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文章

    中国农业科学2007 Vol.40
    按期号、起始页码排序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植物育种模拟的原理和应用
    王建康,Wolfgang H. Pfeiffer
    2007, 40 (1): 1-1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572
    摘要1853)      PDF (327KB)(1729)    收藏
    传统植物育种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表型选择和育种家的经验,分子生物学积累的大量遗传数据使得在基因水平上进行目标性状的选择成为可能,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具,大量的遗传信息尚未在育种中得以有效利用。模拟方法可以利用各类遗传信息,在育种家进行田间试验之前,对杂交组合的表现、后代选择效果以及整个育种过程进行模拟,提出最佳的亲本选配、杂交和后代选择策略,从而提高常规育种的预见性和效率。本文介绍育种模拟的一些基本原理,包括遗传模型的构建、杂交类型和选择方法的定义等,概述育种模拟工具QuLine的基本功能及其在育种方法的比较、利用已知基因信息的亲本选配和设计育种等方面的应用。模拟方法通过定义复杂的遗传模型和育种方法实现对育种过程的模拟,在更真实的情形下比较不同育种方法的优劣、预测不同亲本杂交后代的表现,从而为育种家有效利用大量的分子信息和遗传数据提供了手段。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5)
    2. 低温敏感不育水稻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
    吕川根,邹江石,胡凝,姚克敏
    2007, 40 (1): 19-2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638
    摘要1496)      PDF (335KB)(860)    收藏
    【目的】在两系法杂交稻制种中,对温敏型不育系育性转换的预测一般根据气象站发布的气温报告(150cm百叶箱温度)进行。本文以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为研究材料,提出以直接测量植株育性敏感部位的温度或其周围气温来监测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的方法,比大气温度预测法更直接和准确。【方法】用不同类型温度及持续时间模拟低温敏不育系培矮64S的育性量化模型。【结果】以20 cm高度处连续3 d平均植株茎温或气温表示育性转换温度指标效果最好。以20 cm连续3 d平均茎温作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2.8℃,最适可育温度为22.5℃,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7℃。以20 cm连续3 d平均气温为指标时,培矮64S的育性转换上限温度为23.2℃,最适可育温度为21.8℃,育性转换下限温度为21.5℃。【结论】可以根据本指标对制种田不育系进行育性监测并通过对制种稻田的小气候进行即时调控来保障和提高制种种子纯度,从而降低两系法杂交稻制种风险。本研究还建立了20 cm茎温和气温的统计预报模型,可以根据制种田灌溉时的进水口和出水口水温和气象台报告的百叶箱温度及云量估算20 cm茎温或气温,实现对低温危害的调节和评估。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6)
    3. 龙须草核型分析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细胞学研究
    刘传虎,张秋平,姚家玲,陈春丽
    2007, 40 (1): 27-3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240
    摘要1344)      PDF (407KB)(1166)    收藏
    【目的】研究和确定禾本科无融合生殖植物——龙须草(Eulaliopsis binata)的染色体数目并进一步判断其倍性。【方法】采用根尖压片法确定龙须草的染色体数目,通过分析龙须草核型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确定其倍性水平。【结果】龙须草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40条,核型公式为2n=40=18m+2sm,属于1B型。龙须草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为连续型胞质分裂,终变期染色体构型为20Ⅱ。在其减数分裂过程观察到中期Ⅰ出现不配对染色体(34.3%),后期Ⅰ出现落后染色体,变幅为1~3个(32.4%),末期Ⅱ~四分体时期可观察到明显的微核(20%)等异常现象。【结论】龙须草是异源四倍体植物,具有40条染色体。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0)
    4. 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的选育和细胞学观察
    张小全,王学德,朱云国,朱伟,蒋培东
    2007, 40 (1): 34-40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337
    摘要1279)      PDF (619KB)(1145)    收藏
    【目的】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海岛棉和陆地棉种间的杂种优势。【方法】采用回交育种技术,选育了一套具有哈克尼西棉细胞质的海岛棉不育系“海A”和保持系“海B”,并用石蜡切片的方法对所选育的海岛棉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小孢子发生进行了细胞学观察。【结果】育成的海岛棉不育系,虽然核背景由陆地棉被置换成了海岛棉,但败育的基本特征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海A”的败育时期主要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花药无花粉粒,具有败育早、稳定和不受环境影响的特性;“海A”与陆地棉恢复系杂交,杂种F1花粉育性好,结铃率高,铃重增大,衣分提高。【结论】选育的“海A”在海岛棉与陆地棉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利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4)
    5.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分析
    陈庆山,张忠臣,刘春燕,辛大伟,单大鹏,邱红梅,单彩云
    2007, 40 (1): 41-4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322
    摘要1495)      PDF (273KB)(1316)    收藏
