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5-02-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水稻芽期耐冷性QTL的分子定位
    乔永利,韩龙植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17-221 . 
    摘要 ( )   PDF (3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籼粳交密阳23号/吉冷1号的F2:3 代200个家系作为作图群体,构建了一张含有97个微卫星 (SSR)标记的分子连锁图谱。在5℃低温条件下,对F3家系进行芽期耐冷性鉴定,并利用SSR标记进行了芽期耐冷性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芽期耐冷性在F3家系群中呈单峰连续分布,表现为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共检测到与芽期耐冷性有关的QTL 3个,分别位于第2、4 和7染色体上,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范围为11.5%~20.5%。其中,位于第4染色体RM273~RM303的qCTBP4对表型变异的贡献率最大。
    温度对隐性长穗颈温敏不育水稻eui基因表达的影响
    肖辉海,陈良碧,钟卫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22-227 . 
    摘要 ( )   PDF (33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解杂交稻不育系抽穗不畅问题,以隐性长穗颈温敏核不育水稻长选3S为材料,采用田间调查和人工温度处理方法研究了温度对隐性长穗颈基因(eui)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长选3S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与始花前9~20 d自然条件下的日均温度呈负相关,其中以始花前12~17 d(花粉母细胞形成至减数分裂期)日均温度负相关性最显著。在eui基因表达对温度最敏感的时期进行4种人工温度处理,22℃、24℃、26℃和28℃。28℃条件下eui基因表达受阻;22~26℃条件下eui基因表达,且穗颈伸出剑叶叶鞘的长度随温度降低而增长。
    云南、西藏与新疆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王海燕,刘大钧,王秀娥,陈佩度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28-233 . 
    摘要 ( )   PDF (3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SDS-PAGE法分析了64份中国西部特有小麦征集材料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及遗传多样性。从34份云南小麦中,发现2种高分子量谷蛋白谱带(null、7+8、2+12和null、7、2+12);从24份西藏小麦中,发现3种高分子量谷蛋白谱带(null、7+8、2+12, null、6+8、2+12和null、7+8、2),其中西藏小麦TB18的Glu-D1位点仅编码亚基2;从6份新疆小麦中,观察到1种高分子量谷蛋白谱带(null、7、2+12)。在云南、西藏和新疆这3种中国西部特有的小麦材料中,Glu-1位点分别出现4(Glu-A1c、Glu-B1a、Glu-B1b和Glu-D1a)、5(Glu-A1c、Glu-B1d、Glu-B1b、Glu-D1a和Glu-D1?)和3个(Glu-A1c、Glu-B1a和Glu-D1a)等位基因。云南小麦、西藏小麦和新疆小麦材料内的Nei's平均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1574、0.1366和0,表明云南小麦和西藏小麦材料内的高分子量谷蛋白位点的遗传变异要高于新疆小麦。云南小麦、西藏小麦和新疆小麦A、B和D基因组的Nei's平均遗传变异系数分别为0、0.2674和0.0270,这说明在遗传多样性方面,Glu-B1位点最高,其次为Glu-D1位点,Glu-A1位点最低。
    大豆24 kDa油体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徐妙云,刘德虎,李刚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34-240 . 
    摘要 ( )   PDF (4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分别构建了含全长大豆24 kDa油体蛋白基因、与大肠杆菌热敏毒素B亚基和定居因子CS6 B亚基基因以串联方式融合的全长大豆24 kDa油体蛋白基因、缺失N端74个氨基酸编码序列的油体蛋白基因及缺失C端152个氨基酸编码序列油体蛋白基因等4个大肠杆菌表达载体。除N端缺失的油体蛋白基因外,其它3个载体的IPTG诱导表达产物对E.coli生长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菌液浓度与对照菌株相比,至少降低了3倍;而N端缺失了222个编码核苷酸的油体蛋白基因则对宿主细菌细胞的生长繁殖不再表现有任何毒性。进一步通过SDS-PAGE和Western印迹反应检测各表达载体的IPTG诱导表达产物时发现,仅有N端缺失的24 kDa油体蛋白基因片段在宿主细胞BL21(DE3)和Rosseta(DE3)中有重组油体蛋白积累。
    应用RAPD分析小豆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遗传演化趋势
    金文林,文自翔,濮绍京,赵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41-249 . 
