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广告服务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43卷 第17期 刊出日期:2010-09-01
      
    作物遗传育种·种质资源·分子遗传学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研究
    张立娜,曹桂兰,韩龙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481-3488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1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通过对中国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检测,分析不同地理来源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相似性和遗传差异,为旱稻地方品种在水稻遗传育种中的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39对SSR引物对来自中国17个省份或地区的158份旱稻地方品种以及20份巴西旱稻种质进行SSR标记多态性、遗传相似性和聚类分析。【结果】在中国旱稻地方品种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308个,每对引物等位基因数变异在2—21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7.8974个,其中RM72、RM241、RM232和RM412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分别为21、17、16和1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变异在0.0435—0.8989,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6153,其中RM232、RM72和RM241的基因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0.8989、0.8914和0.8883。籼型旱稻地方品种的平均等位基因数和平均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6.4359和0.6227,而粳型旱稻地方品种分别为6.9744和0.5087。籼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间遗传一致性变异在0.4007—0.8959,平均为0.7168,而粳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间遗传一致性变异在0.5803—0.9581,平均为0.7643。【结论】籼型旱稻地方品种的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粳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间粳型旱稻地方品种的遗传一致性高于籼型旱稻地方品种;各省份或地区粳型旱稻地方品种间遗传相似性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而籼型旱稻地方品种间遗传相似性与地理位置未见相关。

    棉花转录因子基因GhMS3的克隆及其启动子功能的鉴定
    孟红岩,杜雄明,张春义,范云六,姜凌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489-3498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2
    摘要 ( )   PDF (625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从棉花无短绒突变体GZnn中分离棉纤维发育相关的转录因子,并对其转录激活功能和表达模式进行初步分析。【方法】通过RACE(rapid amplification of the cDNA ends)和染色体步行(genome walking)技术,获得GhMS3的cDNA序列及基因组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获得的DNA序列及推定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分析,采用酵母单杂交系统验证GhMS3蛋白的转录激活功能,运用GUS组织化学染色法在转基因烟草中分析该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获得GhMS3的基因组DNA以及上游1 174 bp的启动子序列。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GhMS3是R2R3 MYB转录因子。酵母试验表明,GhMS3蛋白具体外转录激活功能,C端体外转录激活功能较强,在PGhMS3:GUS转基因烟草中,GUS主要在表皮毛、根毛以及细胞分裂旺盛区域表达。【结论】从棉花无短绒突变体GZnn中分离到的R2R3 MYB转录因子GhMS3,具有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并且其编码蛋白具有体外转录激活功能,是否参与植物表皮细胞分化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利用ISSR和RAPD标记构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郑海燕,粟建光,戴志刚,李燕,陈基权,龚友才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499-351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3
    摘要 ( )   PDF (150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来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51份红麻栽培种、野生种和近缘种进行遗传分析,构建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方法】利用ISSR和RAPD标记对不同类型的51份红麻种质资源进行分析,计算其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作聚类图,建立分子身份证。【结果】19个ISSR标记共产生113条条带,其中101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PPB)为89.38%;20个RAPD标记共产生118条条带,其中112条为多态性带,多态性比率(PPB)为94.92%。品种间多态性丰富,结合特征带、特异谱带类型和不同引物组合3种分析方法,可有效建立51份红麻种质资源的特异分子身份证。【结论】材料间遗传多样性较高,有较远的遗传距离和较宽的遗传基础,ISSR和RAPD标记技术可有效用于建立红麻种质资源分子身份证。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农业信息技术
    近二十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时空格局
    姬兴杰,于永强,张稳,余卫东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11-351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4
    摘要 ( )   PDF (2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揭示近20年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的总体状况、时空格局和主要影响因子。【方法】利用冬小麦农业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计算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和相关统计参数;分析冬小麦主产省中时间序列完整(1982—2005年)站点收获指数的年际变化趋势,以及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因子、秸秆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近20年来,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总体平均值为0.409(±0.069,n=1 522);20世纪80年代为0.378(±0.061,n=428),90年代为0.408(±0.070,n=657),当前为0.440(±0.062,n=437);冬小麦主产省河南、河北和山东的收获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408、0.417和0.410。1982—2005年间,上述冬小麦主产省收获指数在时间序列上显著增加,其中以河南(0.066/10a)最高,山东(0.044/10a)次之,河北(0.032/10a)最小。偏相关分析表明,收获指数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呈极显著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秸秆产量的偏相关系数最大,与千粒重的相关系数最小,与有效穗数和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介于两者中间,但具有区域差异。【结论】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中国冬小麦收获指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在于秸秆绝对产量的下降,千粒重增加对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小,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对收获指数的贡献介于前两者之间,其贡献率大小有区域差异性。

