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05年 第38卷 第10期 刊出日期:2005-10-10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
    水稻叶绿素含量的QTL及其与环境互作分析
    沈波,庄杰云,张克勤,戴伟民,鲁烨,傅丽卿,丁佳铭,郑康乐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37-1943 . 
    摘要 ( )   PDF (37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QTL分析对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进行遗传剖析。应用由247个株系组成的珍汕97B/密阳46重组自交系群体及其含207个分子标记的连锁图谱。分别在2002年和2003年考察亲本和重组自交系群体剑叶、倒二叶、倒三叶叶绿素a和b的含量,采用QTL Mapper 1.6统计软件进行QTL定位、上位性分析及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分析。在4个标记区间共检测到控制不同叶位叶绿素a、b含量的8个QTL,单个QTL的表型变异贡献率为1.96% 9.77%,其中2个QTL与环境之间存在显著互作;检测到9对影响叶绿素a、b含量的加性 加性上位性互作,其中1对具有显著的上位性 环境互作效应。与该群体产量性状QTL的研究结果相比较,发现每个产量性状都有QTL与控制叶绿素含量的QTL位于相同的染色体标记区间。
    冬播麦区Glu-1和Glu-3位点变异及1B/1R易位与小麦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
    刘丽,阎 俊,张 艳,何中虎,Pe?a R.J.,张立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44-1950 . 
    摘要 ( )   PDF (22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贮藏蛋白组成是决定小麦加工品质的重要因素。本文调查了我国冬播麦区251份主栽品种和高代品系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HMW-GS)、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LMW-GS)和1B/1R易位的分布状况,研究了它们与加工品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品质较差的HMW-GS N、7+9、2+12和LMW-GS Glu-A3a与Glu-B3j(1B/1R易位)在冬播麦区分布较广,频率分别为39.4%、45.0%、59.8%、37.1%和44.6%。HMW-GS和LMW-GS等位变异对籽粒蛋白质含量影响较小,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与耐揉性的加性和互作效应达1%的显著水平。按位点对加工品质性状的贡献大小,Glu-D1>Glu-B3>Glu-B1>Glu-A3>Glu-A1;就单个亚基而言,Glu-A1位点,1>2*>N;Glu-B1位点,7+8>14+15>7+9;Glu-D1位点,5+10>4+12>2+12;Glu-A3位点,Glu-A3d>Glu-A3a>Glu-A3c>Glu-A3e,Glu-B3位点; Glu-B3d>Glu-B3b>Glu-B3f >Glu-B3j。1B/1R易位对SDS沉降值、和面时间和耐揉性等加工品质性状有显著负面效应。通过选择优质高低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和淘汰1B/1R易位系,将有助于提高我国小麦的面筋质量。
    小麦幼苗根系性状的QTL分析
    周晓果,景蕊莲,郝转芳,昌小平,张正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51-1957 . 
    摘要 ( )   PDF (22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为材料,在水分胁迫及非胁迫两种条件下考察水培幼苗的单株根数、最大根长、根鲜重、根干重、根茎鲜重比及根茎干重比等根系性状。应用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分析幼苗根系性状的QTL,以及基因与环境的互作。共检测到11个加性效应QTL和15对上位性互作QTL,分布在除5A、4B、2D、6D和7D以外的所有染色体上。其中3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数;3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最大根长;2个加性效应QTL和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鲜重;2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影响根干重;2对上位性效应QTL控制根茎鲜重比;1个加性效应QTL和3对上位性效应QTL与根茎干重比有关。同时还分别检测到1个加性效应QTL、3对上位性效应QTL与水分环境的互作效应。对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幼苗抗旱优良根系性状的可能性进行了讨论。
    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代换系山农0095的选育及其鉴定
    王黎明,林小虎,张平杰,张志雯,王玉海,赵逢涛,高居荣,李文才,李兴峰,王洪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58-1964 . 