    摘要 ( )   PDF (5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RAPD标记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不丹、尼泊尔、越南6国163份小豆种质资源DNA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检测。从27个引物共检测到285条带,有261条具多态性(占92.98%),其中野生型多态性带谱占85.82%,栽培型次之为83.52%,半野生型为80.46%,三类型小豆都有其自身特征带;遗传离散度大小顺序是: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其遗传分化系数大小顺序为:野生型<半野生型<栽培型;从分化系数差异看,半野生型小豆更接近野生型小豆;从相似系数平均值来看,半野生型小豆材料之间亲缘关系较近,而处在进化两极的野生型材料之间、栽培型材料之间亲缘关系都较远;来自我国西南以及日本南部两地区的小豆材料遗传离散度较大,遗传分化系数、相似系数平均值较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63个小豆材料以遗传相似系数0.32为截值,可分为8大类,归类有较明显的地理相关性及遗传类型的趋同性。
    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贺学勤,刘庆昌,王玉萍,翟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50-257 . 
    摘要 ( )   PDF (5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RAPD、ISSR及AFLP分子标记,对来自中国安徽、福建、河南和广东4省的48个甘薯地方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30个RAPD引物、14个ISSR引物和9对AFLP引物分别扩增出227条、249条和260条多态性带。从多态性带的数量和实验稳定性看,AFLP标记优于RAPD和ISSR标记。3种分子标记得出的结果,均揭示中国甘薯地方品种的遗传变异十分丰富,支持中国是甘薯的次生多样性中心的观点。品种遗传变异的地区间差异比较表明,广东地区的地方品种遗传变异高于其余3省,并且达极显著差异水平,从分子水平揭示广东应是中国甘薯的最早引入地,并向周边省及内陆地区扩散。研究发现,由3种标记产生的聚类图存在一些差异,但将3种标记产生的多态性带结合产生的聚类图可以很好地揭示48个地方品种的亲缘关系,所有品种聚为两大类,一类以8个广东地方品种为主,另一类由剩余的8个广东地方品种和其余3省的32个地方品种组成。因此,在进行甘薯育种时应重点考虑广东地方品种的利用。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超高产杂交稻的光合特性研究
    刘建丰,袁隆平,邓启云,陈立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58-264 . 
    摘要 ( )   PDF (3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7个冠层形态性状具有一定差异但又具有较高产量水平的杂交稻组合与对照组合汕优63的光合形态生理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比对照显著增产的4个组合具有以下光合作用优势:在每穗粒数增加、库容扩大的基础上,剑叶长度增加、叶角较小,冠层各部光的分布比较均匀(消光系数小); 在孕穗末期、抽穗后10 d和抽穗后30 d的光饱和光合速率及抽穗后10 d的群体光合速率比对照都有不同程度增加;抽穗前茎鞘中能积累较多的光合产物并能有效运转至籽粒。
    杂交中稻源库比对籽粒充实的影响及其高产组合的源库特征
    徐富贤,熊洪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65-271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源库比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影响中、下部籽粒,对上部籽粒影响极小。反映籽粒充实特征的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3个指标中,充实指数受源库比的影响最敏感,其次是结实率,充实率最差。在保证理论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达9 t和11 t,结实率不低于80%的高产前提下, 相应组合的源库特征的最佳取值范围: 每穗着粒数160~220粒,每公顷有效穗180万~210万,千粒重28~30 g,叶粒比6.66~7.52 mg/粒,结实率80%~90%,充实率96.5%~97.5%,充实指数78%~87%,单穗重4.3~5.0 g。
    灌浆结实期不同温度下早籼稻米淀粉链长分布与结构特征差异分析
    钟连进,程方民,张国平,孙宗修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72-276 . 
