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5-04-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水稻苗期生长特性的遗传剖析
    赵勇,刘俊伟,李绍波,章志宏,朱英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43-649 . 
    摘要 ( )   PDF (3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1个水稻重组自交系为作图群体进行盆栽试验,分别在播种后第14、24、34和44天进行第1、2、3和第4次取样,考察秧苗苗高和干物重以及播种前所用种子的千粒重。结合1张高密度的遗传图谱,对性状进行复合区间作图,分别检测到控制秧苗干物重、苗高和种子千粒重的主效应QTL 6、14和3个。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RM148-RM85区段的QTL qGC-3-3同时影响第4期干物重和第1、3和4期苗高,且其对苗高的效应呈逐期递增的趋势。与qGC-3-3相反,位于5号染色体RM163-RM161区段的QTL qGC-5 同时影响第1~3期的干物重和苗高,但其效应由强趋弱。在第1~4期中,秧苗干物重与苗高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0~.70,为极显著(P<0.01)正相关。秧苗干物重和苗高与种子千粒重的相关性均呈逐期递减的趋势、以至于到后期相关性较弱或不显著。QTL定位结果表明,对种子千粒重效应最大的QTL正是上述5号染色体上的qGC-5,该QTL对这3个相关性状的效应方向均一致,但对秧苗干物重和苗高的效应大小是逐期递减。将本研究中定位到的QTL与已报道的利用同一定位群体所检测到的籽粒产量性状QTL相比较,发现有的QTL(如3号染色体上的QTL qGC-3-1和qGC-3-3)尽管在水稻生育早期的效应较小,但其效应随着生育进程的发展而逐期递增,且加性效应的方向在全生育期一致;有的QTL(如5号染色体上的qGC-5)在水稻生育早期的效应相对较大,但其效应逐期减弱,以至于对生育后期的生长发育和产量性状没有直接影响或影响很小。这些QTL的表达具有较强的时期特异性。
    水稻种子休眠性基因座的定位和分析
    江玲,万建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50-656 . 
    摘要 ( )   PDF (2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水稻种子休眠性是关系到稻米品质和稻种质量的重要农艺性状,与穗发芽抗性直接相关。DNA标记和水稻连锁图谱的发展,为定位种子休眠性的基因位点、研究单个基因的"剂量效应"和剖析各基因位点对环境的敏感性等方面提供了可能性。迄今,利用分子标记,对不同的遗传群体,已初步定位了多个与水稻种子休眠性有关的QTL。本文简要介绍了水稻种子休眠性传统遗传学研究概况,重点对已报道的种子休眠性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进行比较分析,探查稳定表达的种子休眠性QTL,讨论了水稻种子休眠性研究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途径。
    稻米淀粉RVA谱特征与品质性状相关性研究
    李欣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57-663 . 
    摘要 ( )   PDF (2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2年分别对114个和101个水稻品种(系)的各项品质指标及RVA谱的测定,研究了RVA谱特征值与外观品质、蒸煮理化指标、食味品质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RVA谱特征值与外观品质中的透明度、垩白率关系较密切。同一品种的稻米,有垩白比无垩白米的表观直链淀粉含量(AAC)要高,热浆粘度、冷胶粘度、消减值、回复值大。(2)RVA谱特征值与蒸煮理化指标中的AAC、胶稠度(GC)相关极为显著,与糊化温度(GT)相关性不显著;(3)除最高粘度外,RVA谱的其余特征值与食味品质的主要指标呈极显著相关。以上结果表明,RVA谱特征值可以作为优质稻米的辅助选择指标。
    短季棉早熟不早衰生化辅助育种技术研究
    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原日红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64-670 . 