    【目的】大豆的多数农艺性状均为重要的数量性状。对大豆的数量性状进行基因定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方法】以美国半矮秆大豆品种Charleston为母本,东北农业大学高蛋白大豆品系东农594为父本及其F2:10代重组自交系的154个株系为实验材料。164个SSR引物经亲本筛选后用于群体扩增,并构建遗传图谱。对亲本间表现多态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了调查及QTL分析。【结果】农艺性状包括品质性状(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蛋脂总量等);产量性状(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和其它农艺性状(株高、生育期、分枝数、主茎节数、平均叶长、平均叶宽等)。结果表明,12个农艺性状共检出68个QTLs。每个性状的QTLs检出个数从平均叶宽的3个到百粒重、株高等的8个,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出5.8个。与国内外对应农艺性状QTL检测结果相比,多个性状的QTL位点均一致,说明QTL检测准确率较高,可以进一步用于分子辅助育种。【结论】获得了大豆12个重要农艺性状的68个主效QTLs。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5)
    6. 种子活力的生理和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孙 群,王建华,孙宝启
    2007, 40 (1): 48-5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643
    摘要1574)      PDF (285KB)(1461)    收藏
    种子活力是反映种子在各种条件下具有的潜在萌发与出苗能力,以及贮藏性能的性状,受遗传、种子发育期间的环境条件及贮藏条件等因素共同决定,较种子标准发芽率更能说明种子质量的优劣。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种子活力的生理机理研究表明,在种子发育后期,LEA蛋白、寡聚糖和ABA等抗逆物质与种子活力的形成有关,而膜脂过氧化作用、染色体及基因的畸变和胚蛋白的降解等则被认为是引起或加剧种子活力衰退即种子老化劣变的重要原因。种子活力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目前拟南芥和水稻等模式植物种子活力的遗传学与QTL分析主要集中在形态学指标,而生理学指标的分析较少。与种子活力有关的QTL位点的数量、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等,与植物种类和种子活力性状指标有关,遗传作用特点不尽相同。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67)
    7. 施氮量和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产量及肥料氮去向的影响
    石玉,于振文,李延奇,王雪
    2007, 40 (1): 54-6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547
    摘要1484)      PDF (356KB)(1089)    收藏
    【目的】应用15N标记技术研究高产麦田中施氮量和底施与追施氮肥比例(底追肥比例)对冬小麦籽粒产量、氮肥利用及土壤残留和损失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7个处理:不施氮肥(N0);在施纯氮量为168 kg•ha-1和240 kg•ha-1条件下,各设底追肥比例为1﹕1(N1和N4)、1﹕2(N2和N5)、0﹕1(N3和N6) 3个处理。【结果】与不施氮处理相比,施氮显著提高了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处理N2、N5和N6均较优,其中处理N2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损失率。试验还表明,随底施和追施氮量增加,二者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增加,下移层次加深;随小麦的生育进程,土壤残留的肥料氮不断下移。成熟期,底肥氮在0~40、40~100和100~200 cm土层中的残留量分别占总底肥氮残留量的38%~49%、40%~51%和0%~22%;处理N4、N5的追肥氮淋洗至140~160 cm土层,N3、N6分别至160~180 cm和180~200 cm土层。在小麦全生育期,处理N2的底施和追施肥料氮均未淋洗至100~200 cm土层。【结论】在本试验中,施氮量为168kg•ha-1、底追肥比例为1﹕2的处理N2的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氮肥利用率均较高,损失率最小,且未淋洗至100~200 cm 土层,为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0)
    8. 棉花叶面积指数冠层反射率光谱响应及其反演
    柏军华,李少昆,王克如,张小均,肖春华,隋学艳
    2007, 40 (1): 63-6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625
    摘要1972)      PDF (317KB)(1113)    收藏
    【目的】研究棉花冠层光谱对不同叶面积指数(LAI)的响应,建立棉花LAI光谱反演模型。【方法】利用2003~2004年采集的棉花光谱与LAI的246组数据,分析LAI与冠层反射率光谱和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间的定量关系。【结果】当LAI大于2.5后不同LAI棉花群体光谱反射率在可见光波段趋于饱和;LAI与可见光波段和短波红外波段(水分吸收带除外)光谱反射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近红外波段高光谱反射率呈显著正相关;LAI与棉花反射率一阶微分光谱主要在蓝边(523~531 nm)、黄边(570~576 nm)、红边(700~755 nm)形成3个相关系数高台区,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红边区的相关性最高。棉花红边位置固定,分别在718 nm和723 nm,且以 723 nm处对LAI更敏感。在反演棉花LAI的高光谱参数中VI (660、800)、VI (550、800)、VI (500、800)、VI (670、800)、Sdy (570~573 nm)、SDr (714~755 nm)、D723、Dr 估算LAI相对误差低于30%,RSME小于0.6,其中VI (600、800)、VI(550、800)两个参数估算水平最高,相对误差分别为21.7%与21.0%,RMSE分别为0.416与0.419;利用SDr与SDr/SDb分别对LAI大于1.0 与小于1.0 的棉花群体反演,能显著提高LAI的估算水平。【结论】应用高光谱分析方法能够提取棉花冠层特征光谱信息,构建LAI高光谱反演参数,建立估算模型,并且利用包含不同光谱参数的分段模型可以进一步提高LAI反演精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07)