    摘要 ( )   PDF (37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小麦品种烟农15与中间偃麦草直接杂交,以烟农15为回交亲本对其杂种F1回交2次,再经自交3次,从BC2F4中选出种质系山农0095。利用形态学、细胞学、种子醇溶蛋白酸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A-PAGE)、RAPD和GISH等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平均株高78 cm,穗长17.3 cm,穗粒数74个,旗叶长36.3 cm,旗叶宽3.03 cm,茎秆粗壮,多花多实,繁茂性好;其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PMC MⅠ)染色体构型为2n=21Ⅱ;它与烟农15的杂种F1 在减数分裂中期Ⅰ的大多数花粉母细胞能观察到2个单价体,平均染色体构型为2n=20.08Ⅱ+1.84Ⅰ。A-PAGE鉴定结果表明,山农0095在β区出现一条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从180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一个特异引物S186(5?-GAT ACC TCGG-3?),能够在山农0095中扩增出一条约900 bp中间偃麦草的特异带,标记为S186900;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标记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的原位杂交结果进一步表明,山农0095的42条染色体中含有2条完整的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是小麦-中间偃麦草的二体异代换系。
    甘蓝型油菜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Ca不育胞质类型的分子鉴定
    危文亮,王汉中,刘贵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65-1972 . 
    摘要 ( )   PDF (33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4个限制性内切酶(Eco RI、Bam HI、HindIII、PstI)进行酶切、14个线粒体基因为探针,对NCa和pol、nap、ogura、tour等5个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胞质线粒体DNA进行RFLP分析。在总计54个有效探针/酶组合中,除12个组合在5种不育细胞质间没有检测到差异外,其余42个探针/酶组合在5个不育系中均检测到差异。其中, atp1/EcoRI、atp1/HindIII、atp6/Eco RI、atp8/Bam HI、orf139/ Bam HI等5个探针/酶组合在5个不育系的不育胞质间检测到各不相同的条带,从而可以将它们两两完全区分开。RFLP分析结果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证明了NCa不育系确实具有与pol、nap、ogura、tour等不育系不同的的不育胞质,是一类新的不育胞质类型。这5个探针/酶组合也可以作为鉴定甘蓝型油菜不育细胞质的分子标记。根据控制pol、nap、ogura等不育系的线粒体基因序列和拟南芥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设计了22对引物,对上述5种甘蓝型油菜不育系的线粒体DNA进行了 PCR分析,没有找到可以将NCa不育胞质与其它类型不育胞质明显区分开来的引物。
    耕作栽培.生理生态
    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碾米品质的差异
    董明辉,桑大志,王朋,唐成,杨建昌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73-1979 . 
    摘要 ( )   PDF (24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碾米品质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就总体而言,在稻穗的同一部位,两品种一次枝梗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二次枝梗的籽粒;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第1粒位籽粒较低,第4或第3位的籽粒较高;一次枝梗上第2粒位籽粒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高,第1粒位籽粒的较低;精米率在穗上不同部位及一次枝梗上的分布因施氮量的不同而异。武育粳3号穗上各部位一、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优于扬稻6号,穗上同一部位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在两品种间的差异大于一次枝梗。施氮量在0~240 kg·ha-1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改善稻米的碾米品质。
    不同小麦品种主要品质性状及相关酶活性研究
    王小燕,于振文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80-1988 . 
    摘要 ( )   PDF (48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小麦成熟期籽粒的蛋白质、谷蛋白大聚合体(GMP)、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等蛋白质品质指标的差异,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供试的9个小麦品种分为3组:高GMP含量、高面团稳定时间组;低GMP含量、低面团稳定时间组;中GMP含量、中面团稳定时间组。研究在籽粒灌浆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蛋白质合成与分解过程相关酶活性的变化动态,及与蛋白质品质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与GMP含量、沉降值、面团稳定时间之间无显著相关性,GMP含量与诸品质指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GMP含量更能代表加工品质的优劣;灌浆前中期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对可溶性蛋白(SB)含量有显著影响,灌浆中后期内肽酶(EP)、羧肽酶(CP)、氨肽酶(AP)活性对可溶性蛋白含量有显著影响;高GMP组旗叶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中GMP组和低GMP组。以上结果表明,在灌浆过程中,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代谢水平,即灌浆前中期具有较高的NR、GS活性和灌浆中后期具有较高的EP、CP、AP活性,是具有较高的GMP含量的生理基础。
    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的热量指数评估及意义
    李新建,毛炜峄,谭艳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89-1995 . 