    摘要 ( )   PDF (2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解决棉花育种中普遍存在的早熟早衰问题,研究了与短季棉早熟不早衰有关的抗氧化系统酶包括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氧化产物之一丙二醛性MDA,以及生长素IAA和脱落酸ABA在不同类型短季棉品种中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和遗传特性。CAT活性、叶绿素含量存在明显的母体效应;S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IAA和MDA含量存在显著的显性效应;POD活性、ABA含量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根据不同种类生化物质的变化及其遗传规律,建立了生化辅助育种技术体系,确定了早熟不早衰品种生化物质的相对选择标准:选择范围、选择酶活量和选择时间;应用该技术成功培育出早熟不早衰的短季棉中棉所20、中棉所24、中棉所27和中棉所36等品种。
    CIMMYT亚热带优质蛋白玉米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分析
    李明顺,张世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71-676 . 
    摘要 ( )   PDF (24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NCII设计,以齐205、CA375和CA339为测验种,与22个来自于CIMMYT的亚热带QPM自交系配制66个测交组合,经过两年完全区组田间试验,分析22个CIMMYT自交系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群。结果表明,CML181、CML182、CML194、CML179、CML193产量一般配合力较高,在我国的QPM种质改良中有较大的应用价值。来源于群体Pool32、UWO417、WOMTA、CYO和Pool33的自交系与CA375、CA339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划在同一个杂种优势群,定为QA群。来源于群体Pool34和UYO的自交系与齐205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划在同一杂种优势群,定为QB群。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灌浆期限灌水方式对光合物质运转与分配的影响
    陈海生,王熹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78-683 . 
    摘要 ( )   PDF (2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基于气候因子效应的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预测模型
    潘洁,曹卫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84-691 . 
    摘要 ( )   PDF (2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对4个生态区、6个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在不同播期下的试验数据进行系统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冬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生态预测模型。通过分析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确定了显著影响蛋白质含量的5个气象因子: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平均温度、平均日较差、总日照时数、总降雨量与积温。经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高蛋白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主要受开花至成熟期间的平均日较差的影响;在日较差变异系数<5%的生态环境下,则决定于开花至成熟期日均温与总日照时数的互作。中蛋白品种蛋白质含量取决于开花至成熟期的总日照时数;而低蛋白品种由开花至成熟期的日均温、总降雨量与总日照时数共同决定。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日较差与光照效应因子,分别通过与开花至成熟期的平均日较差及总日照时数间的线性关系建立模型;温度效应因子则通过与日均温的二次曲线关系建立模型。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降雨效应因子呈现二次曲线的变化模式;开花至成熟期的降雨量<50 mm时,则呈线性变化。运用南京地区3个品种的播期试验,6个生态区8个小麦品种的品质生态试验以及南京和徐州两地40个小麦品种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各品种与各生态点的RMSE值均小于10%,表明模型能够可靠地预测不同品质类型冬小麦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籽粒蛋白质含量。
    中国小麦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和脆弱性研究
    孙芳,杨修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92-696 . 
    摘要 ( )   PDF (1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英国Hadley中心PRECIS模型输出的B2气候情景,结合CERES-Wheat作物模型数据,依据产量的变化率和GIS技术对中国未来(2070s)小麦的气候变化敏感性和脆弱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来中国雨养小麦有3个大的负敏感区: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中国灌溉小麦对气候变化普遍较敏感,其敏感区的分布与雨养小麦大体相同,但程度有所减轻。东北和西北地区是中国灌溉小麦的强度负敏感区,长江中下游及其南部沿海和西南地区为中度负敏感区。在考虑适应措施的条件下,雨养小麦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并不脆弱,出现增产现象。中国灌溉小麦的脆弱区面积较大,约占全国灌溉小麦生产面积的2/3。强度脆弱区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中度和轻微脆弱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及云南、贵州等地。
    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吴正锋,王空军,胡昌浩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697-702 . 
