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3年 第36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03-08-20
      
    无栏目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的选育及其栽培特性
    邹江石,吕川根,王才林,郑克武,宗寿余,赵凌,孙永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69-872 . 
    摘要 ( )   PDF (1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两系方法以培矮 6 4S作母本 ,9311作父本 ,培育的籼型杂交稻两优培九 ,作一季中稻栽培 ,在掌握栽培特性和肥水良好的条件下 ,大面积实收产量达 9.5~ 11.0t·ha-1,且不易倒伏。米质达国标优质米级 ,并抗白叶枯病和稻瘟病。高产群体指标为每公顷栽插 2 2 .5~ 2 7.0万穴。单株栽插 ,基本苗 75~ 12 0万个·ha-1,最高茎蘖数345 .0~ 375 .0万个·ha-1,有效穗 2 2 5 .0~ 2 5 5 .0万穗·ha-1,每穗总颖花 2 0 0个左右 ,结实率 83%~ 88% ,千粒重 2 6~2 7g。栽培技术为适时早播 ,早施分蘖肥 ,达到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基面肥、分蘖肥与后期施氮量各占总施氮量的70 %和 30 % ,每公顷总用纯氮量 2 2 5~ 2 5 5kg。宜重视磷钾肥的施用 ,后期切忌早断水 ,应切实防治稻曲病。
    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东乡野生稻遗传多样性初探
    谢建坤,陈大洲,肖叶青,罗世友,郑康乐,庄杰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73-878 . 
    摘要 ( )   PDF (1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SSLP标记对东乡野生稻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 ,在 14对SSLP标记引物中 ,12对引物扩增的产物呈现多态 ,多态性探针百分率为 85 .71% ,共扩增出 70条多态性带 ,平均每对引物扩增出多态性带 5 .83条 ,表明东乡野生稻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东乡野生稻 9个居群内及居群间存在一些差异较大的材料 ,同时也存在一些相同或遗传距离很小的材料 ;居群内平均遗传距离为 0 .2 3~ 0 .4 7,居群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 .4 0~ 0 .5 5 ,居群间的遗传距离略大于居群内的遗传距离 ,为此 ,必须对东乡野生稻现有居群进行严格的保护。
    小黑麦半矮秆突变品系CA577的诱导及其遗传分析
    舒焕麟,任正隆,杨足君,李光蓉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79-882 . 
    摘要 ( )   PDF (45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报道了60 Coγ射线诱导的小黑麦半矮秆突变品系CA5 77的平均株高变异、株高遗传性及其染色体组成的鉴定结果。CA5 77的株高为 77.8± 2 .4 6cm ,遗传分析证实该性状受不完全显性单基因控制。纯合的突变基因型Rht(CA5 77)Rht(CA5 77)在亲本的遗传背景下显现 4 5 .97%的降秆能力。CA5 77的体细胞染色体数为 2n =4 2 ,观察到6个随体染色体 ;在CA5 77及其与Beagle 82等六倍体小黑麦品种 (系 )杂种F1的减数分裂MI期染色体构型中未观察到四价体或多价体 ;C 带带型分析表明其染色体组成为AABBRR。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吕山花,常汝镇,陶波,李向华,栾凤侠,郭珊花,邱丽娟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83-887 . 
    摘要 ( )   PDF (19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PCR检测方法 ,以大豆凝集素 (lectin)基因为内置标准 ,检测了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中的外源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和CP4 EPSPS成分 ,并通过Southern杂交进一步证实了PCR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建立了基于PCR的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检测方法 ,最低检测限度为 0 .0 5 %。用此方法检测转基因情况未知 ,分别来自欧盟、美国、阿根廷、未知国别的进口大豆及未知国别的进口豆粕 ,除从欧盟进口的大豆无CaMV35S启动子、NOS终止子、CP4 EPSPS基因成分外 ,其余样品均含有上述成分 ;而从国内非转基因大豆中未检出上述成分。用此方法检测抗草甘膦大豆京引D1×豫豆 12的F2 和F2∶5群体植株 ,PCR检测结果与大田施药 (草甘膦有效成分 1.0kg·ha-1)检测结果一致率分别达 10 0 %和 93.0 %。
    小麦颖果合点细胞超微结构与籽粒灌浆的关系
    周竹青,兰盛银,王维金,朱旭彤,徐珍秀,杨泽敏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88-892 . 