    摘要 ( )   PDF (23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为了客观定量评估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方法】本文设计了评估棉花生长热量满足程度的热量指数计算方法。应用棉花各生育阶段的旬平均气温计算了新疆喀什、阿克苏和北疆等3大棉区9个代表站播种~出苗、出苗~现蕾、现蕾~开花、开花~裂铃、裂铃~停止生长以及棉花生长前期、中期、后期和全生育期的热量指数。【结果】分析表明,热量指数既能满足棉花生长全生育期热量条件评估的要求,也可以满足棉花生长每旬、某一个或几个生育时段热量条件评估的要求,对棉花生产和品种布局具有较好的参考作用,与新疆3个棉区气候减产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尤其能很好反映棉花延迟型冷害年的发生情况和程度。【结论】热量指数是定量评估新疆棉花延迟型冷害的一种较好指标。
    植物保护
    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EST标记及其在分子育种上的利用
    王春连,戚华雄,潘海军,李进波,樊颖伦,章 琦,赵开军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1996-2001 . 
    摘要 ( )   PDF (3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水稻抗白叶枯病基因Xa23的近等基因系CBB23与其感病轮回亲本JG30杂交,构建了包含2 562个单株的F2作图群体。抗性鉴定表明,F2植株抗感分离比严格符合3∶1。根据日本水稻基因组计划RGP的数据,筛选并合成12个EST标记的引物,进行亲本间多态性检测,找到2个在CBB23与JG30间有多态性的EST标记,C189和CP02662。用该标记对F2群体中的571个感病单株进行分子检测和连锁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EST标记位于Xa23基因的两侧,C189靠着丝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距离为0.8cM;CP02662靠端粒一侧,与Xa23的遗传距离为1.3cM。将C189成功用于水稻分子育种实践,标记辅助选择的正确率接近100%,已培育出3个将Xa23基因与高产、优质、抗褐飞虱等性状聚合的水稻恢复系。
    转Bt基因水稻生长期几种重要成分含量的变化研究
    贾乾涛,石尚柏,杨长举,彭于发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02-2006 . 
    摘要 ( )   PDF (31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Bt水稻汕优63及其非转基因亲本汕优63不同生长期几种重要成分的含量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转Bt基因水稻的生态学和安全性评价提供基础代谢方面的依据。结果表明,在抽穗期,Bt水稻和非Bt水稻茎秆和叶片中大部分氨基酸的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在大部分生长期,Bt水稻和非Bt水稻氮、磷和硅的含量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但它们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和磷的含量在拔节期之后均呈下降趋势,而硅的含量则随水稻的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在水稻生长前期,Bt水稻可溶性糖和还原糖的含量比非Bt水稻低,但在后期比非Bt水稻高,且差异均显著或极显著。
    抗高效氯氟氰菊酯甜菜夜蛾近等基因系的交互抗性和种群适合度
    慕卫,吴孔明,张文吉,郭予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07-2013 . 
    摘要 ( )   PDF (29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测定了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抗性水平的近等基因系高抗种群(NILs-RR)和低抗种群(NILs-RS)对13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结果表明高抗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高效氟氯氰菊酯、甲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交互抗性倍数在15.2~92.6之间;对氟虫腈,阿维菌素、灭多威和甲胺基阿维菌素也存在14.1~67.5倍的较高交互抗性;而对毒死蜱、溴虫腈、虫酰肼及辛硫磷的交互抗性较低,在3.0~7.6倍之间。低抗种群对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明显的交互抗性,在13.3~14.3倍之间;对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灭多威、溴虫腈和甲胺基阿维菌素有一定程度的交互抗性(5.8~9.9倍);对高效氟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甲氰菊酯的交互抗性较低(2.6~2.9倍);对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则没有明显的交互抗性(1.7~1.8倍)。对构建的甜菜夜蛾敏感种群(SS)、近等基因系高效氯氟氰菊酯抗性种群(NILs-RR)和近等基因系低抗性种群(NILs-RS)生命表分析表明,以SS种群为参比,NILs-RS、NILs-RR种群的相对适合度分别为0.870、0.893,抗高效氯氟氰菊酯不同基因型甜菜夜蛾SS,NILs-RS和NILs-RR三种群净增殖率分别为624.7, 543.6和557.8,无显著差异,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的抗药性未引发甜菜夜蛾适合度变化。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可见甜菜夜蛾对高效氯氟氰菊酯产生抗药性后,与其它菊酯类药剂、氟虫腈和阿维菌素存在较高水平交互抗性,此类药剂间不宜混用或轮用;与辛硫磷、毒死蜱和虫酰肼的交互抗性均较低,可以混用或轮用。在高抗地区也可以通过引入敏感种群进行抗性稀释的方法治理甜菜夜蛾对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
    骆驼蓬提取物对松材线虫的生物活性及生理效应
    翁群芳,钟国华,胡美英,罗建军,李晓刚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14-2022 . 