    摘要 ( )   PDF (3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大田生长条件下,以普通玉米为对照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授粉后氮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籽粒氮的百分含量较高,而叶片和茎秆中氮的百分含量低于普通玉米,成熟期植株中的氮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平均高6.9%;形成100 kg籽粒所需氮量高于普通玉米,平均高0.13 kg,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营养体中氮的输出率比普通玉米低,籽粒中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籽粒灌浆期间直接从土壤中的吸收,占籽粒氮的70.05%(普通玉米为40.65%)。说明高油玉米的需氮量大且籽粒灌浆期间吸收的比例相对较高。
    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对冬小麦的生理调节作用研究
    李茂松,李森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03-708 . 
    摘要 ( )   PDF (4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冬小麦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喷施浓度为0.5、1.0、1.5和2.0 ml·L-1,研究其对冬小麦的生理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可以提高硝酸还原酶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叶片含水量,有利于减轻干旱胁迫。新型FA抗蒸腾剂可以提高光合速率、减小气孔开张度、降低蒸腾强度,起到促进冬小麦生长和减少水分散失的作用。灌浆期喷施新型FA抗蒸腾剂对冬小麦具有增产作用,在1.5ml·L-1浓度下的增产效果最为理想,增产幅度为7.2%。
    不同作物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定量评价
    刘玉华,张立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09-713 . 
    摘要 ( )   PDF (18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复种、间作、轮作等不同种植方式的产出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单作一熟农田相比,复种、间作及轮作农田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2%、38%和21%;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63、1.29和1.16倍;复种、间作农田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一熟农田的1.76和1.35倍。通过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评价不同种植方式产出效果的客观方法,为今后农作制度中不同种植方式农田产出效果的比较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植物保护
    转Bt-cry1Ac基因棉花叶片中杀虫蛋白在环境中的降解动态
    李云河,吴孔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14-718 . 
    摘要 ( )   PDF (33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ELISA方法研究了Bt棉花叶片中Cry1Ac杀虫蛋白在不同环境条件空气介质中和土壤介质中的降解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环境下Bt杀虫蛋白降解趋势有明显差异。不同温湿度及光照条件的空气介质中,Bt杀虫蛋白的降解速度一般在初期较快,经过短暂的缓慢降解阶段后进入相对稳定状态(含量50 ng·g-1左右)。高温低湿条件下,Bt杀虫蛋白降解较快,达到稳定水平的时间短。Bt杀虫蛋白在光照和非光照环境下的的降解动态没有显著性差异。自然条件下Cry1Ac蛋白在土壤介质中初始阶段降解迅速,30 d后降解了85%左右。随着冬季的到来, 杀虫蛋白降解趋于缓慢。次年春天后,杀虫蛋白的降解加快,至 4月下旬检测不到Bt杀虫蛋白。
    朱砂叶螨抗甲氰菊酯品系选育及遗传分析
    何林,赵志模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19-724 . 
    摘要 ( )   PDF (32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从保留的室内相对敏感品系分出一个亚品系开始培育朱砂叶螨的甲氰菊酯抗药性品系。连续用药40代,抗性增长68.5倍。以此抗性品系(R)和相对敏感品系(S)杂交、回交,研究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形式。正交(SR)和反交(RS)F1代的LC-P线介于S与R之间且偏向S方,显性度DSR和DRS分别为-0.83和-0.29,表明抗性由不完全隐性基因控制;两D值(DRS和DSR)95%置信限没有重叠,表明两个 D值(DSR和DRS)存在显著差异,也表明朱砂叶螨对甲氰菊酯的抗性遗传可能存在母体影响或核外效应;对F1杂合子与亲本的回交(SR♀×S♂和RS♀×R♂)F2代测定表明抗性由单基因控制。
    转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的田间抗性检测
    刘雨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25-729 . 
    摘要 ( )   PDF (30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剥查法,研究了转cry1Ac+SCK基因水稻及其杂交后代对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的大田抗性。结果显示,在自然生产条件下,转cry1Ac+SCK基因的两个株系MSA与MSB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极强的抗性。转cry1Ac+SCK基因稻的杂交后代21S/MSB与II-32A/MSB都获得了高抗稻纵卷叶螟性状。MSA、MSB、21S/MSB与II-32A/MSB上的稻纵卷叶螟数量、卷叶率、卷叶株率与带虫株率均极显著低于常规对照稻。
    利用药用植物源土壤添加物控制草莓再植病害的研究
    甄文超,曹克强,代丽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30-735 . 