    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对纤维糖类物质和纤维比强度的影响
    薛占奎,王友华,陈兵林,高相彬,周治国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20-3528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5
    摘要 ( )   PDF (37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明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对棉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影响。【方法】以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的3个棉花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处理以形成不同的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研究棉纤维加厚发育过程中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纤维中糖类物质及纤维比强度间的关系。【结果】棉铃对位叶氮浓度随铃龄的变化符合幂函数曲线YN=αt-β;在棉纤维加厚发育过程中,纤维中蔗糖、β-1,3-葡聚糖和纤维素含量随棉铃对位叶氮浓度的增加呈抛物线型变化,蔗糖、纤维素累积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最佳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变化曲线相吻合,β-1,3-葡聚糖累积与纤维比强度形成的最佳对位叶氮浓度差异较大。【结论】棉铃对位叶氮浓度反映了棉铃发育的氮营养状况,在棉纤维加厚发育过程中,均存在一个有利于蔗糖、β-1,3-葡聚糖、纤维素累积及高强纤维形成的最佳对位叶氮浓度。棉纤维中较高的蔗糖和纤维素含量有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棉纤维加厚发育前期较高的β-1,3-葡聚糖含量有利于纤维比强度的形成,后期则对纤维比强度形成的作用降低。不同品种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对位叶适宜氮浓度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对位叶氮浓度影响棉花纤维加厚发育和比强度的形成。

    基于中分辨率影像的农田管理单元自动提取研究
    张竞成,顾晓鹤,王纪华,黄文江,何馨,罗菊花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29-3537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6
    摘要 ( )   PDF (902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结合“面向对象”的农田管理思想,提出农田管理单元(farmland management unit,FMU)的概念及自动提取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和评价中分辨率影像用于农田管理单元自动提取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以江苏省2006年一景Landsat 5TM影像中两块典型区域为例,通过决策树分类和多尺度分割等方法实现FMU自动提取。结合人工解译研究区SPOT-5高分辨率影像得到的地块边界信息,对FMU图斑内像元异质性和地块边界吻合度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试验区内作物地块的总体分类精度均超过90%。两块试验区内反映FMU图斑异质性的平均标准差和平均极差分别较全区作物地块整体低70%以上和45%以上;反映FMU地块边界吻合度的误分地块率和面积偏差率均低于10%。此外,多尺度分割中层权重、分割尺度、形状因子和紧凑度因子的设置对FMU的自动提取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结论】基于中分辨率影像的FMU自动提取方案基本可行,在研究区内能够获得单元内异质性较低且单元边界与地块边界吻合度较高的提取结果,符合农田管理的要求。