    摘要 ( )   PDF (40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人工气候箱设高温(32℃)和适温(22℃)两个典型温度处理,对4个早籼水稻品种在不同灌浆结实期温度下的淀粉链长特征与晶体结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下稻米淀粉的长B链(Fr II-1)的比例明显下降,其平均分子聚合度也有所减小,而中等B链(Fr II-2)的比例则有所上升,其余淀粉组分的比例及其平均分子聚合度在不同温度处理下的变化规律则不明显,可能与品种本身的淀粉类型特性有关;对不同温度处理后淀粉的X-衍射图谱分析表明,灌浆结实期的不同温度处理并不影响稻米淀粉的晶体类型,但对淀粉的微晶结构有着一定影响,高温处理下X-衍射图谱中的18?2θ峰相对较高、17?2θ峰相对较低,其变化与稻米淀粉中的长B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中等B链含量呈正相关。
    春小麦醇溶蛋白α-、β-、γ-、ω-组分积累规律及氮素调节效应
    吴秀菊,胡尚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77-282 . 
    摘要 ( )   PDF (47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研究氮素形态对小麦醇溶蛋白及其组分积累的调节效应,以4种HMW-GS亚基组成的18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了醇溶蛋白α、β、γ、ω组分积累规律及3种形态氮素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各品种醇溶蛋白含量均随籽粒灌浆的进行逐渐增加,但积累强度和最终积累水平存在明显差异;4种亚基类型中,以7+9、2+12亚基类型品种积累强度最小,最终积累水平较低。籽粒灌浆过程中,4种醇溶蛋白组分均呈增加趋势,但各组分的积累进程有所不同。不同形态氮素处理,醇溶蛋白及4种组分的积累规律一致,但对其形成和最终积累水平有不同调节效应,并因品种而异。比较而言,酰胺态氮素更有利于醇溶蛋白及各组分的形成与积累。
    小麦栽培管理动态知识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朱艳,曹卫星,田永超,戴廷波,邹忠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83-289 . 
    摘要 ( )   PDF (51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将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建模技术应用于小麦管理知识表达体系,通过解析和提炼小麦生育及管理指标与环境因子及生产水平之间的基础性关系和定量化算法,创建了小麦管理动态知识模型WheatKnow;充分利用软构件的技术特点,在Visual C++和Visual Basic平台上研制了数字化和组件化小麦管理动态知识模型系统,实现了播前栽培方案的设计和产中适宜调控指标动态的预测2大功能。其中,播前栽培方案包括产量目标、适宜品种、播期、基本苗及播种量、肥料运筹和水分管理;产中调控指标包括适宜生育期、穗分化进程、生长指标、源库指标和营养指标动态。利用不同生态点、不同品种、不同土壤等资料及大田对比试验对所建知识模型进行实例分析和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小麦管理动态知识模型总体上具有较好的广适性和决策性。本研究克服了传统作物栽培模式与专家系统地域性强和广适性弱的不足,从而为实现作物栽培管理的精确化和数字化奠定了基础。
    不同施氮时期对水稻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 相关酶类活性变化的研究
    马均,明东风,马文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90-296 . 
    摘要 ( )   PDF (4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2个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杂交水稻组合,采用不同施氮期处理,对水稻开花后籽粒灌浆、淀粉积累、淀粉合成关键酶类活性及其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侧重后期施氮可以促进籽粒灌浆、增加粒重,同时还可适当提高稻米支链淀粉含量。不同施氮期处理条件下,与淀粉合成相关的3个关键酶的活性峰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上未明显变化,但是酶活性大小及峰值高低有所不同,其中淀粉合成酶和ADPG焦磷酸化酶活性差异较大,而分支酶活性变化较小。侧重前期施氮有利于提高淀粉合成酶活性,而侧重后期施氮则可提高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籽粒灌浆期淀粉合成酶平均活性及灌浆中、后期的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与籽粒灌浆速率及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积累速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ADPG焦磷酸化酶和淀粉分枝酶活性对直、支链淀粉含量变化均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侧重后期施氮处理有利于提高直、支链淀粉积累速率。
    植物保护
    小麦品种成株期抗条锈性表达生育期的研究
    赵环环,孙其信,杨作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297-301 . 