    摘要 ( )   PDF (29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针对草莓再植病害3种主要病原菌Rhizoctonia solani, Fusarium oxysporum, Verticillium dahliae筛选了125种药用植物腐解物提取液抑菌活性, 丁香(Eugenia caryophyllata)、川芎(Ligusticum sinence)、百部(Stemona japonica)、五倍子(Rhus chinensi)和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5种药用植物材料分别对3种病原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这5种材料及其组合的盆栽、日光温室小区试验表明,盆栽试验中,在连作土壤中加入5种材料或其不同组合后,草莓生长发育状况得到改善,产量提高。在现蕾期,11个处理病情指数明显低于对照,其中9个处理单株产量比对照明显增加。在日光温室小区试验中,土壤中添加药用植物材料的5个处理与对照相比,草莓生长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现蕾期病情指数比连作对照低13.9~39.5、死苗率降低了22.4%~33.2%,产量提高了32.6%~33.8%。根据防病、增产效果以及药用植物本身的成本,认为川芎和苦参的等量混合物有望用于草莓再植病害的防治。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构建
    邱化蛟,程序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36-745 . 
    摘要 ( )   PDF (2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分析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研究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指出国内的研究方法与国际不接轨,尚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总结分析了已有的指标体系在指标的选择、计算等方面的经验教训和对生产实践的启示。最后提出了一种新形势下的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以及相应的计算和评价方法。考虑到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其中设计了农民发展指数指标;为了反映指标数值变化对可持续性影响的不同重要程度,提出了动态权重的计算方法;同时对指标的综合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
    赵先贵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46-753 . 
    摘要 ( )   PDF (4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978~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该地区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随时间变化的预测模型,并预测了未来陕西省的可持续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陕西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78年的0.5508 ha逐年增加至2002年的1.1059 ha,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则由0.9517 ha逐年减少到0.8102 ha。可见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呈反方向发展趋势。陕西省1978年的生态盈余为0.4009 ha,1992年出现生态赤字,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增至0.2958 ha。预测陕西省2010年和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2013 ha 和1.2528 ha,人均生态承载力分别是0.7638 ha和0.7198 ha,其人均生态赤字分别达到0.4378 ha和0.533 ha。说明陕西省人口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逐年增加,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
    施肥对半干旱地区小麦产量、NO3--N累积和水分平衡的影响
    郭胜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54-760 . 
    摘要 ( )   PDF (28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依据长武站长期田间试验(1984~2001年)的结果,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条件下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水分的变化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对照、有机肥(M)、氮肥(N)、氮磷肥(NP)、氮肥+有机肥(NM)和氮磷肥+有机肥(NPM)处理冬小麦的17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5、2.6、2.0、3.3、3.4和4.0 t·ha-1;冬小麦地上部17年累计吸收的氮量依次为509.0、854.6、781.9、1 199.8、1 067.5和1 430.9 kg·ha-1;2001年0~300 cm土层NO3--N储量依次为52.2、113.1、1 064.8、254.5、535.4和512.1 kg·ha-1,N处理的NO3--N分布于0~300 cm土层,NP、NM、NPM处理的NO3--N主要分布于0~180 cm土层。收获期0~300 cm土层多年平均水分含量为CK>N>M>NP>NPM。播种期NP、NPM处理200~300 cm土层水分出现亏缺。施肥是黄土旱塬区土壤生产力提高、土壤深层水分亏缺和土壤NO3--N累积的驱动力。
    不同水氮管理对棉花产量、品质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王平,陈新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61-769 . 