    9. 脱毒和生长调节剂对甘薯内源激素含量及块根产量的影响
    张立明,王庆美,何钟佩
    2007, 40 (1): 70-7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101
    摘要1173)      PDF (407KB)(1081)    收藏
    【目的】研究脱毒苗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甘薯内源激素含量及块根产量的影响。【方法】以徐薯18甘薯苗为材料,设置脱毒原种苗(VF)、氯化胆碱(LH)浸根、叶面喷洒壮丰安(ZFA)、未脱毒徐薯18苗(CK)4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对块根产量、块根日增长速率、T/R值、不同时期叶片及块根内源激素的影响。【结果】VF和LH处理使甘薯块根干物质产量两年平均分别增产21.0%和24.2%,达极显著水平;ZFA处理使块根干物质产量两年平均增产5.2%,未达显著水平;与对照比较,各处理均可显著提高膨大高峰期块根的日鲜重增长速率;脱毒和氯化胆碱浸根处理可显著降低生长前、中期的T/R值,不同程度地提高功能叶叶片的IAA含量、CTKs含量和GA4含量,提高膨大高峰期块根的CTKs含量、ABA含量和IAA含量,并使高峰期提早出现3~4周;壮丰安处理显著降低了中后期叶片的GA4含量和ABA含量,提高了叶片CTKs含量、IAA含量及生长后期块根的CTKs、ABA及IAA含量,但均未达显著水平。【结论】VF、LH和ZFA处理全面改变了甘薯源、库器官多种激素的含量水平,有效延缓叶片的衰老,延长叶片功能期,控制甘薯地上部的群体并防止茎叶的徒长,使地上部茎叶的生长与地下部块根的膨大更为协调。有利于块根产量的提高。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10. 基于Fraunhofer线的小麦条锈病荧光遥感探测
    张永江,黄文江,王纪华,刘良云,马智宏,李佛琳
    2007, 40 (1): 78-8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283
    摘要1235)      PDF (398KB)(1156)    收藏
    【目的】遥感监测小麦条锈病比传统调查方法更省时、省力并能实现大范围实时监测。【方法】田间人工诱发产生不同发病等级的小麦条锈病群体,采用ASD光谱仪的Radiance方式对其冠层光谱进行了测定。通过比较目标和参考板太阳光谱中两个氧吸收波段的Fraunhofer线深,计算植株发射的叶绿素荧光。【结果】760 nm处叶绿素荧光与病情指数高度负相关,688 nm处叶绿素荧光与病情指数高度正相关。并且随着病情指数的升高,作为反映植物胁迫状态的荧光比值指标F688/F760亦随之增大。另外对单叶相关光合指标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病叶严重度水平的升高,SPAD、荧光参数Fv/Fm和Yield以及净光合速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利用Fraunhofer线原理提取的日光诱导荧光信息可以反映田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病状况,为病害的遥感监测提供了又一途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
    11. 侵染中国甘蔗和玉米的SCMV CP基因序列多样性分析
    周国辉,许东林,陈晓琴
    2007, 40 (1): 84-9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240
    摘要1376)      PDF (373KB)(926)    收藏
    【目的】揭示侵染中国甘蔗及玉米的甘蔗花叶病毒(Sugarcane mosaic virus,SCMV)的遗传多样性,为抗病品种培育及病害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病株叶组织总RNA抽提物为模板,通过RT-PCR扩增及扩增产物直接测序获得了华南地区SCMV 26个甘蔗及玉米田间分离物的近全长CP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已公布的部分相应序列,采用序列比对及分子系统进化树重建方法,对SCMV CP基因序列的变异性进行分析。【结果】中国SCMV可分为3个分子组群,各组群分别对应于各自来源的寄主,即杂种甘蔗(糖用甘蔗, Saccharum interspecific hybrids)、玉米(Zea mays)和高贵甘蔗(果用甘蔗,Saccharum officinarum)。CP基因核苷酸同一性,不同组群之间为78%~84%,同一组群内部各分离物之间大于91%。在分子系统进化树中,这3个分子组群各自聚集成簇,前两个组群分别隶属于Alegria等(2003)建立的甘蔗组(sugarcane group,SCE 组)和玉米组(maize group,MZ组),第3个组群为本研究首次发现,命名为高贵甘蔗组(noble sugarcane group,NSCE组)。侵染杂种甘蔗的SEC组不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化,而侵染玉米和高贵甘蔗的MZ组和NSEC组则可对应地理来源分为若干亚组,前者可分为华东华中亚组、西北西南亚组及华南亚组,后者至少包括华南亚组和浙江亚组。在玉米、杂种甘蔗及高贵甘蔗混栽区,不同作物上的SCMV可以通过蚜虫传播而交叉侵染,但各组群间依寄主种类存在相对隔离现象。本研究还发现中国华南地区,SCMV可自然侵染甘蔗近缘属杂草河八王(Narenga sp.)和芒(Miscanthus sp.)。【结论】在中国,SCMV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分化与寄主类型密切相关,可分为杂种甘蔗组、玉米组和高贵甘蔗组,其中玉米组和高贵甘蔗组又可根据地理来源分为若干亚组。在抗病品种的选育及病害综合防治中,必须充分考虑到病毒的这种分化现象。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
    12. ARDRA方法在荧光假单胞菌分离鉴定中的应用
    年洪娟,张杰,樊利强,刘朔,宋福平,黄大昉
    2007, 40 (1): 92-9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557
    摘要1255)      PDF (444KB)(1549)    收藏
    【目的】探索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类方法,分离筛选拮抗性较强的荧光假单胞菌。【方法】利用紫外下产生荧光的特性,采用梯度稀释及鞭毛染色的方法,对采自云南、海南、山东和新疆的488份植物根际土壤进行分离筛选,分离菌株进行ARDRA分析,采用室内平板对峙法筛选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理生化分析和分子鉴定。【结果】分离筛选到102株紫外下产生荧光的杆状单极生鞭毛菌株。ARDRA分析产生荧光假单胞菌类型、恶臭假单胞菌类型以及一个未知的谱带类型。以油菜立枯病菌作为靶标菌,筛选到25株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TC222产生的抑菌圈最大,进一步的生测结果表明该菌株对9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如番茄灰霉病菌等具有很强的拮抗活性。TC222的 16S rDNA核苷酸序列与荧光假单胞菌PfO-1同源性达到99%,其最终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结论】ARDRA方法在分子水平上为荧光假单胞菌的分离鉴定探索了一条新途径;TC222菌株具有拮抗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能力,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8)