    摘要 ( )   PDF (2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5个携带不同成株期抗性的小麦品种在温室和田间成株期抗病性的研究表明,Chuanyu 12在温室条件下表现感病到中度感病,而在田间表现抗病;携带慢锈性抗性的品种Weebill在温室和田间都表现中度抗病;携带Yr18和2~3个微效抗性基因的品种Chpaio, Tukuru 和 Saar,在温室和田间都表现高度抗病。在温室条件下,对在不同生育期5个抗病品种的反应型和潜育期的研究表明,反应型在分蘖期开始降低,而潜育期随着生育期的发展表现延长。虽然田间严重度和温室反应型、潜育期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成株期抗性的鉴定仍最好在田间进行。
    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对茶尺蠖幼虫生长的影响
    桂连友,陈宗懋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02-307 . 
    摘要 ( )   PDF (3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处理茶树后,对茶树叶片中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以及对茶尺蠖幼虫中肠蛋白酶活性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喷雾法或暴露法处理茶树,都能够诱导茶树叶片脂氧合酶、多酚氧化酶和蛋白酶抑制素活性增加,茶尺蠖幼虫中肠强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和类胰凝乳蛋白酶活性受抑制,但弱碱性类胰蛋白酶活性未受抑制,从而导致茶尺蠖幼虫中肠内各种蛋白酶间的协调性遭到破坏,生长受阻,这可能是茉莉酸甲酯诱导茶树对茶尺蠖幼虫产生直接抗性作用的一种机制。
    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多残留酶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骆爱兰,余向阳,刘贤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08-312 . 
    摘要 ( )   PDF (3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间苯氧基苯甲酸(PBA)为半抗原,与牛血清蛋白偶联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获得对多种菊酯类农药有特异性的广谱性抗体。以6-氨基己酸法合成PBA与OVA之间含有六碳骨架的桥的偶联物作包被原,建立并优化了间接竞争ELISA检测方法,对PBA最低检出限达0.193 ?g·ml-1,抑制中浓度为3.707 ?g·ml-1,且对氯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三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均有特异性识别,对氰戊菊酯识别弱,抑制中浓度分别为4.066、4.232、4.286、4.874、8.979、77.360 ?g·ml-1。结果表明,该抗体可用于多种菊酯类农药残留筛选检测。
    含Cry1Ab和Xa21基因抗病虫水稻选育研究及其田间表现
    慈晓燕,温孚江,姚方印,朱常香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13-319 . 
    摘要 ( )   PDF (4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稳定遗传的含Cry1Ab基因的抗虫水稻品种镇稻88和含Xa21基因的抗白叶枯病水稻品种圣稻301为亲本进行杂交,利用选择标记基因(bar基因和gus基因)和Southern杂交分析研究了转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遗传分离规律和遗传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杂交后代中选择标记基因bar基因和gus基因分别与抗性基因Cry1Ab基因和Xa21基因紧密连锁并协同表达。Basta抗性检测和GUS活性的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Cry1Ab基因和Xa21基因在F2代中遵循9∶3∶3∶1的孟德尔遗传规律,F3代的部分株系中Cry1Ab基因和Xa21基因已稳定纯合;对F3代和杂交亲本的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Cry1Ab基因和Xa21基因可稳定地遗传。通过田间选育,获得了农艺性状优良的双抗(抗螟虫、白叶枯病)转基因水稻新品系SK-1、SK-2、SK-3,3个品系均对二化螟和白叶枯病菌表现出显著的抗性,产量高于镇稻88和圣稻301近20%,品质与镇稻88和圣稻301相近,部分指标优于这两个品种。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CO2浓度对冬小麦氮代谢的影响
    门中华,李生秀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20-326 . 
    摘要 ( )   PDF (6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全硝态氮霍格兰营养液为培养基质,在自然光与遮光条件下分别对冬小麦植株进行增加CO2浓度处理,分期测定其体内NO3--N、NH4+-N、全氮量、吸氮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NRA),研究CO2对小麦氮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遮光与否,增加CO2浓度均增强了植株对NO3--N的吸收、同化能力。但对地上部与根部的影响不同,施加CO2,地上部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及NRA均有所降低,而植株由溶液中吸收的硝态氮及吸氮总量增加;与地上部相比,CO2对根部硝态氮、铵态氮浓度影响较小,趋势相似;培养期间,施CO2极显著的提高根部NRA,增强根部对硝态氮的同化能力。
    半干旱地区不同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量磷的分布特征
    文倩,林启美,赵小蓉,陈焕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27-332 . 