    摘要 ( )   PDF (3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寻找创制新型生物合理杀线虫剂提供活性模板化合物和理论基础,首次报道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北地区的荒漠抗逆植物骆驼蓬对松材线虫的生物活性及生理效应。松枝水培试验结果表明,骆驼蓬种子正丁醇萃取物250 ?g·ml-1处理后,松枝蒸腾强度、流脂量级别和病情指数均与清水对照差异不显著,对松材线虫病害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石油醚萃取物、氯仿萃取物和水萃取物。从正丁醇萃取物中分离获得骆驼蓬总碱、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和馏分A1~A8。毒力测定表明,骆驼蓬碱、馏分A1和A6是骆驼蓬杀线虫的主要活性成分,处理后48 h,对松材线虫(混合虫龄)LC50分别为135.74、160.40和86.02 ?g·ml-1。正丁醇萃取物、骆驼蓬总碱、骆驼蓬碱、去氢骆驼蓬碱、馏分A1和A6均能显著抑制乙酰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酯酶活性,但对碱性磷酸酯酶活性无显著影响,对 -和 -乙酸萘酯羧酸酯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以100 ?g·ml-1处理松材线虫后6 h,乙酰胆碱酯酶比活力抑制率为50.15%~73.14%,对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抑制率为38.56%~48.37%。抑制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可能是骆驼蓬提取物主要杀线虫机理之一。
    昆虫热休克蛋白的研究进展
    王海鸿,雷仲仁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23-2034 . 
    摘要 ( )   PDF (37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热休克蛋白是细胞或生物体受到热胁迫后新合成的一类遗传上高度保守的蛋白,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作者根据国内外近年来热休克蛋白的研究概况,对昆虫的主要热休克蛋白家族的生物学特性、辅助蛋白、热休克基因的调控和热激信号的传导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热休克蛋白在昆虫体内作为分子伴侣、诱导生物体耐热性和稳定细胞骨架的生物学功能,并讨论了昆虫热休克蛋白在衰老和生物进化研究中的意义以及在生物标记和肿瘤治疗上的应用前景。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
    黄淮海平原区不同农作措施下耕层土壤有机质矿化与CO2排放估算
    雷宏军,李保国,白由路,黄元仿,李科江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35-2042 . 
    摘要 ( )   PDF (39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中,小麦-玉米1年2作是其主要种植制度。集约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与管理对粮食可持续生产有着重要意义。应用修正的碳固持CQESTR模型,对黄淮海平原7个独立肥料长期定位点76个处理的10~20年土壤有机碳动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受有机物料还田水平的影响,黄淮海平原区农田耕层土壤有机质(SOM)年矿化速率差异较大,不同试验点多年平均最低值为2.16%,最高值为5.95%,各试验点平均而言,最低值仅占最高值的54.2%;这一数值随化肥用量和有机肥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大,表现为SOM的数量与质量不断提高;耕层土壤CO2排放通量最低值为337.1 gCO2·m-2·a-1,最高值为2 144.3 gCO2·m-2·a-1;各试验点多年平均而言,最低值仅占最高值的31.9%。统计分析表明,作物年产量增加1 t·ha-1时,耕层SOM矿化排放通量提高96.5 gCO2·m-2·a-1,耕层SOM矿化速率提高0.22个百分点;土壤年表观呼吸通量不仅反映土壤生物和植物代谢活动强度,还直观反映出耕层SOM的年矿化速率。
    长期施肥对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及土壤硝态氮积累的影响
    杨生茂,李凤民,索东让,郭天文,汪建国,孙炳玲,金绍龄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43-2052 . 
    摘要 ( )   PDF (39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在甘肃河西绿洲灌漠土上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表明,连续20年不施用任何肥料,导致农田土壤生产能力严重衰退。2001年不施肥的小麦产量仅是试验开始时(1982年)的25.7%,2000年的玉米产量为1984年的28.2%。肥料是影响农田土壤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不同肥料的影响程度依次是: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其平均增产率分别为36.5%、27.3%、24.7%和2.9%。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不施任何肥料的对照产量持续降低,故氮肥的增产效果增加;磷肥增产效果比较平稳;钾肥在试验开始后最初6年(1982~1987年)无显著增产效应,中期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1988~1992年),后期8年(1993~2001年)显著增产。施用有机肥的增产作用随着试验延续呈逐步增加的趋势,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具有明显的残效叠加效应。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中NO-3-N的积累与分布有显著的影响。施用化肥的处理(NP和NPK)导致NO3--N在土壤剖面中大量积累,尤其是在20~140 cm土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MNP 和 MNPK) NO3--N在土壤剖面中的积累显著低于化肥处理。长期连续施用化肥和有机肥均导致土壤剖面中硝态氮的积累;与化肥相比,有机肥导致更深土壤剖面(140~180 cm)中硝态氮的积累,因此,长期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增加绿洲农田土壤生产力,维持和提高土壤质量,但从持续农业发展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考虑,应适当降低施肥量。
    轮作制度对农田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及驱动因子
    陈书涛,黄耀,郑循华,陈玉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53-2060 . 