    摘要 ( )   PDF (3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南疆塔里木盆地的南缘和北缘两个试验点研究了不同水氮措施对棉花产量、品质和氮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氮素实时监控技术和土壤水分实时监测技术的优化水氮管理比常规水氮管理大幅度减少氮肥施用量,策勒点施氮量由常规的432 kg·ha-1减少到256 kg·ha-1,尉犁点施氮量由310 kg·ha-1减少到137 kg·ha-1,灌水量也由常规的660 mm减少到427 mm(策勒),600 mm减少到402 mm(尉犁);优化水氮管理在减少水氮投入的同时获得了与常规水氮管理相同甚至更高的生物量、产量、纤维综合品质以及吸氮量;大幅度地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灌水利用率;显著减少了土壤Nmin残留和氮素表观损失。
    园艺
    桃种质资源若干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指标探讨
    王力荣,朱更瑞,方伟超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70-776 . 
    摘要 ( )   PDF (3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国际遗传资源研究所1980年编制的桃[Prunus persica ( L.) Batsch]种质资源评价系统对于所有的数量性状均无数值指标,中国1990年出版的《果树种质资源描述符》中的桃仅个别性状具有数量指标或参照品种。本研究根据国家果树种质郑州桃圃1986~2002的调查资料,建立了桃主要植物学数量性状描述规范。346~476份桃品种资源主要性状及其变异系数分别为花径19.55%,果实纵径14.24%、果实横径10.36%、果实侧径11.44%,核长度19.04%、核宽度10.86%、核厚度11.19%,叶长度7.9%、叶宽度10.55%和叶柄长度19.03%。根据其分布状况,提出5级数值分级指标和参照品种,其中3级作为中间级,其分布概率均大于39%;每个性状的每个等级均有2个参照品种,分别为美国品种和中国品种,且尽量选择育种者公知或广泛栽培的品种。
    不同有色膜对丰香草莓再生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秦永华,张上隆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77-783 . 
    摘要 ( )   PDF (46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丰香草莓叶片为材料,MS附加1.5 mg·L-1TDZ和0.4 mg·L-1IBA为基本培养基,研究了不同有色膜对草莓再生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绿膜和红膜对不定芽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再生率达95%以上,平均每个外植体再生芽数25个以上;而蓝膜和黄膜则不利于芽的分化。分析发现,不同有色膜光波差异主要集中在300~700 nm,红、绿膜在该波段光强较弱,而黄、蓝膜和荧光下较强。红膜和绿膜有较高的叶绿素含量,较低的Chl a/b比值。抗氧化酶的活性以红膜最高,绿膜其次,黄膜最低;而丙二醛(MDA)的含量则相反。内源激素与草莓离体器官的发生之间关系密切,培养15 d后,红、绿膜和荧光下赤霉素(GA3)的含量较高;45 d后,GA3和玉米素(ZT)的含量以红、绿膜处理最高,而吲哚乙酸(IAA)的含量以黄膜和蓝膜下的较高
    月季萨蔓莎不定芽的直接诱导和植株再生的研究
    高莉萍,包满珠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84-788 . 
    摘要 ( )   PDF (50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月季品种萨蔓莎为试材研究不同外植体、叶片位置、暗培养时间和激素组合对月季不定芽诱导和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月季萨蔓莎在含1.5 mg·L-1TDZ和0.05 mg·L-1NAA的MS培养基上黑暗培养8 d后转入含0.5 mg·L-1 BA和0.01 mg·L-1NAA的MS培养基光下培养,再生效果最好,小叶外植体和复叶柄的再生率分别为51.8%和10%。小叶的叶位对植株再生无显著影响,暗培养时间过长,外植体易形成愈伤组织而不利于不定芽的分化,植物生长调节剂中生长素浓度升高易导致愈伤组织形成而影响植株再生。本研究所建立的不定芽直接再生系统可用于该品种的转基因遗传改良研究。
    地被菊花幼苗耐旱性评价方法研究
    张常青,高俊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89-796 . 