    摘要 ( )   PDF (39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半干旱地区采集了7个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壤样品,利用干筛法获得了不同粒径的土壤团聚体,研究了微生物量磷、速效磷、有机磷及其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磷、有机磷分别为5.86~12.24 mg·kg-1和0.12~0.35 g·kg-1,灌溉耕地最高、退化草地最低,二者在大团聚体(>2 mm)中的含量皆高于小团聚体(<2 mm);土壤速效磷含量则相反,在小团聚体中较高。有机磷分组研究显示,大团聚体的中等稳定性和稳定性有机磷含量较高,活性和中等活性有机磷含量则在>2 mm或<0.5 mm团聚体中较高。结果表明土壤大团聚体可能是磷转化的库,小团聚体是土壤磷供给的源。微生物量磷与各种形态的土壤磷都显著相关。
    两种作物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利用的差异
    张丽娟,巨晓棠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33-340 . 
    摘要 ( )   PDF (3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15N层标记的土柱试验法,研究了蔬菜和大田种植体系中菠菜、小麦两种作物及小麦的两个品种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利用的差异。结果表明,菠菜对土壤10~20、40~50、70~80 cm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分别为40.7%、29.9%、23.4%,小麦两个品种小偃54和京411利用率分别为45.5%、16.1%、7.7%和32.5%、12.4%、4.7%。菠菜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显著大于小麦,小偃54对土壤不同层次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显著高于京411。作物的根长密度与相应土层标记硝态氮的利用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物收获后土壤剖面NO-3-N含量分布的总体趋势是菠菜小于小麦,小麦品种间为小偃54小于京411。土壤10~20 cm层次的标记NO-3-N峰下移到40~50 cm, 40~50 cm层次标记NO-3-N没有发生明显移动,而70~80 cm层次标记NO-3-N可见较为明显的上移趋势,并在60 cm左右出现累积峰。菠菜和小麦之间、小麦品种之间土壤不同层次标记NO-3-N的移动距离没有显著差异。
    几种粉煤灰的特性及其硅、磷的农业化学行为研究
    冯跃华,胡瑞芝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41-349 . 
    摘要 ( )   PDF (3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采自湖南省的几种粉煤灰特性及其硅、磷农业化学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颗粒组成以砂粒(1~0.05 mm)和粗粉粒(0.05~0.01 mm)为主,平均分别占34.37 % 和38.56 %。容重较小,仅为土壤的1/2~1/3,除采自长沙电厂的粉煤灰外,pH一般大于10.0,可以用作粘质酸性土壤改良剂。粉煤灰水溶性硅和有效硅含量与土壤相差不明显,不能把粉煤灰直接作硅肥使用。粉煤灰的全钾含量和土壤大致相同,但其游离态铁比土壤低3 ~ 4倍。粉煤灰中硅的释放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可以用Elovich方程和Freundlich方程进行较好的描述,其相应的参数b和k反映了硅的释放能力,b、k值越大,硅释放能力越强。不同来源粉煤灰的b、k值不同,其大小顺序为:湘潭电厂(1539.3,2139.3)、岳阳纸厂(1602.4,1274.0)>华能电厂(1325.7,1181.6)>长沙电厂(1250.6,915.9)>洞庭氮肥厂(751.9,565.6)>株洲电厂(555.5,454.4);粉煤灰中硅在100 h内释放量比土壤高3.0~25.0倍,能为作物提供一定数量的硅营养,故可把粉煤灰作为一种硅肥添加剂,其中以湘潭电厂和岳阳纸厂的粉煤灰为好。粉煤灰的全磷含量和有效磷含量一般比土壤高,它对磷的吸附量随着加入溶液磷的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吸附率随着加入溶液磷的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粉煤灰的吸磷率比土壤高,但其解吸率低。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都能很好地拟合粉煤灰对磷的吸附,其相应的参数Xm、a和k2都可以表征粉煤灰对磷的吸附能力。粉煤灰对磷的吸附主要是专性吸附和化学沉淀反应,所以在施用粉煤灰改良土壤或利用粉煤灰作添加剂制造复混肥时,必须考虑粉煤灰对磷的固定作用。
    农业立体污染及其防治研究的探讨
    章力建,蔡典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50-357 . 