    摘要 ( )   PDF (45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于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进行田间试验,2003年夏种植大豆、玉米和水稻,后季种植冬小麦。观测项目包括农田N2O排放、土壤温度、湿度及生物学因子。观测结果表明,在不同的轮作方式中,玉米(施氮)-小麦(施氮)轮作农田的N2O年度排放量最高,为(18.5±0.7)kgN·ha-1;大豆(不施氮)-小麦(施氮)处理次之,为(13.2±0.4)kgN·ha-1;水稻(施氮)-小麦(施氮)轮作最低,为(11.7±0.7)kgN·ha-1,三者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 =0.001)。相对于耕翻处理,稻茬麦田播前免耕在冬前促进了N2O排放(P<0.001),但并未增加季节性排放总量(P>0.1)。大豆、玉米、水稻、小麦田N2O通量的自然对数值(y)与土壤温度(T)、湿度(W)和叶面积指数(L)的关系可用逐步回归方程y=a·W+b ·T+c·L+d表示(a、b、c、d为回归系数),其中玉米田y与L关系不明显,c值为0;大豆田y与W、T关系不显著,a=0,b=0;灌溉稻田a值为0,且y与L关系不明显。大豆、水稻、小麦田N2O通量均与生态系统呼吸速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01),而玉米田不存在类似关系。
    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对棉花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杜太生,康绍忠,胡笑涛,杨秀英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61-2068 . 
    摘要 ( )   PDF (40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探讨旱区农业节水新途径,在甘肃省石羊河流域下游荒漠绿洲区采用常规滴灌和分根区交替滴灌方式研究不同灌溉方式对大田棉花生长发育、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以及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滴灌处理棉花叶片气孔开度减小,减少了奢侈的蒸腾损失,灌溉定额较小时根系分区交替滴灌对棉花的株高抑制作用较明显,灌水定额较大时限制作用不显著。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技术在大田条件下可使籽棉产量比常规滴灌处理提高21.1%,总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提高17.9%和20.9%。同等产量水平下与常规滴灌相比,交替滴灌可节省30.8%的灌水量。本研究表明根系分区交替滴灌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节水灌溉技术,可在干旱缺水的棉花生产地区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宁南旱区谷子地膜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
    张德奇,廖允成,贾志宽,季书勤,刘加平,李永平,刘世新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69-2075 . 
    摘要 ( )   PDF (31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对不同覆膜方式降水后土壤水分的变化趋势进行定位观测,并观测了谷子生育期土壤水分动态,结合作物产量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研究表明,降水后微集水种植技术的沟内有较好的集水作用,水分可以储备在垄下部位,表层土壤水分变化剧烈。微集水种植技术在生育期间有集水保墒作用,季末土壤供水能力明显改善。冬闲田处理秋平膜与秋垄沟播前贮水量分别较对照高24.9、7.1 mm,且增产效果显著。覆膜处理的谷子产量得到明显提高和农田水分得到高效开发利用。作物各个生育时期以微集水种植技术的集水保墒效果最佳、生育期耗水量较低,表现出良好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园艺
    不同蔬菜连作对土壤细菌DNA分子水平多态性影响的研究
    雷娟利,周艳虹,丁 桔,王 礼,喻景权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76-2083 . 
    摘要 ( )   PDF (46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采用从土壤中直接提取微生物总DNA,并用细菌16S rDNA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克隆和测序等一系列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了不同蔬菜连作对土壤中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采自同一地区的土壤样品,其DGGE图谱的相似性很高;同时蔬菜连作对土壤中细菌的群落组成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同蔬菜作物种类和连作年限有关。研究结果还表明,所取土样中的细菌大多数为Proteobacteria 类细菌,另外Acidobacteria、Sphingobacteria和Actinobacteria 类细菌只占少量比例。
    梅花不同样本间亲缘关系的AFLP初步分析
    杨朝东,王 健,张俊卫,张 波,包满珠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84-2089 . 