    13. 入侵害虫红火蚁在中国的适生性分布研究
    杜予州,顾杰,郭建波,戴 霖,鞠瑞亭,胡学难
    2007, 40 (1): 99-10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474
    摘要1347)      PDF (337KB)(1436)    收藏
    【目的】对红火蚁在中国大陆地区可能适生分布的地区进行分析和预测。【方法】运用CLIMEX气候模型的气候相似系数法和地点比较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ArcGIS8.3)对该虫在中国的适生区进行分析和预测。【结果与结论】CLIMEX预测入侵红火蚁可以在中国大陆19省区的47个市、县(地区)生存,其中在温湿度较高、降雨量较多的华南地区最适宜生存;结合GIS的预测,该虫在中国的适生范围为16.32°N~41.33°N,91.46°E~122.01°E。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7)
    14. 去除溶解性有机质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的影响
    韩成卫,李忠佩,刘丽,车玉萍
    2007, 40 (1): 107-11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750
    摘要1369)      PDF (382KB)(1193)    收藏
    【目的】研究溶解性有机质(DOM)对红壤水稻土碳、氮矿化作用的影响,为正确认识红壤碳、氮循环的过程机制、制订科学的养分管理措施及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发育于第四纪红粘土的水稻土,以旱地红壤为对照,通过室内恒温培养试验研究了去除DOM土和原土间有机碳、氮的矿化差异。【结果】去除DOM使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量在培养前期(12 d)下降了6.3%~8.9%(平均7.5%),但整个培养期内仅降低3.6%~6.1%(平均5.0%),其影响不显著。去除DOM对不同土壤有机氮矿化的影响不同。3种水稻土在去除DOM后,土壤有机氮的累积矿化量显著下降,降幅为11.2%~18.3%(平均12.9%),而旱地红壤仅下降7.6%,与原土没有显著差异。【结论】DOM是土壤微生物生命活动中重要的氮素来源和有机氮矿化的原初物质,虽然只占土壤有机质的很少一部分,但在红壤水稻土有机氮的矿化中起重要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3)
    15. 基于模糊聚类分析的田间精确管理分区研究
    李艳,史舟,吴次芳,李锋,程街亮
    2007, 40 (1): 114-12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362
    摘要1358)      PDF (525KB)(1278)    收藏
    【目的】以海涂围垦区盐碱土为研究对象,将从SPOT遥感影像提取出的NDVI数据和盐碱地土壤生产力的主要限制因子盐分数据及部分养分数据作为变量进行精确农业管理分区研究。【方法】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被用来进行分类分区,并引入了模糊聚类指数和归一化分类熵两种分区效果评价指标,对分区结果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本研究区,最佳的分区数目为3个。对处于每一子区内土样的化学特性和实测棉花产量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均值在所定义的每个管理分区内都存在着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性,其中子区3具有最高的肥力水平和作物产量,而子区1最低。【结论】利用所选取的变量,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较好地进行管理分区划分。分区结果不但可以指导采样,而且可用于实施变量投入和精确施肥推荐,为样区土壤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4)
    16. 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
    贺帆,黄见良,崔克辉,曾建敏,徐波,彭少兵,R J Buresh
    2007, 40 (1): 123-13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552
    摘要1159)      PDF (295KB)(1471)    收藏
    【目的】探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方法】试验于2004和2005年在大田条件下,以两优培九、汕优6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叶绿素仪(SPAD)预设阈值指导下的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方式的产量与产量形成以及相应的稻米品质特性。【结果】在实时氮肥管理(RTNM)模式下,两优培九和汕优63各施氮处理比不施氮处理增产幅度分别达21.12%~57.65%和15.00%~31.18%。在实地氮肥管理(SSNM)模式下,两优培九和汕优63 SSNM处理比不施氮小区增产幅度分别达45.44%~50.71%和28.53%~32.40%。两优培九SPAD阈值分别由34~45的RTNM模式下,当SPAD阈值介于38~41之间时(氮肥用量120~165 kgN•ha-1)可以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加工品质;汕优63则以SPAD阈值36~39(氮肥用量:120~165 kgN•ha-1)范围内有利于改善米质。SSNM模式下以SPAD施肥阈值为37-39(氮肥用量130 kgN•ha-1)进行氮肥运筹能显著改善两优培九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SSNM模式下汕优63以SPAD阈值为35~37时稻米品质相对较好,同时产量也比较高。【结论】实时实地氮肥管理能较好地协调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系,关键措施是依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预设SPAD阈值。在本试验条件下,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模式两优培九以SPAD 38~39、汕优63以SPAD 35~37左右时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部分地改善米质,可以作为生产上应用实时实地氮肥管理时的推荐阈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78)