    植物保护
    水稻条斑病菌xopQ1Xoc在病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
    裴俊国,邹丽芳,邹华松,陈功友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38-354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7
    摘要 ( )   PDF (56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基因组学揭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icola,Xoc)中存在与丁香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中通过Ⅲ型分泌系统分泌的HopQ1-1同源的XopQ1Xoc,但其是否为T3S效应分子以及在病菌致病性中的功能并不清楚。【方法】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获得了水稻条斑病菌xopQ1Xoc的突变体。【结果】致病性测定结果发现,xopQ1Xoc突变后,病菌在水稻上的毒性增强,细菌生长能力增强。非常有意义的是,xopQ1Xoc突变体菌液浓度为3?108CFU/mL时仍能在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但在浓度为104 CFU/mL时,8 d后可在烟草上产生坏死症状。功能互补结果显示,xopQ1Xoc能够恢复突变体在水稻上的毒性至野生型水平和在烟草上丧失产生坏死病斑的能力。Western杂交结果显示,XopQ1Xoc不能通过T3S装置进行分泌。【结论】XopQ1Xoc是水稻条斑病菌T3S效应分子,可能作用于植物的免疫系统,有利于病害的发展。为进一步揭示水稻-黄单胞菌互作的分子机理提供了科学线索。

    枯草芽孢杆菌BAB-1产脂肽类及挥发性物质的分离和鉴定
    李宝庆,鹿秀云,郭庆港,钱常娣,李社增,马平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47-3554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8
    摘要 ( )   PDF (5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BAB-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和挥发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方法】采用HPLC和MALDI-TOF-MS对脂肽类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采用GC-MS对挥发性物质进行鉴定。【结果】HPLC分析表明,菌株BAB-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由LP-1、LP-2、LP-3三类组分组成,其中LP-2起主要抑菌作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表明,LP-1为surfactin(C13—C15),LP-2为fengycin A(C14—C15)和fengycin B(C14—C18),LP-3成分未能确定。GC-MS结果表明,菌株BAB-1产生的挥发性物质由多种成分组成,主要为醇类、酮类、酸类、胺类和烷烃类等。【结论】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AB-1能够产生脂肽类物质和挥发性物质,并且这两类物质都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

    生防菌枯草芽孢杆菌CQBS03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标记及其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
    殷幼平,袁训娥,李强,王中康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55-356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09
    摘要 ( )   PDF (58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基因标记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株CQBS03,以研究其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规律。【方法】采用重叠PCR方法将p43启动子和gfp进行融合,并与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穿梭载体pHY300PLK连接构建重组质粒pHY43G,以重组质粒电脉冲转化生防菌株CQBS03,培养后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通过SDS-PAGE分析工程菌株GFP的表达情况,然后进行工程菌株对柑橘溃疡病菌的抑菌试验、生长动力学分析、稳定性测试。采用叶片喷雾方法接种,平皿稀释分离培养方法测定CQBS03-pHY43G在柑橘叶片上的定殖情况。【结果】重组菌CQBS03-pHY43G高效表达GFP,电泳后出现约29 kDa的特异蛋白条带,外源质粒对宿主菌的生长未带来明显不利影响,质粒稳定性实验表明重组质粒pHY43G经30次传代后的稳定性为55%,室内平板抑菌实验结果显示CQBS03-pHY43G对柑橘溃疡病菌生防效果与出发菌株没有明显差异(P<0.01),CQBS03-pHY43G菌株在叶片喷雾接种后的0—15 d,在柑橘叶片上的数量呈现急剧下降趋势,15 d后下降速度 稍缓,最后保持相对稳定的较低水平(1.73×103 cfu?g-1)。【结论】成功地将gfp转入野生型枯草芽孢杆菌生防菌CQBS03中,构建了荧光标记菌株,初步明确了生防菌的定殖规律。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耕层水氮调控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
    刘新宇,张丽娟,袁丽金,巨晓棠,文宏达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64-357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0
    摘要 ( )   PDF (36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华北平原耕层水氮调控对小麦利用土壤深层累积硝态氮的影响。【方法】设置0、150 kgN?hm-2 2个氮水平和传统灌溉、优化灌溉2种灌水方式,共4个处理:不施氮传统灌溉(N0W1)、不施氮优化灌溉(N0W2)、施氮传统灌溉(N150W1)、施氮优化灌溉(N150W2)。采用15N微区注射技术,布置田间微区试验,将15N标记于110 cm土层处。【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小麦能够吸收注射在110 cm处的标记硝态氮;不施氮的传统及优化灌溉、施氮的传统及优化灌溉对深层标记氮的吸收量分别为336.7、900.3、497.4和657.1 mg?m-2,利用率分别是8.4%、22.4%、12.4%和16.3%,适当的水氮胁迫有利于小麦对土壤剖面深层标记硝态氮的吸收利用。4个处理80—150 cm土层根长密度占总根长密度(0—150 cm)的24.4%、32.3%、26.4%和28.2%,氮素不足优化灌溉有利于小麦中下层根系发育。【结论】耕层氮素养分不足及水分适度胁迫促进小麦中下层根系发育,提高小麦对土壤深层硝态氮的利用。