    摘要 ( )   PDF (57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AFLP技术初步研究20个梅花株系间的亲缘关系,19对选择性引物扩增出清晰的总位点数918个,其中多态性位点324个,占总位点数的35.29%。采用SAS类平均法聚类分析AFLP数据,λ值为0.9759时,将20个梅花株系分为4个类群。半野生种曲梗梅的多态性位点数最高,'多萼朱砂'、'复瓣小宫粉'等梅花品种次之。在类群Ⅳ中,具有明显亲缘关系的两组亲本及其杂交子代各自聚为一组,表明AFLP技术和聚类分析方法可以用来研究梅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小宫粉'、'江南朱砂'和它们的子代亲缘关系密切,结果仍能区别其较小差异,这有助于解决梅花中存在的不同产地相同品种异名和同名而品种不同的问题。垂枝类梅花品种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或者遗传来源,支持枝姿作为梅花分类的重要形态特征,垂枝类品种属于梅花中比较进化的类群与其历史演化相吻合。本研究中所采用的DNA限制性内切酶酶切组合及所筛选的AFLP选择性引物对适合研究梅花品种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多样性。
    脱乙酰基对魔芋葡甘聚糖羧甲基改性的影响及产物结构表征
    汪超,李 斌,谢笔钧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90-2095 . 
    摘要 ( )   PDF (4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魔芋葡甘聚糖(KGM)链上连有乙酰基团,KGM与碱反应脱乙酰基发生分子链的缔合作用。针对脱乙酰基的这种影响进行羧甲基化方法的改进,在乙醇介质中先混合醚化剂,再进行碱化催化反应制备羧甲基魔芋葡甘聚糖(CMK),并通过与传统的先碱化再醚化的KGM羧甲基改性方法比较,达到乙酰基脱出顺序上的不同。以取代度(DS)和表观粘度(η)来确定改进羧甲基化的条件。结果表明,70℃、pH 12反应3.0 h,产物可获得0.5278的DS,而在55℃、pH 9反应2.0 h产物η可高达15.57 Pa·s,其溶胀速率较优。运用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和示差扫描量热法表征产物结构并探讨脱乙酰基对KGM羧甲基改性的影响。
    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分析罗汉果皂甙
    戚向阳,张俐勤,单夏锋,陈维军,宋云飞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096-2101 . 
    摘要 ( )   PDF (324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罗汉果皂甙的HPLC/ESI/MS2定性分析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联用法对罗汉果皂甙提取物进行分离分析。【结果】根据主要色谱峰的质谱特征,初步鉴定出罗汉果皂甙提取物中主要的皂甙成分为11-氧-罗汉果皂甙V(11-oxo-mogroside-V)、罗汉果皂甙V(mogroside-V)、罗汉果皂甙IV(mogroside-IV)、罗汉果皂甙VI(mogroside-VI)和赛门甙I(siamenoside-I)。【结论】对于罗汉果皂甙的分离及定性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质谱(HPLC/ESI/MS2)联用分析法是一种方便快捷有效的方法。
    低温、减压和臭氧对冬枣保鲜的生理效应研究
    张有林,韩军岐,张润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02-2110 . 
    摘要 ( )   PDF (4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以冬枣为材料,研究低温、减压、臭氧对冬枣贮藏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确定冬枣贮藏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减压和臭氧均能降低呼吸速率,抑制淀粉酶和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减缓淀粉和抗坏血酸降解速度,抑制霉菌孢子繁殖,防止果实腐烂,保持果实硬度。减压还可减缓冷害发生,使用较低的贮藏温度。经正交试验,在高湿、-2℃温度和40.5 kPa压力条件下,每隔10 d用300 mg·m-3 O3处理0.5 h,冬枣可贮藏140 d,好果率达92.6%。
    畜牧.兽医.资源昆虫
    IGF-I、TGF-α、bFGF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卵裂的影响
    刘珠果,尚书江,阎新龙,吴晓洁,邓继先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11-2116 . 
