部位。浙江省茶园土壤有效硼含量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土壤粘粒等有关。
    不同饼肥对连作黄瓜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初探
    阮维斌,刘默涵,潘洁,王静,陆文龙,马成仓,王敬国,高玉葆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19-1524 . 
    摘要 ( )   PDF (3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盆栽研究不同饼肥对连作条件下黄瓜幼苗生长的影响并对相应机制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 ,芝麻饼显著促进黄瓜幼苗生长 ,而菜籽饼较高用量时 1.5% (w/w)出现生长抑制效应。按极性将芝麻饼萃取分离后得到 4个组分 ,盆栽试验表明各组分均有效促进连作条件下黄瓜的生长。进一步将组分Ⅲ进行柱层析分离得到 2 5份收集物 ,气质联机 (GC MS)分析表明 ,第十份收集物包括棕榈酸、油酸和硬脂酸 3个化合物 ,其中棕榈酸和油酸占到第十份收集物的 93 .3 %。抗菌性测定结果表明 ,油酸和棕榈酸没有明显的直接抗菌作用。水培条件下研究表明 ,油酸对盐胁迫具有显著的拮抗作用
    荔枝果实两个膨大素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陆旺金,蒋跃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25-1529 .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荔枝品种妃子笑果实的cDNA为模板 ,设计膨大素的简并引物 ,进行RT PCR。得到的扩增产物经纯化后与pGEM T Easy载体连接 ,转化大肠杆菌。任意挑选阳性克隆 ,进行序列分析 ,得到 2个序列不同的膨大素基因片段 ,分别命名为Lc Exp1和Lc Exp2。这 2个基因片段中均存在膨大素基因的保守区域 ,即 8个半胱氨酸残基和 3个色氨酸残基。Lc Exp1和Lc Exp2分别编码 177和 179个氨基酸 ,2者间的碱基同源性为 71.6% ,氨基酸同源性为76.3 %。在氨基酸水平上 ,Lc Exp1与Fa Exp2、Pp Exp1的同源性分别为 92 .7%和 92 .1% ,而Lc Exp2与Fa Exp2、Pp Exp1的同源性仅为 77.4%和 76.3 %。
    柑橘果实韧皮部后糖的运输生理机制研究
    陈俊伟,张上隆,张良诚,谢鸣,陶俊,吴江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30-1534 . 
    摘要 ( )   PDF (3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膨大期和完熟期的温州蜜柑宫川 (CitrusunshiuMarc .cv .Miyagawawase)果实为试材 ,研究了14C光合产物在果实内的运输分配动态 ,测定了果实各组织的蔗糖浓度 ,分析了载体和ATP酶抑制剂对汁囊吸收14C 蔗糖的影响。结果表明 ,光合产物运入汁囊积累的速率随着果实成熟和糖积累呈下降趋势。沿维管束到囊瓣皮再到汁囊的光合产物运输路径存在由高到低的糖梯度。其中 ,组织间运输态的14C放射性比活度的梯度随果实成熟和糖积累而加大 ,而静态的蔗糖梯度则趋缓 ,表明14C放射性比活度梯度的形成有利于后期糖积累。载体抑制剂PCMBS和ATP酶抑制剂DNP、EB、NO3- 处理明显抑制了汁囊对14C 蔗糖的吸收。由此可见 ,糖在温州蜜柑果实汁囊中的运输存在一个需要载体并与ATP酶相偶联的主动运输过程
    两种拮抗酵母菌对桃果实贮藏期间主要病害的防治效果
    林丽,田世平,秦国政,徐勇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35-1539 . 
    摘要 ( )   PDF (3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观测和比较了两种拮抗酵母菌丝孢酵母 (Thichosporonpullulans)和罗伦隐球酵母 (Cryptococcuslauren tii)单独使用和与化学杀菌剂配合使用 ,对大久保桃果实采后软腐病和青霉病的防治效果。试验采取刺伤接种或直接浸泡桃果实两种方式 ,果实处理后分别贮藏于常温 (2 5℃ )和低温 (5℃ )条件下。结果表明 ,在两种贮藏温度下 ,刺伤后接种酵母菌的桃果实 ,其青霉病和软腐病的发病率都比对照果实低 ,病斑直径小。拮抗菌和低剂量的扑海因 (50 μg·ml- 1)配合使用比单独使用拮抗菌或扑海因的效果更佳。不接种病原菌的桃果实 ,采后的病害主要是软腐病和青霉病。用拮抗菌直接浸泡桃果实的试验结果表明 ,两种拮抗酵母菌均可达到与扑海因 (50 0 μg·ml- 1)相当的防治效果 ,都能显著地抑制桃果实采后病害的发生
    桃果皮毛、果肉颜色对果实糖与酸含量的影响及相关性研究
    吴本宏,李绍华,Quilot Bénédicte,Génard Michel,Kervella Jocelyne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40-1544 . 