    摘要 ( )   PDF (58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地被菊品种White Snow 10叶龄扦插生根幼苗进行自然失水胁迫和PEG胁迫处理。划分了不同处理萎蔫指数,测定了鲜样质量保持率、叶片水势、叶片溶质渗透势、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结果表明,萎蔫指数划分的主要形态特征因胁迫方法而异。自然失水胁迫8 h为幼苗恢复极限;在恢复极限内复水,幼苗鲜样质量保持率、叶片水势、MDA含量和SOD以及CAT活性的变化规律显著。20%PEG胁迫4 h为恢复极限;复水期间的鲜样质量保持率、叶片溶质渗透势、MDA含量和SOD活性的变化规律显著。综合上述,这2种方法都可以用于地被菊花幼苗耐旱性快速评价;不同的胁迫处理方式可利用的水分状况和生理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异。
    采后荔枝冰温贮藏的适宜参数研究
    胡位荣,张昭其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797-802 . 
    摘要 ( )   PDF (28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通过测定中国8个主栽荔枝品种和泰国荔枝果实的结冰点和过冷点,确定了荔枝冰温贮藏的适宜条件,并研究了荔枝果实在冰温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品种荔枝果实的结冰点在-2.14~-2.87℃之间,结冰点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环境冻结温度有关,而与果实大小、成熟期、果型关系不大。荔枝果实经过护色处理后,可将荔枝果实冰温贮藏的适宜温度确定为-1.0℃。冰温贮藏显著抑制了果实的呼吸速率、乙烯释放率以及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花色素苷酶活性,延缓了果肉营养成分的损失和果皮褐变,果实可保鲜60 d。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甜菜碱与酵母铬对4~7周龄肉仔鸡胴体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
    郝俊虎,王俊东,庞全海,李俊平,张建峰,张建海,姚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03-812 . 
    摘要 ( )   PDF (3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选用21日龄AA肉仔鸡288只,随机分为9个处理组,每组32只,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采用3×3(酵母铬×甜菜碱)二因子三水平有重复试验设计。在玉米-豆粕型日粮基础上添加不同水平的酵母铬(以铬计0、400、600 ?g·kg-1)与甜菜碱(0、800、1 000 mg·kg-1)以饲喂基础日粮组为对照组,用以研究二者对肉仔鸡胴体品质及脂质代谢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二者的互作效应。试验期4周,结果表明:(1)甜菜碱与酵母铬对肉仔鸡的屠宰率、腹脂率、全净膛率均有互作效应(P<0.01),半净膛率无互作效应。屠宰率、全净膛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腹脂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甜菜碱和酵母铬对肝脏、胸肌、腿肌TG、TC均有互作效应(P<0.01)。8个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综合分析,效果最佳的为1 000 mg·kg-1甜菜碱+400 ?g·kg-1酵母铬组。(3)第7周末,各试验组血清总胆固醇(TC)、尿酸(UA)、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葡萄糖(Glu)均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游离脂肪酸(FF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均高于对照组(P<0.01)。
    从中药方剂中提取的复合多糖对雏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谷新利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13-820 . 
    摘要 ( )   PDF (35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80只7日龄健康罗曼雏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20只。分别于8日龄注射中药复合多糖加环磷酰胺、中药复合多糖、环磷酰胺、生理盐水。分别在试验前、试验后第8、13、21、29、37天采血(每组15只)并涂片,测定淋巴细胞百分率及ANAE+ 淋巴细胞百分率;分别在用药前和停药后采血(每组12只)测定中性粒细胞吞噬力;分别在鸡18、25、32日龄(每组12只)测定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分别在NDⅡ系疫苗首免后7、14、21 d,二免后7、14、28 d采血(每组15只)分离血清,测定ND-HI抗体效价;分别在鸡4、6、9周龄(每组12只)时,测定法氏囊、胸腺、脾的重量;分别在用药前和停药后第4、8天采血(每组15只)测定红细胞免疫功能。试验结果表明:中药复合多糖可使淋巴细胞百分率和ANAE+ 淋巴细胞百分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首免和二免后ND-HI抗体效价、法氏囊和胸腺及脾重量、红细胞-C3b 花环率和红细胞-IC花环率明显升高。环磷酰胺可使上述指标明显下降,中药复合多糖加环磷酰胺组与环磷酰胺组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显著,中药复合多糖加环磷酰胺组,上述指标接近或略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
    猪链球菌2型溶菌酶释放蛋白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融合
    曾巧英,陆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21-825 . 