    17. 不同种植制度下长期施钾与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谭德水,金继运,黄绍文,李书田,何萍
    2007, 40 (1): 133-13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733
    摘要1377)      PDF (263KB)(1550)    收藏
    【目的】研究施钾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不同种植制度下作物产量和耕层土壤钾素状况的影响。【方法】在华北平原的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上进行连续13年的施钾和秸秆还田试验。【结果】施钾和秸秆还田能增加小麦和玉米产量,处理之间表现为:NPK+St>NPK>NP+St>NP,施钾处理的作物产量与NP处理的产量差异显著,轮作制度下玉米的施钾效应高于小麦。与山西单作制度相比,河北轮作制度下的土壤钾素损耗严重,除NPK+St处理外土壤钾素均表现亏缺。秸秆还田和施用钾肥较NP处理可不同程度提高河北潮土和山西褐土耕层土的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非交换性钾、矿物钾及全钾含量,且降低矿物钾比例的同时提高其余几种形态钾的比例。与定位开始相比,两种类型土壤各形态钾含量和比例随时间变异特点不同,两定位点土壤矿物钾和全钾含量均表现下降。【结论】整体看直接施用化肥钾的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但从提高作物产量和缓解土壤钾素下降来看,小麦秸秆还田是一个有效的补钾措施。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27)
    18. 烟草液泡转化酶抑制子基因调控马铃薯块茎低温还原糖累积的研究
    成善汉,宋波涛,谢从华,李竟才,柳 俊
    2007, 40 (1): 140-14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562
    摘要1211)      PDF (372KB)(899)    收藏
    【目的】克隆烟草液泡转化酶抑制子基因,并在马铃薯中表达,从而抑制低温贮藏块茎还原糖积累,提高马铃薯加工品质。【方法】通过RT-PCR法分离Nt-VIF全长cDNA,转化马铃薯植株,PCR、Northern杂交和Southern杂交检测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块茎在低温和常温条件下贮藏30 d,分析转化酶活性与还原糖含量。【结果】克隆到Nt-VIF全长cDNA,35S调控下正向的Nt-VIF基因cDNA已经成功转入鄂马铃薯3号(E3)植株。转基因植株块茎在4℃和20℃贮藏30 d表明,VI活性受温度调节,高温贮藏块茎的VI活性显著低于低温贮藏的块茎,且高温条件下转基因块茎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而低温条件下转基因块茎的VI活性与对照相比下降幅度为22.7%(株系A-3)~78.1%(株系A-31)。转基因块茎还原糖(RS)含量在高温贮藏条件下与对照差异亦不明显,而低温贮藏条件下RS含量下降幅度为20%(株系A-17)~80.5%(株系A-30)。进一步分析还表明,转基因块茎低温贮藏其液泡转化酶活性与还原糖含量呈显著正直线相关(RS = 0.289VI + 0.0736)。【结论】Nt-VIF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了马铃薯液泡转化酶活性,导致还原糖积累降低。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5)
    19. 水杨酸增强黄瓜幼苗耐盐性的生理机制
    尚庆茂,宋士清,张志刚,郭世荣
    2007, 40 (1): 147-15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043
    摘要1404)      PDF (413KB)(1294)    收藏
    【目的】明确外源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对黄瓜(Cucumis sativus L.)幼苗耐盐性的作用。【方法】采用SA根际注射和叶面喷施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对外源SA的生理响应。【结果】外源SA促进了NaCl胁迫下黄瓜叶片可溶性糖和Pro的积累,最高分别使两者含量提高了110.4%和82.2%。SA处理提高了NaCl胁迫下黄瓜叶片SOD、POD、CAT活性,降低了非胁迫条件下黄瓜叶片SOD活性。SA使NaCl胁迫下黄瓜幼苗保持较高的含水量,并与单一NaCl胁迫对照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n=10,P<0.01)。施用外源SA后,与单一NaCl胁迫相比黄瓜叶片MDA含量和原生质膜电解质渗透率分别降低了30.9%和79.9%。SA处理能够显著改善NaCl胁迫下黄瓜植株的株高、茎粗和干物质积累(n=10,P<0.05),有效地缓解NaCl对黄瓜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结论】外源SA可以通过提高植株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维持植株水分平衡,保护膜结构和功能,减轻NaCl对黄瓜幼苗的胁迫伤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20. 遗传改良降低白肋烟杂交种烟碱转化率研究
    史宏志,李进平,李宗平,L. P. Bush,王昌军,刘国顺
    2007, 40 (1): 153-160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573
    摘要1418)      PDF (319KB)(1023)    收藏
    【目的和方法】本研究针对中国白肋烟主栽杂交种鄂烟1号烟碱转化株比例和烟碱转化率高的问题,采用转化株早期诱导鉴定和选择技术对其亲本进行了改良,配置出改良杂交种LC-1和LC-2,并探讨了其增质减害效果。【结果】经过3代定向选择后亲本材料B21的转化株比例由70.7%降低到0.0%~0.5%;B37由10.9%降低到0.0%~0.5%。两个改良鄂烟1号(2005年)的总转化株比例分别为5.0%和11.6%,分别比对照常规鄂烟1号的45.0%降低约 9倍和4倍;混合样品的烟碱转化率分别为2.14%和3.13%,比对照的10.65%分别降低4倍和2.4倍;总TSNA含量分别比常规种降低86.7% 和102.6%,其NNN 含量分别降低186.9%和155.5%。改良杂交种香味品质明显改善,表现为烟叶风格程度增加,香气质、香气量提高,杂气减少。【结论】改良杂交种生物碱组成得到优化,增质减害效果明显,具有很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0)