    摘要 ( )   PDF (27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研究了IGF-I、bFGF、TGF-α 3种细胞因子单独或者联合作用对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和孤雌激活后卵裂的影响,以确立猪卵母细胞体外成熟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3种细胞因子对卵母细胞的成熟和激活后卵裂呈现双重效应(1)20 ng·ml-1的IGF-I的成熟率和卵裂率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和10、30、40、50、100 ng·ml-1组[(85.3 ±2.11) %,(85.4±2.81)%;(71.1 ±1.91)%,(62.5 ±0.98)%;(77.5 ±2.5)%,(59.1 ±3.93)%;(61.9 ±1.72)%,(54.3 ±3.48)%;(58.6 ±4.26)%,(53.1 ±1.23)%;(44.4 ±5.10)%,(49.8 ±3.55)%;(33.9 ±3.48)%,(46.1 ±3.59)%,P <0.05),当IGF-I的浓度达到100 ng·ml-1时,成熟率(33.9±3.48)%和卵裂率(46.1±3.59)% 降低,与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 05)。(2)20 ng·ml-1的bFGF的成熟率(85.0 ±1.70)%和卵裂率(85.0±2.82)%最高,和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3)15 ng·ml-1的TGF-α的成熟率(86.9±0.46)%和卵裂率(86.3±2.01)%最高,和其它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 < 0.05)。(4)15 ng·ml-1TGF-α和20 ng·ml-1bFGF联用组,卵母细胞成熟率和分裂率显著高于20 ng·ml-1 bFGF和20 ng·ml-1 IGF-I联合组;15 ng·ml-1TGF-α和20 ng·ml-1 IGF-I联合组;与20 ng·ml-1 bFGF、20 ng·ml-1 IGF-I和15 ng·ml-1 TGF-α三者联用组。[(89.2±1.44)%和(88.8±0.17)%.(75.6±0.98)%和(78.3±1.65)%;(77.2±2.54)%和(80.2±2.26)%;(76.4±1.28)%和(77.4±3.73)%,P <0.05]。
    猪带绦虫六钩蚴45W基因家族分子克隆
    才学鹏,郑亚东,贾万忠,骆学农,景志忠,陆承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17-2123 . 
    摘要 ( )   PDF (42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利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从激活的猪带绦虫六钩蚴克隆到45W基因家族。通过测序及DNAStar软件分析证实,共得到8个A型转录本、3个与A型转录本相应的B型转录本和4个其它B型转录本,以及1个C型转录本,提示45W相关基因可能更多。在本研究中,发现45W-4B非常保守,有望以此为基础研制出有效的抗猪囊尾蚴病的疫苗。在大肠杆菌中以融合蛋白(GST)的形式对经改造的A型转录本(A3)和B型转录本(B2)进行表达,SDS-PAGE证明,A3呈可溶性表达;B2的表达产物主要形成了包涵体,用强变性剂(6M尿素)处理后再经SDS-PAGE,证明B2也得到了高效表达。Western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均与囊虫患者血清不反应或反应很弱;B2能与猪抗六钩蚴血清反应,说明B2可能具有免疫反应性,且其抗原表位可能是线性的。从预测的结果看,猪带绦虫45W蛋白可能是跨膜糖蛋白,跨膜区位于C末端,在它的结构中可能还存在FnⅢ组件。同时,A3和B2蛋白结构中还存在Cn-Em重复单元,以及由16~17个氨基酸构成的α-螺旋的结构单元。在45 W蛋白的加工过程中,磷酸化修饰可能是一项重要内容。由此推测,45W蛋白的作用很复杂,可能在调节基因的表达和维持正常的细胞形态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口蹄疫病毒3A、3B、3C基因克隆、表达及其抗体消长规律的研究
    王传彬,王宏伟,孙 明,田克恭,陈西钊,遇秀玲,金 萍,许燕辉,赵心力,马力峰,特米尔巴根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24-2128 . 
    摘要 ( )   PDF (3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成功克隆到O 型口蹄疫病毒(FMDV)太保毒株3ABC 基因片段中的3A、3B、3C基因,并将它们插入pGEX-4T-1 或24B11表达载体构建了重组表达质粒,经Western blotting 分析表明,表达的3A、3B蛋白可与FMD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但表达的3C蛋白没有反应。以纯化的3A、3B表达蛋白为抗原建立间接ELISA,对4组背景清楚的试验牛血清进行检测,结果表明3A、3B表达蛋白与非免疫对照组(C组)和灭活疫苗反复免疫组(CI组)牛血清均不发生反应,与未免疫直接攻毒组(D组)和免疫后攻毒组(I组)牛血清均发生反应;D组和I组3A、3B表达蛋白抗体持续时间最长可达90 d以上,3A和3B表达蛋白最早检出相应抗体的时间分别为攻毒后第 5天和第10天。
    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的克隆、表达及其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研究
    张建峰,侯加法,张 皎,姚 静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29-2133 . 