    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效用研究
    李明德,吴海勇,聂军,石生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72-357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1
    摘要 ( )   PDF (39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稻草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无肥(O)和纯施化肥(CK)为对照,设置稻草、菌渣、牛粪、沼渣与减量化肥配施处理(NPK+S、NPK+FD、NPK+CD和NPK+BD),研究4种有机废弃物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4种有机废弃物还田均可一定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及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有机废弃物与减量化肥配施处理与CK处理相比,早稻略有减产,晚稻略有增产且实际收入也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而产投比却明显高于CK处理;有机废弃物还田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增大稻田CH4排放,其中NPK+S处理增幅最大,NPK+FD、NPK+BD处理较小,但均能显著降低N2O的排放;有机废弃物还田可以减少10%—20%氮、磷、钾化肥用量,同时处理有机废弃物6 250—22 500 kg?hm-2,节约能源的同时又减小了环境污染威胁。【结论】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等效益,建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采用稻草循环利用后的菌渣、沼渣与化肥减量配施还田。

    园艺
    蔬菜硝酸盐积累现状及其调控措施研究进展
    都韶婷,金崇伟,章永松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80-358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2
    摘要 ( )   PDF (30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前,普遍认为硝酸盐摄入量高对人体健康存在潜在威胁。由于蔬菜是人体最主要的硝酸盐摄入源,近几十年来科研工作者就如何通过农艺管理、基因型筛选、遗传育种和采后贮存等手段降低蔬菜硝酸盐含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在调查并评价国内外蔬菜硝酸盐污染现状的同时,综述了能降低蔬菜硝酸盐积累的有关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相互关系
    宋备舟,王美超,孔云,姚允聪,吴红英,李振茹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590-3601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3
    摘要 ( )   PDF (62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探讨间作芳香植物对梨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相互作用的影响。【方法】以梨园设置薄荷、孔雀草、罗勒间作区和自然生草区为处理,清耕区为对照(CK),基于梨园各个间作处理区节肢动物组成和时序变化的测试,应用主成分分析、生态位及灰色关联度理论对梨园各间作区中主要害虫及天敌类群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梨园各间作处理区主要害虫及其天敌的个体数时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芳香植物间作区主要害虫和天敌的发生量在梨树年生长期内分别明显低于和高于清耕(对照)区;与清耕(对照)区相比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起主导作用的害虫及天敌的类群不同,且相对集中于有限的几个种类,害虫如梨木虱、康氏粉蚧、蚜虫、金龟子和梨网蝽,天敌如瓢虫、食蚜蝇、草蛉、蜘蛛和寄生蜂;梨园间作芳香植物比对照显著增加主要害虫及天敌的生态位宽度,且使天敌的生态位宽度明显大于害虫,同时增加主要天敌如瓢虫、食蚜蝇与害虫的生态位重叠指数,呈现出对害虫明显的跟随效应和控制作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一步发现,同一害虫在不同间作区的主要天敌不同,梨园芳香植物间作区主要害虫与天敌相互关系呈现出多层次性。【结论】梨园间作芳香植物对控制梨园害虫数量,增加天敌数量,且对梨园主要害虫与天敌相互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赣南纽荷尔脐橙叶片黄化与营养元素丰缺的相关性
    凌丽俐,彭良志,淳长品,曹立,江才伦,雷霆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02-3607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4
    摘要 ( )   PDF (21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赣南产区纽荷尔脐橙叶片的营养元素含量,探讨产区纽荷尔脐橙叶片黄化的原因。【方法】2008年对赣南9个县(市、区)78个果园叶片的矿质营养元素进行分析。【结果】脐橙叶片P、S、Mo、B含量均处于适宜范围,而N、K含量均高于适宜范围,Fe含量也处于适宜范围或以上,且仅个别果园的叶片Mn含量低于适宜范围;部分果园的叶片Ca、Cu含量低于适宜范围;黄化果园的叶片Mg含量均存在显著缺失,且随着黄化程度的增大,叶片Mg含量呈显著下降趋势(P<0.05);此外,不仅黄化果园存在Zn缺乏问题,而且正常果园的Zn含量也显著低于适宜范围。【结论】赣南产区黄化果园叶片无N、P、K、S、Fe、Mo、B的缺失,叶片普遍存在的黄化现象也绝非缺Ca、Mn和Cu所致,而主要与Mg、Zn有关。