    21. 人工基质培养条件下营养亏缺对湖北海棠实生幼苗根构型的影响
    范伟国,杨洪强
    2007, 40 (1): 161-16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550
    摘要1609)      PDF (325KB)(1422)    收藏
    【目的】试图建立营养与根构型变化的模型,塑造苹果理想根构型,提高果树营养利用效率和进一步探讨营养元素在根构型构建过程中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滤纸培养系统研究了营养元素缺乏对湖北海棠[Malus hupehensis(Pamp.)Rehd.]根构型的影响。【结果】湖北海棠实生幼苗根构型可分为8种类型。完全营养液中培养的植株根构型以“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中上部”类型为主,生长介质分别缺磷、钾和钙时,植株根构型均以“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上部”的类型为主,而“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中上部”根构型减少;但缺磷时,根构型呈现“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两端”的植株比例增加,“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中部”的类型减少,根构型类型呈现多样化;缺钾时,“无侧根”植株比例增加,“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中部”类型减少,并且“无侧根”、“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上部”和“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中上部”3种根构型的植株占97.9%,根构型类型简单。分别缺铁、镁和锌时,虽然植株根构型均以“侧根集中分布在主根中上部”类型为主,但拥有“侧根在主根上均匀分布”根构型的植株增加。缺氮介质中生长的植株根构型以“侧根在主根上均匀分布”类型为主,根构型类型呈现多样化。【结论】营养元素缺乏与湖北海棠幼苗根构型的改变有很大的关联,湖北海棠因缺乏不同营养而形成相应各异的根构型类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2)
    22. 猪肉嫩度测定方法的改进
    刘兴余,金邦荃,詹巍,汤祥明,熊国远,孙金艳
    2007, 40 (1): 167-17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610
    摘要1471)      PDF (378KB)(1671)    收藏
    以生鲜肉和熟肉为研究对象,利用国产嫩度计和质构仪,测定24h、48h、72h三个时间点生鲜肉嫩度和72h熟肉嫩度,分析不同成熟时间点的生鲜肉嫩度关系,建立生鲜肉和熟肉之间的数学模型,表明宰后24h生鲜肉嫩度可以反映该猪肉的嫩度,同时24h生鲜肉的嫩度测定可以应用于连续化工业生产;对比国产嫩度计和国外质构仪,两者线性关系显著,具有一致性,同时国产嫩度计测定简单迅速,利于现场操作,质构仪测定参数较多,更利于科学研究。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0)
    23. RAPD标记遗传距离与猪杂种优势相关性的研究
    张凤伟,蒋曹德,邓昌彦,熊远著
    2007, 40 (1): 173-17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169
    摘要1033)      PDF (392KB)(957)    收藏
    【目的】探讨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方法】利用RAPD技术测定6个亲本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对亲本群体间遗传距离与10个经济性状的杂种优势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亲本间遗传距离与日增重、料重比、屠宰率和平均背膘厚的杂种优势率呈正相关,与瘦肉率、瘦肥肉比、皮率、眼肌面积的杂种优势率呈负相关。并且遗传距离与料重比和眼肌面积杂种优势率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程度(P<0.05),而与肥肉率、内脂率等性状杂种优势率的相关系数则非常小。【结论】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的相关程度随不同性状而异。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
    24. 基因治疗及其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才学鹏,郑亚东,骆学农,郭爱疆
    2007, 40 (1): 178-18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039
    摘要1069)      PDF (282KB)(952)    收藏
    基因治疗是20世纪90年代形成的,该技术的研究一开始就与动物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主要是通过建立动物疾病模型分析和研究基因治疗各种层面上的问题,但它真正在兽医临床上的研究是近年才开始的。许多试验结果表明,一旦载体的安全性有了保障,基因治疗将有可能成为动物重大疫病有效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在兽医学中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5. CpG-DN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诱导的乳腺炎大鼠的保护研究
    朱于敏,苗晋锋,邹思湘,陈伟华
    2007, 40 (1): 183-18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415
    摘要1279)      PDF (357KB)(999)    收藏