    摘要 ( )   PDF (8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不同灌浆特性的 3个小麦品种 (系 )为材料 ,研究了小麦颖果合点细胞的超微结构与灌浆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 ,合点细胞液泡中沉积的脂类和多糖对籽粒灌浆过程无明显的抑制作用。合点细胞内壁上脂类和木栓质积累的多少、出现的时间与灌浆进程、灌浆结束时间有直接关系。灌浆速率大小与品种特性有关。大粒型品种 (系 )鄂恩 1号和 95A 10的合点细胞内壁脂类和木栓质出现迟 ,数量少 ;而小粒型品种华麦 8号出现早 ,数量多。颖果发育慢和灌浆速率小是 95A 10籽粒不饱满的主要原因。合点细胞主要以质外体和共质体并存的方式运输养分 ,开花后 2 4d以共质体运输方式为主。
    氮肥对新疆高产棉花叶片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张旺锋,勾玲,王振林,李少昆,余松烈,曹连莆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93-898 . 
    摘要 ( )   PDF (2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测定技术 ,对不同氮肥用量条件下棉花叶片光能吸收、传递、转换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适量追施氮肥 (30 0kg·ha-1)改善了棉花叶片光合功能 ,提高了PSII的活性和光化学最大效率及PSII反应中心开放部分的比例 ,使表观光合作用电子传递速率和PSII总的光化学量子产量提高 ,降低了非辐射能量耗散 ,使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这种改善光合功能的作用与品种有密切关系 ,新陆早 6号响应较为敏感 ,而新陆早 7号响应不敏感。
    玉米生长空间对根系吸收特性的影响
    宋海星,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899-904 . 
    摘要 ( )   PDF (1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不供应和补充供应水、氮条件下 ,研究了限制根系生长空间对玉米根系生理特性、植株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限制根系生长空间虽严重影响了根系自身发育 ,降低了根系吸收总面积和TTC还原量 ,但却增加了根系的活跃吸收面积、比吸收表面、比活跃吸收表面 ,并提高了根系的TTC还原强度。这说明在限制根系生长的逆境条件下 ,作物并不是被动地忍受逆境的胁迫 ,而是主动地调节生理代谢过程 ,增强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 ,从而减缓逆境的伤害。水、氮供应促进根系生长 ,增加根系吸收面积和活力 ,促进了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从而提高了玉米产量 ,并减轻了因限制根系生长所引起的不良影响。
    转pti5-vp16基因小麦的分子检测和抗病性鉴定
    魏松红,曹远银,张艳贞,张领兵,王罡,杨家书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05-909 . 
    摘要 ( )   PDF (2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携带pti5 vp16基因的pJZ170质粒附着微弹用基因枪轰入辽春 10号、铁春 1号和丰强 3号小麦幼胚 ,2d后检测瞬时表达 ,GUS染色 ,幼胚表面有明显的蓝点 ,单个幼胚蓝点数多达 85个 ;对经ppt2次筛选后的转基因小麦植株进行PCR检测 ,检出 6株阳性植株 ;对部分PCR检测呈阳性的植株进行斑点杂交和Southern印迹杂交检测 ,转基因植株均产生杂交信号。对PCR呈阳性的转基因小麦植株接种小麦白粉病菌 ,接种 7d后 ,病害表型多数为抗病 ;接种 14d后 ,病害表型为抗病、中抗及中感 ,病害严重度明显轻于对照。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蔡青年,张青文,高希武,王宇,周明牂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10-915 . 
    摘要 ( )   PDF (1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麦长管蚜风险因子随机模拟研究
    马晓光,沈佐锐,胡伯海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16-921 . 
    摘要 ( )   PDF (2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随机模拟方法 ,对北京市麦长管蚜风险因子的等级序列模拟和概率计算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多年来风险因子序列的数据进行分级 ,确定其分布型。然后根据其分布型和分布特征值 ,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 ,产生各序列值对应分布型的累积分布函数值 ,并采用分布型随机数发生方法产生随机模拟序列。通过对北京市195 6~ 2 0 0 1年温度、降水量和 1982~ 1999年麦长管蚜发生量、发生期的 6个等级序列的模拟 ,能够计算出各个等级的概率 ,并产生通过F检验的模拟序列。
    FAME法分析施肥对番茄青枯病抑制和土壤健康恢复的效果
    蔡燕飞,廖宗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22-927 . 