    贮藏·保鲜·加工
    冰鲜鸡肉中致病菌三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王虎虎,徐幸莲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08-3615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5
    摘要 ( )   PDF (463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建立在鸡肉生产一线具有较强操作性,并可同时检测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的三重PCR方法。【方法】利用该3种致病菌的特异性基因invA、HlyA、rfbE设计3对引物,在确定方法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的基础上,用优化后的反应体系对反应灵敏度进行测定,模拟并检测在鸡肉中常见腐败菌和鸡肉基质对检测方法的干扰影响作用下,在前增菌程序的辅助下该方法的实际样品检测灵敏度。【结果】该方法特异性和抗干扰能力强,3种致病菌测序结果的同源性分别达到100%、99%和99%,反应体系的最佳退火温度为51℃,灵敏度试验中3种致病菌同时检出的检测线达到103 CFU/mL,单重的灵敏度达到101 CFU/g,模拟实际样品检测中,经过20 h的前增菌后,三者同时检出的灵敏度达到101 CFU/g,单重PCR的灵敏度达到100 CFU/g;对60份屠宰线上的鸡胴体样品和32份超市鸡肉样品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大肠杆菌O157的检出率分别为20%、3.3%、21.7%(屠宰线样品)和25%、21.9%、6.25%(超市样品)。【结论】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出鸡肉中沙门氏菌、单增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O157的三重PCR方法,可为生产一线的致病菌检测提供参考。

    白果蛋白过敏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
    杨剑婷,吴彩娥,李莹莹,贾韶千,范龚健,潘红梅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16-362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6
    摘要 ( )   PDF (54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白果蛋白致敏的小鼠模型进行研究,以明确白果蛋白是否具有致敏性。【方法】以Tris -HCl缓冲液为阴性对照、卵白蛋白为阳性对照,设置白果蛋白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隔7 d经口灌胃致敏1次共3次,末次致敏7 d后腹腔注射激发,致使小鼠过敏。【结果】经白果蛋白及阳性对照激发后的小鼠血清产生高水平IgE及IgG抗体,体外激发小鼠致敏肥大细胞组胺释放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免疫期间血浆中组胺也显著升高,小鼠肠、肺、肝均见炎症病灶,高剂量处理及阳性对照的肾脏也呈炎症细胞浸润。【结论】该模型可用于研究白果蛋白致小鼠发生的IgE介导的Ⅰ型过敏反应。