    摘要 ( )   PDF (33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应用RT-PCR方法对雏鸡肝脏总RNA中鸡类胰岛素生长因子Ⅰ基因cDNA进行扩增,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与已知序列同源性为100%。然后将特异性片段连在pRLC载体上进行表达,经Tricine-SDS-PAGE分析,原核表达产物为7.6 kD的重组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23%,Western印迹表明重组蛋白具有IGF-Ⅰ抗原活性。表达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经7 mol·L-1盐酸胍的变性液溶解及0.5 mol·L-1精氨酸复性液处理,表达产物随后进行脱盐、凝胶层析纯化、MTT法分析其对NIH3T3和鸡胚成骨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表明重组鸡IGF-Ⅰ具有较高的生物学活性。
    草鱼MyoD c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王立新,白俊杰,叶 星,罗建仁,陈 宏,简 清,劳海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34-2138 . 
    摘要 ( )   PDF (2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用RACE技术从受精后约22 h的草鱼胚胎总RNA中扩增获得了草鱼MyoD基因的全序列,并对其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草鱼MyoD基因全长cDNA为1 597 bp,其中开放阅读框为825 bp,共编码275个氨基酸,结构分析表明该肽链第1~84个氨基酸为草鱼MyoD基因的Basic区,第98~142个氨基酸为草鱼MyoD基因的HLH结构域,该序列所编码的肽链没有信号肽;通过对比分析已知的GeneBank中其它脊椎动物MyoD基因发现,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肽链随动物由低等向高等进化有加长的趋势,且核苷酸以及推测的氨基酸同源性和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相一致;草鱼MyoD基因的克隆为研究家鱼的肌肉发育调控的机理以及肉质改良奠定了基础。
    研究简报
    陆地棉不同纤维发育突变体及其SSR指纹分析
    王素会,杜雄明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39-2146 . 
    摘要 ( )   PDF (319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本研究对3组不同纤维发育突变体的近等基因系,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了多态性分析及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3组近等基因系分别是:(1)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无绒有絮突变体光子Nn、光子nn、H-154(n2)和毛子NN2-2;(2)无绒无絮突变体徐州142无絮和徐州142;(3)无绒无絮突变体新乡小吉无絮可能是中棉所12或豫棉4号的突变体。本文SSR分子标记和形态学鉴定表明新乡小吉无絮可能来源于豫棉4号,并从分子标记的角度表明了XZ142w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较,具有较多基因突变和遗传差异。研究还表明多态性SSR引物能将相似表现型的突变体聚在一起,这说明种质的表型变异度与SSR聚类分析结果间有很好的吻合度,因而,SSR标记技术是分析种质间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
    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
    梁慧珍,李卫东,方宣钧,曹颖妮,王 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47-2152 . 
    摘要 ( )   PDF (26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为了能在大豆异黄酮及其组分的育种中合理选配亲本,利用杂种优势,本研究选用8个异黄酮含量不同的大豆品种采用NCⅡ设计配置杂交组合,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进行遗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豆籽粒异黄酮及其组分含量在供试品种间表现有明显的差异,籽粒异黄酮含量和黄豆甙元既受加性效应又受非加性效应的控制,染料木甙主要受非加性效应控制,染料木素、大豆甙元和大豆甙这3个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不同亲本组配的不同组合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在中亲优势测定中,除黄豆甙元含量和大豆甙表现为正向超亲外,其余性状均表现为负向超亲。本研究认为在大豆高异黄酮育种中应选择高异黄酮材料作为亲本之一,选配组合时亲本最好采用高×高类型或高×低类型配置组合。
    猪附红细胞体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妍,张守发,刘思国,王春来
    中国农业科学. 2005, 38(10):  2153-2156 . 
    摘要 ( )   PDF (25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根据已发表的部分猪附红细胞体序列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出了一条约936 bp的基因片段,并成功地将该基因克隆于克隆载体PMD18-T,经酶切分析和PCR进一步鉴定后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表明,所克隆的目的基因与GenBank中发表的序列一致。并利用特异性引物初步建立了猪附红细胞体病PCR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