    摘要 ( )   PDF (25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猪链球菌2型(SS2)主要引起人和猪的脑膜炎,但其毒力因子溶菌酶释放蛋白(MRP)对构成血脑屏障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有何致病作用迄今不明。为此分离仔兔脾微血管内皮细胞(SMEC),纯化后用SV40-T抗原转化后用作试验的细胞模型。将单层SMEC和电泳纯MRP溶液共孵育,染色后,光镜观察,发现MRP可诱导SMEC发生两种典型形态学变化:致密细胞单层中出现巨大空洞而呈网状;空洞内有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随后巨细胞核极度浓缩释出,巨细胞消失。研究结果表明, MRP单独足以破坏大脑的血管内皮细胞屏障。
    多重PCR检测捻转血矛线虫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等位基因
    薄新文,李祥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26-830 . 
    摘要 ( )   PDF (3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GenBank发表的捻转血矛线虫β微管蛋白基因组DNA序列设计2对引物,建立检测捻转血矛线虫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的多重PCR方法,利用该方法检测我国不同地区捻转血矛线虫对苯并咪唑类药物的抗性,并用生物学检测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在抗性检测上具有很强的特异性,澳大利亚抗性虫株只有F1和F3条带,上海敏感虫株只有F2和F3片段;序列分析证实抗性虫株编码β微管蛋白第200位氨基酸的密码子为TAC,敏感虫株为TTC。并且该法具有很高的灵敏性,检测基因组DNA的最低量为50 ng。生物学检测,澳大利亚抗性虫株丙硫苯咪唑LD50达0.54 ?g·ml-1,上海敏感虫株的LD50为0.0023 μg·ml-1,与多重PCR结果相符,说明多重PCR可以用于捻转血矛线虫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的检测。利用该技术检测源于新疆石河子、伊宁,安徽五河,江苏南京、徐州等地的虫株发现,这些地理株均表现为敏感型,丙硫苯咪唑LD50在0.0023~0.0032 ?g·ml-1之间,提示我国捻转血矛线虫苯并咪唑类药物抗性尚不严重。
    研究简报
    水稻种质资源抗稻瘟病及其恢保特性评价
    黄富,叶华智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31-836 . 
    摘要 ( )   PDF (1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抗病种质资源的发掘、研究与利用是水稻抗稻瘟病育种的重要基础。本文对97份水稻种质资源对稻瘟病的抗性、主要农艺性状、恢、保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评价。结果表明,97份水稻种质资源高抗至中抗稻瘟病,它们的主要农艺性状有很大差异,例如,播种至抽穗期99~132 d,株高89.6~149.2 cm,单株有效穗4.0~13.1穗,千粒重18.50~42.50 g,穗着粒数97~268粒,结实率45.83%~93.90%,单株粒重15.28~32.58 g,表明这97份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37份种质资源对三系不育系具有恢复性,9份种质资源对三系不育系具有保持性。这些种质资源对选育新的抗病恢复系和抗病不育系以及高产抗病杂交稻新组合具有重要利用价值。
    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交配型及育性的比较研究
    蔡江桥,潘庆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37-842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分离自泰国大麦稻瘟病菌的2个菌株TH12和TH16,以及中国云南旱稻稻瘟病菌的2个菌株94-64-1b和95-23-4a为A、B两组标准菌株;以采集于2002年度广东省三大稻作区的141个稻瘟病菌株为供试菌株;对广东省稻瘟病菌群体的交配型及育性结构,以及两对标准菌株的鉴别能力进行了分析。在育性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平均频率为85.9%。其中,粤北稻作区的最高,为97.7%,粤南稻作区的次之,为85.5%,粤中稻作区的最低,为74.2%。由此说明,稻作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生长季节而言,早季的可育性菌株频率为82.8%,晚季的为89.6%,两者的差异不大。在交配型结构方面,广东群体以MAT1-2型菌株占绝对优势,占全部可育性菌株的98.3%。还有,在菌株的性别方面,广东群体的可育性菌株皆为雄性,而没有雌性和两性菌株。另一方面,在广东群体中,A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检出率为86.5%,而B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检出率仅为4.3%。由此说明, A组标准菌株的交配型鉴别能力远比B组标准菌株的强。这些结果提示,在进行交配型测定时,标准菌株的遗传背景和配合能力是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磷对海水抑制芦荟幼苗生长的缓解效应
    邵晶,刘兆普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43-848 . 