    摘要 ( )   PDF (3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概述了农业立体污染防治研究的由来、发展趋势,从不当农业生产措施导致水体-土壤-生物-大气圈层交叉污染不断升级,提出了我国农业立体污染的学术观点与防治理论,并提出了我国未来5~10年农业立体污染优先考虑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及防治技术措施。
    园艺
    中国马铃薯产业发展与食物安全
    屈冬玉,谢开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58-362 . 
    摘要 ( )   PDF (2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人口增加、耕地面积减少、水资源缺乏以及水稻、小麦和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下,中国食物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危机。马铃薯作为一种兼用型农作物,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和较长的产业链,种植面积逐年增加。可利用冬闲田进一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与三大粮食作物相比,其单产还有较大的增加潜力。马铃薯产业的不断发展,将对缓解中国食物安全压力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果梅核心种质的构建与检测
    高志红,章镇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63-368 . 
    摘要 ( )   PDF (2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原产于中国的果梅种质资源首先根据传统的分类方法分为白梅类、青梅类和红梅类3组,然后每组分别根据种质的形态特征及农艺性状等27个基本数据和特征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排序,并参考同工酶、RAPD和SSR分子检测结果,从197个果梅品种和优株中筛选出核心种质20份,并对核心种质的代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构建的核心种质能够代表果梅原种质的遗传变异。
    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徐凯,郭延平,张上隆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69-375 . 
    摘要 ( )   PDF (2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不同光质下草莓叶片的叶绿素含量、Fv/Fm、Fm/Fo、PSⅡ无活性反应中心数量和QA 的还原速率与不同光质中的红光/蓝光比值呈正相关,而叶绿素a/b比值与红光/蓝光比值呈负相关。不同光质下草莓叶片类胡萝卜素的含量蓝膜>绿膜>红膜、白色膜、黄膜,与红光/远红光(R/FR)呈负相关。不同光质对草莓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羧化效率及光呼吸速率影响较大。除绿膜下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外,其它膜下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均无明显差异。
    低温解除休眠过程中兰州百合中部鳞片物质变化的生理机制
    孙红梅,李天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76-382 . 
    摘要 ( )   PDF (31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2℃、6℃、10℃条件下保湿贮藏101 d内兰州百合中部鳞片中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游离氨基酸以及内源激素的变化对解除休眠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降低和处理时间延长,淀粉明显降解、ABA含量显著下降,可溶性糖、酚类物质、内源GA3、IAA含量急剧增加。低温处理初期的34 d是上述物质变化最活跃的时期。相关分析表明,淀粉酶和PAL活性升高是分别导致可溶性糖和酚类物质含量增加的因素。低温贮藏期间,游离氨基酸总量呈下降趋势,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变化最大。根据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的结果初步判定鳞片内碳水化合物、酚类物质和游离氨基酸等物质变化主要受内源GA3的调控。
    常温下GA3处理对绿芦笋采后木质化的影响
    刘尊英,姜微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83-387 . 
    摘要 ( )   PDF (41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绿芦笋采收后在24℃±1℃条件下用外源赤霉酸(GA3)处理,研究GA3对采后绿芦笋木质化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GA3处理可显著抑制绿芦笋木质素及其合成前体总酚含量的上升,抑制活性氧含量的增加,抑制与木质素合成相关的酶包括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多酚氧化酶(PPO)、肉桂醇脱氢酶(CA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酶的活性上升,延缓可溶性蛋白、DNA和RNA的降解。表明,GA3具有明显保持绿芦笋采后品质的作用。
    机械伤害和茉莉酸对豌豆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刘艳,黄卫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88-393 . 