    畜牧·资源昆虫
    0—3及4—6周龄肉仔鸡日粮能量及蛋白质沉积效率参数研究
    李勇,蔡辉益,刘国华,杨志刚,常文环,张姝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24-363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7
    摘要 ( )   PDF (298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0—3及4—6 weeks肉仔鸡每日摄入不同能量及蛋白质水平的日粮对体蛋白及体脂肪沉积的影响,旨在确定不同阶段日粮能蛋比对肉仔鸡日粮蛋白质沉积为体蛋白效率的影响和不同阶段日粮能量以蛋白质形式及脂肪形式沉积的效率。【方法】饲养试验1、2分别于肉仔鸡0—3 weeks、4—6 weeks进行。两个试验设计相似,分别于0、21日龄选取体重相近的爱拔益加(AA)肉仔鸡432只,按性别及采食日粮不同随机分为2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鸡。肉仔鸡每日限量饲喂,饲喂水平分别为正常采食量的95%、80%、65%、50%,每日定量供给肉仔鸡高、中、低3个水平的高蛋白基础日粮及由饲喂水平决定的定量淀粉,进而使肉仔鸡每日采食能蛋比(代谢能/粗蛋白)不同的12种日粮。每个试验,试验初和试验末分别进行屠宰试验,以测定肉仔鸡体成分。【结果】(1)0—3 weeks肉仔鸡日粮蛋白质沉积为体蛋白的效率(ep)随能蛋比的增加呈线性增加,当能蛋比达到69.28 MJ?kg-1时,公母鸡ep分别达到最大值0.64和0.63,之后保持稳定;(2)4—6 weeks肉仔鸡ep随能蛋比的增加线性增加,当能蛋比达到69.28 MJ?kg-1时,公母鸡ep分别达到最大值0.58和0.56,之后保持稳定;(3)能蛋比相同时,0—3 weeks肉仔鸡ep大于4—6 weeks肉仔鸡ep;(4)0—3 weeks公母肉仔鸡日粮能量沉积为体蛋白的效率分别为0.72和0.68,沉积为体脂肪的效率分别为0.59和0.65,公母肉仔鸡沉积每克蛋白质分别需要能量32.88 kJ和34.82 kJ,沉积每克脂肪分别需要能量66.43 kJ和60.12 kJ;(5)4—6 weeks公母肉仔鸡日粮能量沉积为体蛋白的效率分别为0.70和0.65,沉积为体脂肪的效率分别为0.75和0.81,公母肉仔鸡沉积每克蛋白质分别需要能量34.04 kJ和36.38 kJ,沉积每克脂肪分别需要能量52.12 kJ和48.32 kJ。【结论】公母肉仔鸡日粮蛋白质沉积为体蛋白的效率及日粮能量以体蛋白及体脂肪沉积的效率随动物饲喂阶段不同而不同。

    美国有毒植物概述及其对畜牧业生产的影响
    荣杰,路浩,赵宝玉,王占新,卢围,马尧,李蓉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33-3644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8
    摘要 ( )   PDF (387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有毒植物在世界范围内影响着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甚至在有些地区特别是牧区草地发生严重的动物毒草中毒灾害,引起动物大批中毒死亡,给草地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动摇了牧民对草地的安全感。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在有毒植物的生物学、生态学、毒理学、中毒病控制和综合利用研究方面起步早,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中国在有毒植物研究方面起步较晚,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有毒植物中毒病控制和综合利用方面。本文从美国有毒植物研究历史及现状、地理环境与有毒植物分布概况、有毒植物对畜牧业造成的灾害、有毒植物种类及主要有毒植物、有毒植物防治策略等方面做了简要论述。