    摘要 ( )   PDF (19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施用生物有机肥 (BOF)对连作土壤番茄青枯病发生率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对照番茄青枯病发生率为 10 0 %的情况下 ,施用腐熟BOF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 5 5 %。施用新鲜BOF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为 5 0 %。FAME法分析发现土壤微生物群落对生物有机肥的施用敏感 ,施用BOF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总FAME含量、真菌数量、真菌 /细菌比值 ,使奇数脂肪酸组成比例发生明显变化 ,aC15∶0、iC17∶0下降 ,而cyC17∶0上升。施用BOF使土壤防病能力和健康水平提高。腐熟BOF处理后土壤微生物群落中C16∶111c含量明显增加 ,表明施用腐熟BOF促进土壤中AM菌根的生长。FAME生物标记物可作为土壤健康和抑病性的指标 ,其中奇数脂肪酸组成比例能灵敏地反映新鲜和腐熟BOF对土壤健康的调控效果。
    农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和氮的衰减及其机理研究
    苏永中,赵哈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28-934 . 
    摘要 ( )   PDF (2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化程度农田 0~ 15cm耕层土壤粒级分布、有机碳 (SOC)和全氮 (N)含量 ,并应用土壤粒级物理分组方法对农田土壤各粒级组分 (2~ 0 .1、0 .1~ 0 .0 5、<0 .0 5mm)中SOC和氮的含量、富集系数、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 ,以揭示沙漠化过程中碳、氮衰减的机理。结果表明 ,沙地农田土壤物理稳定性指数大都低于5 % ,是土壤易发生风蚀沙化的内因。沙漠化过程中SOC和氮衰减的机理 ,一方面是与粘粉粒和部分极细沙结合的稳定态的有机碳和氮直接被吹蚀 ,粘粉粒吹蚀 1% ,SOC和全氮含量分别下降 0 .16 9g·kg-1和 0 .0 2 15g·kg-1;另一方面是与沙粒结合的颗粒有机碳 (ParticulateOrganicCarbon ,POC)形成量减少 ,沙漠化程度每增加 1级 ,POC、全氮含量分别下降 0 .4 3g·kg-1和 0 .0 5 9g·kg-1。
    缺铁胁迫对川梨的生理影响
    安华明,樊卫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35-940 . 
    摘要 ( )   PDF (2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野生川梨为材料 ,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 ,研究了缺铁胁迫对其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 ,缺铁使川梨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明显降低 ;光合速率显著下降 ,而且光合速率的降低先于叶绿素含量的减少。川梨在介质供铁浓度低于 2 5 μmol·L-1时才发生失绿症状。在缺铁胁迫下 ,叶内POD和CAT活性降低 ,但降低幅度和时间不尽相同 ,而且CAT比POD与叶绿素的相关性更显著。缺铁叶内各营养元素含量高于正常供铁处理 ,并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活性铁分别与叶绿素、光合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可作为铁营养生理诊断指标。
    柑橘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含量及相关代谢酶活性的变化
    罗安才,杨晓红,邓英毅,李纯凡,向可术,李道高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41-944 . 
    摘要 ( )   PDF (1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柠檬 (高酸 ,CitruslimonL .Burm)、锦橙 (中酸C .sinesisL .Osbeck)、冰糖橙 (低酸 ,C .sinesisL .Os beck)和奉节脐橙 (C .sinesisL .Osbeck)及其低酸芽变株系、晚熟芽变株系果实在发育过程中柠檬酸的含量及其相关代谢酶活性。结果表明 ,除柠檬外 ,汁胞柠檬酸含量均在花后 10 0~ 130d达到高峰 ,以后逐渐下降 ;柠檬酸合成酶活性变化与各类型柑橘果实中柠檬酸含量差异没有明显联系 ;细胞溶液中的乌头酸酶后期升高对柑橘果实中酸的降解有明显影响 ;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和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 /NAD 异柠檬酸脱氢酶值较高 ,酸积累较高。
    荔枝采后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与花色素苷酶活性变化
    张昭其,庞学群,段学武,季作梁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45-949 . 