    摘要 ( )   PDF (4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切割后离体芽苗极易受病菌侵染而发生腐烂变质,严重影响着当前芽菜采后运输和销售。为此,本试验以豌豆芽苗为试材,研究了机械伤害和外施不同浓度(±)茉莉酸(JA)处理对豌豆幼苗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伤害和1~100 μmol·L-1 JA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同时使活性氧代谢加强,O2-·产生速率和H2O2含量迅速增加,相应的抗氧化酶(SOD、CAT、APX、POD)活性提高。适宜浓度JA(1~10 μmol·L-1)处理可有效诱导防御反应产生,同时,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使膜脂过氧化程度减轻;高浓度JA(100 μmol·L-1)处理造成植物活性氧代谢失调,膜脂过氧化加剧。综合分析认为,10 μmol·L-1JA是诱导豌豆幼苗防御反应产生的适宜处理浓度。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在DNA芯片平台上探测AIV不同亚型 cDNA
    王秀荣,邓国华,于康震,刘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94-398 . 
    摘要 ( )   PDF (2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以基因芯片技术为基础的检测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快速诊断技术进行了研究。试验中所使用的病毒为A/Goose/Guangdong/1/96(H5N1)、A/African starling/983/79(H7N1)和 A/Turkey/Wisconsin/1/66(H9N2)。通过RT-PCR获得大约500 bp的禽流感病毒基因cDNAs片段,克隆,从重组质粒扩增DNA片段,并点到玻璃载体上,制成芯片。在病毒RNA反转录过程中,用Cy5标记样品 cDNAs。样品 cDNAs是一个包括禽流感病毒HA和M基因的混合物。依据M基因鉴别型,依据HA基因鉴别亚型。扫描芯片上探针结合位点,杂交信号与预期设想基本一致。结果显示,DNA芯片技术可以提供一种有效的AIV诊断方法。
    猪鸡致病菌β-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检测与药敏试验
    胡功政,张春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399-404 . 
    摘要 ( )   PDF (3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分离的猪鸡致病菌,分别进行了?-内酰胺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检测,并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了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或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与抑制剂舒巴坦联用对非产酶菌、产?-内酰胺酶菌、产ESBLs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43株分离菌的大多数可产生?-内酰胺酶,3株鸡志贺氏菌为ESBLs阳性菌株。30株分离产酶菌均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耐药(MIC≥32 ?g/ml),16株非产酶菌(标准菌株及分离株)中的15株对阿莫西林、氨苄西林敏感,只有一株非产酶分离菌耐药。氨苄西林与舒巴坦以2∶1、4∶1配比联用时,其对分离产酶菌的MIC值分别降低10~40倍、10~20倍。临床致病菌对三代头孢均敏感,与舒巴坦以2∶1、4∶1配比联用时,三代头孢的MIC值不变。当头孢噻呋、头孢曲松与舒巴坦以2∶1配比联用时,其对产ESBLs菌的MIC值降低2~4倍。
    IBDV超强毒株感染SPF鸡后法氏囊淋巴细胞凋亡及Bax和Bcl-2蛋白动态表达的研究
    刘玉锋,佘锐萍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405-409 . 
    摘要 ( )   PDF (22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证实传染性法氏囊炎超强毒SNJ93株感染SPF鸡后1~14 d内法氏囊淋巴细胞中Bcl-2、Bax蛋白的动态表达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应用透射电镜观察、TUNEL法标记检测凋亡的淋巴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cl-2、Bax蛋白。结果表明,感染后1~7 d可见到大量凋亡的淋巴细胞,其中感染后3~5 d最多。感染后1~9 d Bcl-2蛋白显著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1);感染后1~5 d Bax蛋白明显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差异极显著(P<0.01);感染后第7天高于同时点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Bcl-2/Bax比率在感染后第1天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5);3~5 d明显低于同时点的对照组(P<0.01)。SNJ93感染SPF雏鸡后1~7 d内法氏囊淋巴细胞会发生大量凋亡,Bcl-2/Bax能准确反映淋巴细胞的凋亡程度。
    骡不同舌色血液动力流变学的特征
    严作廷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410-414 . 