    摘要 ( )   PDF (3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山桃和栽培桃品种杂交后代 10 7个个体 (分成 2 2个毛桃和 85个油桃 ,或 75个白肉桃和 3 2个黄肉桃 )的果实糖酸含量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桃果实中的可溶性糖和酸主要是蔗糖和苹果酸 ,分别占总可溶性糖的 65%左右和总酸含量的 50 %。油桃各基因型的蔗糖、果糖、山梨糖醇、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及奎宁酸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毛桃 ,而毛桃和油桃基因型之间的苹果酸、柠檬酸、总酸平均含量及糖酸比没有显著差异。所有毛桃和油桃基因型的莽草酸含量都很低 ,为 0 .0 11~ 0 .0 46meq·10 0g- 1FW。果实内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呈正相关 (r =0 .63 ) ,蔗糖、葡萄糖、果糖分别与山梨糖醇呈显著或极显著直线正相关 ,且苹果酸与蔗糖、山梨糖醇、总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呈显著正相关。毛桃的平均单果重显著大于油桃 ,且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含量与果实的大小呈显著直线负相关。此外 ,盛花后果实发育天数影响果实内糖酸含量
    不同放牧率对内蒙古细毛羊生长和繁殖性能的影响
    汪诗平,王艳芬,陈佐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45-1553 . 
    摘要 ( )   PDF (4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对同一群内蒙古细毛羊 (母羊 )连续 5年 (1994~ 1998)中不同放牧率对其生长及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表明 ,母羊的体重随其年龄、放牧率大小和生长季节的变化而有显著变化 ,且年份 月份、放牧率 月份间存在显著性互作 (P <0 .0 5) ,但年份 放牧率间及三者之间不存在互作关系 (P >0 .0 5)。暖季放牧期间母羊平均个体增重 放牧率呈二次曲线关系 :y =9.1713 + 1.70 16SR -0 .3 92 9SR2 (r2 =0 .792 ,P <0 .0 0 1) ;而羔羊平均个体增重随放牧率增大而线性下降 :y =19.0 82 -1.3 755SR (r2 =0 .784,P <0 .0 0 1) ,但随当年 10月 5日母羊体重的增加而线性增大 :y =-0 .2 411+ 0 .3 12BW (r2 =0 .3 4 6,P =0 .0 0 6)。高放牧率降低了母羊的产羔率、初生重和羔羊的成活率。公顷总增重 (母羊 +羔羊 )与放牧率的关系为 :y =-16.193 + 98.812SR -11.552SR2 (r2 =0 .987,P <0 .0 1)。无论是从总增重的构成还是从收入构成看 ,羔羊的繁殖成活率及其生长性能才是从事以母羊生产为主的企业或牧民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结合以往有关放牧率对植被影响的研究结果 ,认为冷蒿小禾草草原暖季放牧期间适宜的放牧率不应超过个体最大增重时的放牧率 ,即 2 .0只羊·ha- 1,这样 ,既有利于退化草原的恢复 ,又使牧民有较大的
    抑制素α(1~32)基因免疫对大鼠卵泡发育和生殖激素的影响
    茆达干,杨利国,叶荣,姜勋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54-1559 . 
    摘要 ( )   PDF (3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择 40只 3 0日龄雌性大鼠分为 4组 ,分别用含重组抑制素α(1~ 3 2 )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INH 0 μg(对照组 )、15μg(试验组 1)、2 5μg(试验组 2 )、40 μg(试验组 3 )的脂质体进行主动免疫 ,间隔 2 0d后用不含脂质体的重组基因质粒加强免疫 1次。结果发现 ,抗体阳性鼠占 50 % (13 / 2 6) ,但加强免疫 10d后的抗体P/N值没有升高 ,而且免疫剂量的增加并没有提高阳性鼠的比例 ;抗体阳性鼠卵巢上的成熟卵泡数比阴性鼠多 2 .3 ,但统计差异不显著 (P >0 .0 5)。首次免疫 10d后阳性鼠血浆FSH浓度显著升高 (P <0 .0 5) ;但血浆雌二醇水平无显著差异 (P >0 .0 5)。加强免疫 10d后血中促卵泡素水平没有升高。本试验结果证明 ,应用重组抑制素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动物可以产生抗抑制素抗体。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
    王柳,童光志,仇华吉,谷守林,涂亚斌,杨志彪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60-1565 . 