    摘要 ( )   PDF (1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荔枝果实外观颜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果皮花色素苷含量及其存在的状态 ,果皮褐变与花色素苷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荔枝果皮存在高活性的花色素苷酶 ,而同样富含花色素苷的水果如苹果、葡萄、草莓和杨梅等则不含花色素苷酶活性。容易褐变的糯米糍荔枝含有较高的花色素苷酶和PPO活性 ;不容易褐变的桂味、兰竹则含有较低量的花色素苷酶和PPO活性。在荔枝采后褐变过程中 ,花色素苷酶活性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PPO活性随褐变加重而下降 ,POD活性则逐渐升高。因此推测 ,荔枝果皮花色素苷的降解及果皮褐变除了与PPO和POD有关之外 ,还可能与花色素苷酶有关。
    苜蓿干草在高产奶牛日粮中适宜添加量的研究
    李志强,韩建国,李胜利,李新胜,黄玉庆,张春喜,王佐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50-954 . 
    摘要 ( )   PDF (15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6头 2~ 4胎的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 3组 ,各组产奶量、体重、胎次、泌乳天数 (DIM)差异不显著。 3组奶牛日粮中苜蓿干草的添加量分别为 3kg(对照 )、6kg和 9kg,相应的日粮干物质 (DM)中粗蛋白含量分别为 16 .4 %、17.9%和 19.4 % ,组间中性洗涤纤维 (NDF)和产奶净能 (NEL)含量相同 ,分别为 37.8%和 6 .7MJ·kg-1DM。结果表明 ,在以苜蓿干草为主的奶牛日粮中提高粗蛋白含量能极显著提高产奶量 (P <0 .0 1) ,干物质采食量 (DMI)显著增加 (P <0 .0 5 ) ,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以及干物质含量没有变化 ,乳脂量显著增加 (P <0 .0 5 ) ,乳蛋白量极显著增加(P <0 .0 1) ,体细胞数 (SCC)显著下降 (P <0 .0 5 )。在日粮NDF相同的条件下用苜蓿干草替代玉米青贮 ,不会降低乳脂率。在奶牛日粮中大量使用苜蓿干草并不增加日粮成本 ,可以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 ,9kg组与对照相比纯增效益最高。苜蓿干草在高产奶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 9kg。
    猪瘟国际流行态势、我国现状及防制对策
    涂长春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55-960 . 
    摘要 ( )   PDF (17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瘟 (classicalswinefever,CSF)仍然是严重危害全球养猪业的重要传染病 ,是我国主要的畜禽疫病之一。目前该病流行于除北美和大洋洲外的世界上各大洲和地区。笔者分析了当前国际上猪瘟的流行态势与流行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养猪业的发展现状 ,根据自身多年的研究结果 ,用可靠的试验数据 ,着重阐述了我国猪瘟的流行现状与分子流行病学本底 ,就此提出了一些新的防制对策 ,供同行商榷。
    硒中毒雏鸭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的研究
    武瑞,康世良,徐世文,王伟,林洪金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61-964 . 
    摘要 ( )   PDF (1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硒中毒的毒理机制 ,选择健康雏鸭作实验动物 ,通过饲料中添加 8mg·kg-1的硒 ,复制雏鸭硒中毒模型 ,应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中毒组雏鸭血清和组织中NO含量及NOS活性均显著升高 (P <0 .0 5 ) ,且有时间—效应关系。从而提示硒中毒可诱导NOS活性增强 ,致使机体内NO含量升高 ,机体内源性NO水平过高 ,则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进而对机体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及组织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一系列的损伤。这可能是硒中毒的毒理机制之一。
    兔圆小囊产溶菌酶细胞的免疫电镜组织化学观察
    李冰玲,佘锐萍,刘玉如,王可洲,刘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65-967 . 