    摘要 ( )   PDF (21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非创伤性心血管检测技术测定45匹健康骡正常舌色和83匹肠阻塞病骡淡红、红和赤红舌色时的血液动力流变学参数。随着舌色由正常向淡红、红和赤红的转变时,PR、CO、CI、EWK、HOI、BLK、 逐渐增加(P<0.05或P<0.001),而MRT、MST、 FEK、VER逐渐降低(P<0.05,or P<0.001)。正常舌、淡红舌、红舌和赤红舌的心血管功能变化主要与PR、CI、EWK、CO、BLK、 、MRT、MST、 FEK、VER相关。
    研究简报
    小麦谷蛋白亚基1Dx5的分子鉴定及标记辅助选择
    徐相波,刘冬成,张爱民,贾旭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415-419 . 
    摘要 ( )   PDF (2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小麦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Glu-D1位点上1Dx5-1Dy10和1Dx2-1Dy12分别紧密连锁,它们分别与小麦面包加工品质的优劣密切相关。利用1Dx5亚基特异PCR标记鉴定了我国新育成的49份优质小麦品种(系)的谷蛋白亚基Glu-D1位点,有17个品种扩增出450 bp特异片段,表明具有1Dx5亚基;32个品种未扩增出450 bp片段,表明不具有1Dx5亚基;1Dx5亚基的出现频率为34.7%。所用材料的鉴定结果与SDS-PAGE电泳的结果基本一致,表明利用特异性PCR标记鉴定1Dx5亚基技术是可靠的。此外,还利用该PCR标记,对回交后代株系进行了鉴定,选择出含优质亚基的小麦株系。
    施氮水平对小麦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
    李青常,王振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420-424 . 
    摘要 ( )   PDF (2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感官评价为标准,研究施氮水平对不同小麦品种烟农15号和济麦19号中国面条(鲜面条和干面条)加工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和SDS沉淀值明显增加,并在一定范围内明显改善两品种鲜、干面条的加工品质。施用氮肥对鲜面条品质的影响明显高于对干面条品质的影响,对济麦19号面条品质改善的幅度略大于烟农15号。施用氮肥使烟农15号小麦所制作的鲜面条和干面条的综合评分分别比对照提高10.8%和9.1%,而施用氮肥使济麦19号小麦所制作的鲜面条和干面条的综合评分分别比对照提高12.5%和11.0%。小麦面粉蛋白质含量与面条品质的关系密切。小麦面粉SDS沉淀值与面条品质各参数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施用氮肥改善面条加工品质主要是通过影响面条的韧性、粘性、适口性和表观状态而实现的。
    李矮缩病毒RT-PCR方法建立及检测应用
    杨俊玲,侯义龙,李雄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425-427 . 
    摘要 ( )   PDF (22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感病和健康指示植物GF305的总RNA为模板,进行cDNA的合成和PCR 扩增,结果从感病材料中扩增出与预期的172 bp大小一致的目的片段,而健康的材料无此扩增产物。对此PCR 扩增产物克隆测序,进一步佐证了RT-PCR检测结果。经过多次试验验证该检测体系,都可得到很好的重演性,从而建立了李矮缩病毒快速、灵敏、准确的RT-PCR检测技术,并进行了实际应用。
    土壤硒水平对两种春大豆硒吸收与转化的影响
    陈金,潘根兴,王雅玲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2):  428-432 . 
    摘要 ( )   PDF (2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盆栽试验,在不同硒水平的土壤上研究春大豆成熟时硒在各器官中的分配与存在形态。结果表明, 高硒土壤上两品种大豆籽粒中硒的积累量没有明显差异。在低硒土壤上, 大豆籽粒硒的转化效率低于高硒土壤,但高硒大豆中硒的植株内转运且向籽粒的富集的能力显著较强,且有机硒/无机硒比率较高。这提出了不同品种在不同土壤硒水平下的硒运转与有机硒合成能力的不一致性问题。同时,外源富硒条件下获得的硒可能有更高的生物活性, 这对于富硒大豆的生产和加工是十分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