    兽医
    泰山松花粉多糖对小鼠免疫增强作用的研究
    魏凯,孙振红,谭燕玲,王慧,王新建,朱瑞良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45-3652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19
    摘要 ( )   PDF (37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泰山松花粉多糖对健康小鼠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以及对免疫抑制小鼠的免疫恢复作用。【方法】用改进的水提醇沉法提取泰山松花粉粗多糖。取清洁级昆明小鼠(雌性)160只,随机分为8组,3个多糖组(Ⅰ,Ⅱ,Ⅲ),3个环磷酰胺(Cytoxan, CTX)-多糖组(Ⅳ,Ⅴ,Ⅵ),另外2组为CTX对照组(Ⅶ)和正常对照组(Ⅷ)。Ⅰ、Ⅳ组多糖注射剂量为400 mg?kg-1,Ⅱ、V组多糖注射剂量为200 mg?kg-1,Ⅲ、Ⅵ组多糖注射剂量为100 mg?kg-1,从第1天连续皮下注射7 d;Ⅳ、Ⅴ、Ⅵ、Ⅶ组于第1天每只每次腹腔注射75 mg?kg-1 CTX,隔1天注射一次,共计3次;Ⅷ组皮下注射生理盐水。第8天,所有小鼠腹腔注射1头羽份的ND冻干苗,分别在免疫后3、10和15 d采取血液、脾脏和小肠,用β微量法检测血清抗体、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流式细胞术检测脾淋巴细胞转化率,ELISA法检测小肠IgA含量。【结果】Ⅰ、Ⅱ、Ⅲ组各指标均显著高于Ⅷ组(P<0.05),其中Ⅰ、Ⅱ组与Ⅷ组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Ⅳ、Ⅴ组极显著高于Ⅶ组(P<0.01),Ⅵ组显著高于Ⅶ组(P<0.05),Ⅳ组结果与Ⅷ组差异不显著。并且免疫后10d的各组显著高于免疫后3d的各对应组(P<0.05),与免疫后15d的差异不显著。【结论】泰山松花粉多糖能提高正常小鼠和免疫抑制小鼠的抗体水平、血液淋巴细胞比率、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以及小肠IgA含量,200 mg?kg-1剂量的效果即非常显著,400 mg?kg-1剂量能使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完全恢复到正常水平。

    山羊PHGPx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性腺中的定位
    施力光,荀文娟,岳文斌,张春香,王茜,武晓英,任有蛇,石磊,杨茹洁,雷福林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53-3659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20
    摘要 ( )   PDF (56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研究磷脂氢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PHGPx)在山羊各种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在性腺中的定位情况。【方法】提取各种组织总RNA,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各种组织PHGPx mRNA表达规律,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睾丸和附睾PHGPx进行定位分析。【结果】PHGPx mRNA在各种组织表达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睾丸>>心>脑>附睾>肾>肝>肺>脾>背最长肌,在性腺和附睾中:睾丸>>附睾尾>附睾头>附睾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睾丸间质组织、生精细胞均有阳性产物,附睾头部平滑肌纤维表达弱阳性,附睾尾部附睾管中的单层柱状上皮表达呈强阳性。【结论】PHGPx在不同组织广泛表达,发挥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免疫组化结果直观显示了睾丸及附睾表达差异的部位,需深入研究其作用机制。

    新疆双峰驼抗血清中重链抗体的分离鉴定
    夏丽洁,苏幼红,张清华,夏雪琴,刘红春,李江伟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60-366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21
    摘要 ( )   PDF (541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初步探讨新疆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免疫系统中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heavy chain antibody,HCAb)是否具有常规抗体的基本抗原结合功能。【方法】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丹毒丝菌表面蛋白A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spaA-N,进行诱导表达,纯化获得重组抗原GST-SpaA-N,免疫双峰驼制备抗血清,经Protein A和Protein G亲和层析从抗血清中分离重链抗体及常规抗体,Western blotting鉴定重链抗体的抗原结合特性,间接ELISA比较重链抗体与传统抗体的抗原结合活性。【结果】经过Protein A/G纯化得到了IgG2。对各组分进行分析初步表明重链抗体约占血清IgG的 60%—80%。采用GST-SpaA-N免疫双峰驼可以诱导高滴度的IgG2型重链抗体,在5次免疫后,骆驼抗spaA-N特异的重链抗体IgG2多抗血清的效价为1﹕51 2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分离的多克隆重链抗体可特异结合SpaA天然抗原,且ELISA分析结果表明重链抗体与常规抗体具有相同的抗原结合活性。【结论】首次从双峰驼抗血清中成功分离获得具有与常规抗体相同生物学功能的多克隆重链抗体,提示重链抗体可能在骆驼免疫防御中发挥重要作用。