    【目的】建立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的大鼠乳腺炎模型,并观察CpG-DNA对乳腺的保护作用。【方法】18只雌鼠分3组(n=6),产后72h分别灌注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C组)、2×105CFU•ml-1(L组)和2×1012CFU•ml-1 (H组)金葡菌到第四对乳腺内,24 h处死。L组乳腺病变轻微,H组腺泡结构破坏严重,并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s,PMN)浸润;H组乳腺组织TNF-α、IL-6水平显著上升。选择2×1012CFU•ml-1为诱发剂量观察CpG-DNA对乳腺的保护作用:72只雌鼠分成对照和试验组(n=36),对照组产后0 h肌注PBS;试验组肌注CpG-DNA,72 h后灌注金葡菌到第四对乳腺内。分别于灌注前(定义为0 h),灌注后8、16、24、48和72 h(n=6)处死。【结果】感染初期试验组乳腺腺泡内PMN较对照组浸润迅速。试验组乳腺组织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e-6,IL-6)在16、24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CpG-DNA能显著提高0、24和72 h乳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试验组8、16和72 h的乳腺组织金葡菌数显著低于对照组。CpG-DNA能显著提高乳腺组织中其特异性受体TLR-9(toll-like receptor-9)mRNA表达水平。【结论】CpG-DNA对金葡菌感染诱发大鼠乳腺炎的乳腺有保护作用。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31)
    26. 鹅γ-干扰素成熟蛋白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活性研究
    李洪涛,马波,王君伟,金红岩
    2007, 40 (1): 190-19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016
    摘要1142)      PDF (565KB)(1154)    收藏
    【目的】检测重组鹅IFN-γ的生物学活性。【方法】将鹅IFN-γ成熟蛋白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ET30a,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MelBacA和pBlueBacHis2A。对鹅IFN-γ成熟蛋白进行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表达;利用体外活性试验检测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原核和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重组鹅IFN-γ成熟蛋白,并制备其原核表达产物的多克隆抗体;重组鹅成熟IFN-γ可以诱导鹅巨噬细胞产生NO,并能抑制GPMV在鹅胚成纤维细胞中的增殖。【结论】重组鹅成熟IFN-γ具有鹅巨噬细胞激活活性和抗病毒活性。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4)
    27. 家蚕基因组中SnoRNA(Box C/D)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研究
    余东亮,汪旭升,徐 飞,傅 衍
    2007, 40 (1): 196-203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919
    摘要1190)      PDF (281KB)(1166)    收藏
    【目的】探索生物信息方法在家蚕基因组 snoRNA 预测中的应用,了解snoRNA在家蚕基因组的分布和结构特征。【方法】利用已有和自行设计的生物信息工具对家蚕基因组中Box C/D snoRNA 进行预测和手工校正。【结果】获到家蚕基因组中的 70 个 snoRNA 和 56 个推测的甲基化位点。结构分析发现 D′box 和末端茎环结构的不保守性;分析 snoRNA 在基因组上的分布,未发现普遍的成簇分布的现象,且内含子和基因间隔区的 snoRNA 数目接近;预测得到的家蚕 Box C/D snoRNA 与已报道果蝇 Box C/D snoRNA进行相似性分析,表明两个物种的 Box C/D snoRNAs 在一级结构上存在较大的差异。【结论】基于结构特征预测的方法有利于逐步揭示家蚕基因组中存在的 snoRNA 信息;但与家蚕同源关系较近的物种,其 snoRNA 在序列上可能有较大变化,故可能不适合以序列同源来对其进行预测。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8. 不同类型土壤对郑麦9023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王文静
    2007, 40 (1): 204-21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6635
    摘要1236)      PDF (330KB)(1042)    收藏
    【目的】在池栽条件下,研究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及其组分积累动态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P)、尿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UGPP)、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淀粉粒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淀粉分支酶(SBE)5个与淀粉合成有关的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双波长法测定了籽粒中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变化动态,参照Douglus等的方法测定AGPP、UGPP酶活性,以及SSS、GBSS、SBE酶活性。【结果】不同类型土壤上籽粒灌浆过程中支链淀粉的合成是与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进行的,而且灌浆中后期支链淀粉的合成要比直链淀粉的合成快。灰潮土上籽粒中支链淀粉和总淀粉积累速率均显著高于其它两种类型土壤。籽粒中AGPP、UGPP、SSS、GBSS、SBE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AGPP、UGPP、SSS、SBE花后18 d达到峰值,而GBSS则在花后24 d达到峰值。AGPP、SSS、SBE峰值表现为灰潮土>水稻土>砂姜黑土,UGPP峰值表现为灰潮土>砂姜黑土>水稻土,GBSS峰值则表现为水稻土>灰潮土>砂姜黑土。【结论】灰潮土和水稻土有利于强筋小麦籽粒中淀粉的积累。灰潮土、水稻土和砂姜黑土上强筋小麦籽粒中AGPP、UGPP、SSS、SBE活性与籽粒支链淀粉的合成密切相关。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
    29. 运用计算机视觉识别技术进行馒头气孔结构分析
    何胜美,陈东升,张艳,何中虎
    2007, 40 (1): 21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5-5800
    摘要1157)      PDF (200KB)(807)    收藏