    摘要 ( )   PDF (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PCR方法分 3段扩增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 (EIAVDLA)的前病毒DNA ,这 3个片段覆盖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全部基因组 ,PCR产物经克隆后顺次连接 ,获得 1个含有EIAV全基因 (8.0kb)的重组质粒 ,将其命名为p8.0。将此 8.0kbEIAV全基因再亚克隆到含有一完整EIAVDLA株长末端重复序列的质粒中 ,获得一含有EIAV驴白细胞弱毒前病毒全基因的重组质粒 ,将其命名为p8.2 ,经核苷酸序列分析 ,证明p8.2含有EIAV前病毒的全基因。用p8.2转染驴白细胞 ,将其作为种毒进行传代 ,于感染该克隆毒的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出了反转录酶活性 ,说明在驴白细胞中由p8.2衍生出了EIA病毒。驴白细胞经该克隆毒感染后 ,第 4天出现病变 ,经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粒子 ,进一步证明p8.2具有感染性 ,笔者获得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感染性分子克隆 ,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我国EIAV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用Glu-B3、Gli-B1和SEC-1b复合引物PCR检测普通小麦1BL/1RS易位系
    张立平,何中虎,陆美琴,庞斌双,张学勇,夏兰琴,Frank Ellison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66-1570 . 
    摘要 ( )   PDF (2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低分子量 (LMW )麦谷蛋白Glu B3的STS PCR标记、醇溶蛋白Gli B1的SSR标记和黑麦碱SEC 1b的STS PCR标记的复合PCR ,对 10个普通小麦品种、中优 950 7/CA963 2的 91个DH系和 2 8个F2 个体植株 ,进行了1BL/1RS易位系的检测。结果表明 ,中优 950 7/CA963 2的 3 9个DH系和CA963 2、晋麦 45、兰考 2 4、烟农 18、京冬 8等5个品种缺失 2个小麦贮藏蛋白位点的PCR产物 ,而拥有黑麦碱的PCR产物。利用PAGE和ELISA方法 ,对上述品种 (系 )进行了黑麦碱 (secalin)蛋白的检测 ,发现这些品种 (系 )均包含secalin ,与分子标记的检测结果吻合 ,是 1BL/1RS易位系。对 2 8个F2 单株的检测表明 ,该复合标记可以检测出早代 1BL/1RS的纯合和杂合植株
    籼粳稻杂交后代亚种特性表现与分类研究
    徐正进,李金泉,黄瑞冬,姜健,陈温福,张龙步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71-1575 . 
    摘要 ( )   PDF (3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程氏指数法研究了籼粳稻杂交后代穗壳色、叶毛、稃毛、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等 6个亚种特征性状的表现。结果表明 ,F1表现为偏籼型 ,F2 接近正态分布 ,籼型和母本的影响略大于粳型和父本 ;亲本及其F1的上述特征性状与程氏指数之间及相互之间大多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F2 特征性状相互之间相关性大多不显著 ,但与程氏指数的相关性仍然达到极显著水平 ;F2 这 6种特征性状均为连续变异 ,有相当比例的个体表现超亲遗传 ,正反交趋势一致 ;叶毛和稃毛接近双峰曲线 ,其余性状均呈单峰曲线分布 ,穗壳色、酚反应和穗节长呈现偏态分布 ,前两者粳型个体比例大 ,后者籼型个体比例大 ,籽粒长宽比接近正态分布
    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外源DNA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
    王立新,常利芳,段绍光,徐民新,王凤格,孙家柱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76-1581 . 
    摘要 ( )   PDF (3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品种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白粉病抗性表现突出 ,是 2个抗性持久、抗谱广泛的优良白粉病抗源。但由于农艺性状欠佳 ,不适于直接作为亲本用于常规育种。为此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基因组DNA导入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品种北农 6号 ,旨在转移复壮 3 0和小白冬麦的抗白粉病基因 ,创造抗白粉病小麦新种质。本文总结 3年来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阐述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创造新种质的可行性
    云南茶树种质的RAPD研究
    邵宛芳,庞瑞华,王平盛,许玫,段红星,张亚萍,李家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82-1587 . 
    摘要 ( )   PDF (3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RAPD技术对云南省主要产茶区具有代表性的茶树种质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从 40个随机引物中 ,筛选出 8个扩增效果良好的引物 ,用其共扩增出 95条DNA带 ,其中 90条为多态性带 ,占 94.7%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数为 11.50条。对 45个茶树种质间的亲缘关系进行UPGMA聚类分析 ,结果表明 ,当以欧氏距离为 5.0来划分时 ,试验材料可分为 7个组 ,其中 5个复合组、2个独立组 ,基本上与茶系分类水平相吻合。在 5个复合组内 ,与种级分类水平相吻合 ,而 2个独立组具有独特的种质特性
    用AFLP分析珍稀食用菌—松茸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
    陈强,廖德聪,张小平,张昌兵,李登煜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88-1594 . 