    农业经济及管理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

    陈玉萍,吴海涛,陶大云,Sushil Pandey,徐鹏,胡凤益,丁士军,王怀豫,冯璐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67-3676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22
    摘要 ( )   PDF (306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考察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方法】为解决传统方法分析农业技术效应时农户技术采用“自选择”而带来的因果干涉问题,引入非参数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利用滇西南山区8县16村2000年、2002年和2004年473个农户调查数据,评估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山区农户收入的效应。【结果】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改良陆稻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是非采用情况下的1.49、1.34和1.23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上3个年份中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分别是非采用户的1.79、1.49和1.27倍。【结论】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对农户的收入提高具有稳健的正向效应。在考察的年份里,技术采用的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会高估技术采用的效应。

    研究简报
    外源一氧化氮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王文,陈振德,罗庆熙,曹委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77-3683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23
    摘要 ( )   PDF (330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苯丙烯酸是黄瓜根系分泌的毒性较大的酚酸类物质之一,与黄瓜的连作障碍有密切关系。研究外源一氧化氮对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幼苗生长及活性氧代谢的缓解作用,初步探讨NO缓解黄瓜幼苗苯丙烯酸胁迫的生理机制。【方法】采用营养钵土培的方法,研究外源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对200 μmol?L-1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生长、抗氧化酶系统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100 μmol?L-1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能显著缓解苯丙烯酸胁迫对黄瓜植株造成的伤害,可明显提高幼苗的生长量,增强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提高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了叶片丙二醛(MDA)、过氧化氢(H2O2)含量和超氧阴离子( 产生速率。与100 μmol?L-1SNP处理相比,50、200和400 μmol?L-1SNP处理促进黄瓜幼苗生长、缓解叶片氧化损伤和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的作用明显降低。【结论】外源NO能明显促进了苯丙烯酸胁迫下黄瓜幼苗的生长,提高了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代谢,其中以100 μmol?L-1SNP缓解效果最好。因此认为,外源NO的确能缓解苯丙烯酸胁迫对黄瓜植株的伤害,提高黄瓜幼苗对苯丙烯酸胁迫的耐性,减缓因自毒作用引起的连作障碍。

    2006—2008年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的分布
    韩彦卿,秦宇轩,朱杰华,王鹤,耿硕,吴婧莲,杨志辉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17):  3684-3690 .  doi: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24
    摘要 ( )   PDF (219KB) ( )   收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目的】对中国部分地区马铃薯晚疫病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生理小种的毒力基因进行测定与评价,为抗晚疫病育种策略制定以及抗病品种的合理布局提供指导。【方法】利用11个含有单显抗病基因的一套鉴别寄主,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生理小种。【结果】在采自2006—2008年中国6个省份的57个马铃薯晚疫病菌株中,共测定出30个生理小种。所测的30个生理小种均为含多个毒力基因的复合小种,其中含有5个以上的毒力基因的小种有25个,约占83%。还发现3个菌株可以克服所有已知的R1—R11等11个抗病基因的“超级毒力小种”。【结论】中国马铃薯晚疫病菌生理小种数目不断增多,其组成日趋复杂。垂直抗病基因R1—R11在中国部分省份完全丧失抗病性,迫切需要发掘新的抗源和加紧培育水平抗性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