    摘要 ( )   PDF (33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不同磷水平对海水胁迫下库拉索芦荟(Aloe vera)幼苗干物质积累、叶片伸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叶片细胞膜透性、根系活力和K+、Na+、Ca2+、Mg2+、Cl- 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0%浓度海水胁迫下,外源磷水平的提高能明显增加芦荟幼苗植株的干重, 显著提高其叶片伸长速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降低叶片电解质渗漏率。且增磷显著降低根系Na+、Cl- 含量,促进K+、Ca2+ 向地上部运输,维持叶片较高的K+/ Na+ 、Ca2+/ Na+ 和SK,Na, 从而改善其地上部的离子平衡,明显缓解30%海水对芦荟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工厂化生产研究
    彭源德,刘正初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49-853 . 
    摘要 ( )   PDF (23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工厂化条件下对亚麻快速生物脱胶技术进行了规模化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亚麻高效脱胶菌株Ym68'(E.herbicoli)的适宜培养条件为:35℃搅拌、pH6.5~7.5、通气量0.02 m3·m-3water·min-1、培养时间5~6 h。与传统温水沤麻方法相比,其脱胶时间缩短70%以上,长麻率提高31%左右,纤维强度提高25.9%;BOD5和SS排放总量分别减少33%和89%以上。
    牛小腔前卵泡体外生长发育的研究
    高建明,万善霞,吴学清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04):  854-858 .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添加有ITS、丙酮酸钠、次黄嘌呤、血清、FSH、LH、E2的α-MEM基础液中加入表皮生长因子(EGF)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氢化可的松(HC),对直径<100 ?m(平均直径61~70?m)的牛小腔前卵泡进行体外培养。结果表明,试验I,在FSH、LH、E2浓度分别为0.25 ?g·ml-1、5 iu·ml-1、0.5 ?g·ml-1时,卵泡体外培养7 d, EGF和bFGF联合存在好于分别单独存在时的培养效果,当bFGF(25 ng或50 ng)剂量保持不变,提高EGF含量(25 ng,50 ng)有抑制卵泡发育的作用;增加bFGF的剂量有助于腔前卵泡的发育。 试验II,当FSH、LH、E2分别调整到4 ?g·ml-1、10 iu·ml-1、0.1 ?g·ml-1,并添加了氢化可的松(40 ng·ml-1),卵泡体外培养13 d,在试验3组(EGF 25ng)和试验4组(EGF 25 ng+ bFGF 50 ng),卵泡发育率和卵泡平均增长直径均显著好于试验1组(未添加EGF、bFGF、氢化可的松)和试验2组(只添加氢化可的松)。体外培养第20 d,试验3组和试验4组卵泡发育率分别为15.79 %和25.58 %,卵泡最大增长直径分别为300和320 ?m,并形成小的卵泡腔(成腔率分别为7.69 %和17.65 %),而试验1组和试验2组其卵泡发育率均为0。表明体外培养腔前卵泡时,不同的培养体系对其生长发育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各种成分之间存在互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