    摘要 ( )   PDF (4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 3对AFLP引物组合 ,研究了从四川省雅江县黄背高山栎林下采集的 10株松茸菌根菌基因组的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AFLP图谱能较好地反映测试菌株的遗传特性 ,10株供试菌间具有高度的遗传相似性 ;10株供试菌株全部在 90 %相似性处聚在一起 ;在 92 %相似性水平上被分为 3个群。AFLP扩增引物Eco + 1/Mse + 1、Eco +2 /Mse + 2及Eco + 3 /Mse + 3的最佳用量分别为 1pmol/ 5pmol、0 .6pmol/ 10pmol和 0 .1pmol/ 8pmol。
    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探讨
    张雄,王立祥,柴岩,廖允成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95-1598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杂粮营养丰富 ,极具产业化开发潜力 ,且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强、生产力稳定等特点 ,在当前西部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 ,小杂粮生产必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战略地位。生产规模小 ,生产力低下 ,科研滞后 ,加工工艺落后是目前制约小杂粮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据此 ,提出以区域生产、规模发展、优先发展科学技术 ,大力促进产业化开发为主的措施和对策。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种植模式产量效应模拟与效益评价研究
    李军,邵明安,王立祥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599-1603 . 
    摘要 ( )   PDF (35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作物生长模型软件包DSSAT3 ,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典型地区主要种植模式的产量效应与年际变异情况 ,并采用耗水系数、耗氮系数和经济收益值 ,综合评价了各种植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 ,选择出了关中平原区、渭北高原区资源利用效益高、经济效益好的最优种植模式 ,分别为冬小麦 夏玉米、春玉米。研究为种植模式的效益评价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指标体系
    生长素在烤烟钾素库源关系改变时对根系呼吸作用生理指标的影响
    洪丽芳,苏帆,付利波,梁颖,瞿兴,田育天,刘武定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604-1608 .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土培试验方法 ,研究生长素在烤烟库源关系改变时对根系吸钾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 ,与常规措施(打顶 )相比 ,生长素处理促进了根系的发育 ,增加了根的重量 ,提高了根系活力 ,增强了根系的代谢能力。同时能提高根系ATP的含量 ,为根系吸收养分提供充分的能量保证。生长素还能提高根系线粒体Na K ATP酶活性 ,促进钾的跨膜主动吸收。试验中发现生长素能提高根系核酸的含量。试验还证明 ,中部叶成熟后 ,生长素的效果随涂抹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
    NIRS定量分析油菜种子含油量、蛋白质含量数学模型的创建
    甘莉,孙秀丽,金良,王高全,徐久伟,魏泽兰,傅廷栋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609-1613 . 
    摘要 ( )   PDF (2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近红外光谱 (NIRS)分析油菜品质。采用残余法测试了近 2 116份甘蓝型油菜品种资源种子的含油量 ,用近红外仪采集数据 ,选择 12 88份代表性样品 ,建立了数学模型。用该模型测试 96份待测样品 ,其NIRS的测试值与残余法测试的油菜种子含油量实测值相关系数为 0 .950 3 ,相对误差小于 3 .5% ,用凯氏定氮法测试了 63 7份油菜籽饼粕的蛋白质含量 ,选择 168份代表性样品 ,建立数学模型。 3 0份样品检测模型 ,NIRS测试值与凯氏定氮法测试的油菜籽饼粕蛋白质含量的实测值相关系数为 0 .9515,相对误差小于 6%。结果表明 ,这 2个数学模型已经可用来准确、快速、无污染、低消耗的测试油菜种子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
    苄嘧磺隆在几种氧化物表面的吸附及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
    欧阳天贽,叶发兵,李学垣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614-1617 . 
    摘要 ( )   PDF (23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平衡吸附法研究了苄嘧磺隆在高岭土、针铁矿、水铁矿、非晶型氢氧化铝及水钠锰矿表面的吸附以及氯离子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 ,供试粘土矿物及氧化物对苄嘧磺隆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方程 ,最大吸附量大小顺序为 :非晶型氢氧化铝 >针铁矿 >水铁矿 >水钠锰矿 >高岭石 ,且吸附量随氯离子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在非晶型氢氧化铝和针铁矿表面的降幅较大
    家鹑与野生日本鸣鹑进化趋异水平的初步研究
    王惠影,常洪,徐伟,常国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12):  1618-1621 . 
    摘要 ( )   PDF (2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微山湖野生日本鸣鹑、小型家鹑与中型家鹑在不同试验分组情况下的生态行为进行观察与统计 ,结果表明 ,家鹑与野鹑在体型和生物学习性上有所不同 ;野生与家养鹌鹑的杂交需经历由排斥到亲合的过程 ;公、母鹑均有较强的择偶性 ;野生鹌鹑与家鹌鹑可以成功地实现交配 ,也可以产生受精蛋 ,受精率却不高 ;2种家鹑与野生原种在形态、生态特性方面已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