    摘要 ( )   PDF (4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电镜细胞化学的方法 ,对兔圆小囊组织中产溶菌酶细胞进行了观察。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发现 ,产溶菌酶阳性细胞在兔圆小囊的粘膜上皮、圆顶上皮以及淋巴组织的滤泡生发中心、圆顶区和帽区均有分布 ,且受到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后 ,阳性细胞增多 ,阳性反应增强。免疫电镜结果显示 ,在兔圆小囊的淋巴组织DNES细胞的颗粒中发现溶菌酶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反应物。这一重要发现为神经 内分泌 免疫网络学说提供了新的证据。
    家蚕基因库突变系统的研究
    鲁成,代方银,向仲怀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68-975 . 
    摘要 ( )   PDF (25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 ,整理了包括最早于 2 0世纪 4 0年代 ,尤其是 80年代后期以来收集、引进、创造的家蚕各种突变基因、染色体变异系统及特色遗传材料 10 0 0余份 ,通过对其进行形态、生理、生化性状的鉴定和遗传分析 ,构建和完善的保存系统有 6 0 0余个家蚕基因的资源库 ,保存的家蚕突变基因种类覆盖国际现存家蚕突变基因的 90 %以上。其中珍稀突变基因达 10 0多个 ,首次发现的突变基因 6 0余个。通过对突变系统进行杂交分析 ,连锁检索和三点测验定位 ,构建了完善的家蚕连锁检索标记体系 ,含全部 2 8个连锁群的标志基因有 2 30个 ;构建了各连锁群的基因定位系统 (隐性基因合成系 ) ;发现了基因互补突变卵色和第三型母性遗传卵色 ,发现了白色卵突变基因上位作用的普遍性。育成了以形态突变基因为标记的、相互独立的近等基因系 2 8个。开发了高饲料效率、性别标记、天然有色茧丝、抗病性、广食性、可控制单性别孵化等一系列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有用突变基因育种新素材。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家蚕基因资源持续保存的方法和管理技术体系。
    0~4周龄固始鸡能量和蛋白质需要量研究
    宋素芳,康相涛,田亚东,孙桂荣,李国喜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76-980 . 
    摘要 ( )   PDF (1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 1日龄固始鸡公、母各 5 4 0只 ,分群饲养 ,采用 3× 3因子设计 ,饲喂代谢能 (ME)和粗蛋白质 (CP)水平不同的 9种日粮。所设ME和CP水平分别为ME :11.97、12 .34、12 .72MJ·kg-1,CP :19.12 %、2 0 .0 2 %、2 1.0 4 %。通过饲养、比较屠宰和代谢试验 ,研究不同ME和CP水平对 0~ 4周龄固始鸡生产性能、屠体成分的影响。在 3个试验结果基础上 ,以每千克代谢体重ME食入量为依变量 (Y) ,以对应的每千克代谢体重净能沉积量为自变量 (X) ,按Y =a+bX的数学模型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得出每千克代谢体重的维持需要 (MEm)及增重净能 (NEg)折算为增重代谢能 (MEg)的系数 ,进而把能量需要剖分为维持需要加增重需要 ,即ME =35 9.14W0 .75+10 .4 7△W ;以CP食入量为依变量 (Y) ,以对应的代谢体重为自变量 (X)进行回归分析 ,即CP =0 .5 7+8.2 1W0 .75。其后再把平均日增重、日采食量和代谢体重分别代入回归公式中 ,求得 0~ 4周龄固始鸡ME和CP需要量分别为 :12 .38MJ·kg-1和2 0 .13% ,蛋能比 16 .2 6g·MJ-1。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苏云金芽胞杆菌中表达的初步研究
    周琴,孙明,周俊初,喻子牛
    中国农业科学. 2003, 36(8):  981-984 . 
    摘要 ( )   PDF (1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携带蜡状芽胞杆菌特异启动子的gfpmut3a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pHT30 4后 ,电转化至苏云金芽胞杆菌BMB171,CryB、IPS78 11、4Q7、HD 80 2 1中。通过荧光显微镜和Bio assayReader对含重组质粒pGFP 30 4的 5个受体菌分别进行荧光检测及定量分析。结果表明 ,gfpmut3a基因仅在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171、CryB、IPS78 11、4Q7中表达并可检测得到菌体发光 ,并建立了一套适合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GFP标记与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