    【目的】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分析提取馒头结构的气孔特征,以评价计算机视觉分析在馒头品质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试验1选用强筋品种Weaver、中筋品种宁春4号和弱筋品种京411,按粉质仪吸水率采用3个加水量处理,共计9个不同样本。图像分析中,采用K-均值算法将气孔从背景中分割出来,提取了3个气孔特征,即气孔总面积、气孔平均面积和气孔总数目,用于数据分析。试验2利用图像分析对11个样本进行馒头品质评价,并与实验室人工主观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试验1结果表明所取的3个特征能够较好反映加水量和筋力强弱对馒头气孔结构的影响,随着加水量增加和面筋强度增强,气孔总面积增加,这与馒头体积增大一致。试验2中馒头气孔图像特征的评价与人工评价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计算机图像分析能够较好反映馒头内部结构优劣。【结论】利用图像分析进行馒头品质评价是可行的。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4)
    30. 微阵列表达谱监督聚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肖 静,杨泽峰,徐辰武
    2007, 40 (10): 2119-212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030
    摘要1209)      PDF (257KB)(983)    收藏
    【目的】比较不同监督聚类方法的优劣及其适用场合。【方法】应用2种高斯混合模型聚类法(GMM)、K-最近邻居法(KNN)、二分类支持向量机器法(SVMs)以及5种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器法(MC-SVMs),分别对计算机模拟数据以及两组实际微阵列数据进行聚类分析,采用假阳性(FP)、假阴性(FN)、聚类的准确性以及马修斯相关系数(MCC)等指标进行评价。【结果】(1)对成千上万基因表达谱数据,在服从高斯分布条件下,2种GMM法聚类准确性最高,且在训练样本容量较小的情况下,GMM-II法聚类准确性优于GMM-I法。(2)相比较而言,多分类MC-SVMs法稳健性较高,适用性最广,其对高维数据不敏感。不仅适用于成千上万基因表达谱数据的聚类,而且适用于以成千上万基因作为指标对少数几十个样本的聚类。(3)几种MC-SVMs法的表现,在样本容量较大时,宜采用OVO和DAGSVM法;样本容量较小时,OVR、WW和CS法聚类准确性和MCC值较高;样本容量适中时,5种MC-SVMs表现一致。【结论】建议根据数据的特征以及试验需要,同时选用至少两种方法进行试算,以便获得最佳聚类结果。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1. 利用CSSL群体研究稻米加工品质相关QTL表达的稳定性
    翁建峰,万向元 ,郭 涛,江 玲,翟虎渠,万建民
    2007, 40 (10): 2128-213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797
    摘要1144)      PDF (313KB)(1081)    收藏
    【目的】研究稻米加工品质的分子遗传基础,为遗传改良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提供有用信息。【方法】利用Asominori为遗传背景具有IR24染色体片段的置换系(CSSL)群体,在4个环境下对稻米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进行QTL定位和稳定性分析。【结果】结果共检测到30个QTL与稻米加工品质相关,其中qMR-6、qMR-8、qHR-3和qHR-6在4个环境中都能被重复检测到,影响精米率的qMR-6和qMR-8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1%和22.2%;与整精米率相关的qHR-3和qHR-6,平均贡献率分别为34.6%和22.3%;且qMR-6、qMR-8、qHR-3和qHR-6对应的置换系与背景亲本Asominori在4个环境中相应性状的表现型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qMR-8、qBR-8b和qHR-8共定位在第8染色体R727-G1149区间的QTL簇上,在笔者以前的研究中发现该QTL簇包含与稻米蒸煮食味、外观和营养品质等相关的多个主效QTL,这为剖析同一染色体区段内的1个或多个基因协同调控多个品质性状形成的复杂代谢网络提供信息。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8)
    32. 小麦中国春-Synthetic 6x 代换系穗花分化与耐旱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白志英,李存东,冯丽肖,孙红春
    2007, 40 (10): 2136-214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911
    摘要1014)      PDF (725KB)(833)    收藏
    【目的】通过对不同水分处理条件下小麦代换系的穗花发育进程和产量性状研究,确定控制小麦穗花发育的主效应染色体,并对耐旱基因进行染色体定位。【方法】以小麦CS-Synthetic 6x 整套染色体代换系及其亲本为材料进行干旱胁迫处理,对穗花分化过程进行观察,并对其产量性状分析研究。【结果】各代换系的穗花发育过程与亲本较为一致,都能正常通过穗原基和花原基分化两个阶段。在正常灌水条件下,2B代换系与父本Synthetic 6x 发育同步,分化最慢,7D次之,其它代换系发育较快,与母本中国春基本同步;在干旱胁迫条件下,2D代换系穗花分化较为缓慢,远远落后于中国春和其它代换系。且2D代换系每穗粒数、单穗粒重、千粒重等产量性状的抗旱系数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中国春。【结论】延缓穗花分化进程的主效基因可能位于2B和7D染色体上;耐旱相关基因可能位于2D染色体上。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22)
    33. 大麦耐湿性鉴定指标和评价方法研究
    王 军,周美学 ,许如根,吕 超,黄祖六
    2007, 40 (10): 2145-215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929
    摘要1170)      PDF (405KB)(1238)    收藏
    【目的】湿害是大麦生产的主要问题之一,培育耐湿性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筛选和鉴定大麦耐湿性资源非常必要。【方法】以大麦(Yerong × Franklin)加倍单倍体(DH)群体165个系为材料,考查湿害处理和对照的株高(PH)、穗长(SL)、穗下节长(TFIL)、单株穗数(SPP)、主穗粒数(GPS)、单株粒重(GWPP)、单株粒数(GPP)、单株干重(DWPP)、千粒重(WTG)、绿叶数(NGL)和叶绿素含量(Chl)。以各性状的耐湿系数作为衡量DH系耐湿性的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动态聚类分析和隶属函数法,从样本相关矩阵出发,对大麦DH群体165个系的主要性状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提出了3个反映大麦主要耐湿性状的主成分及函数式,前两个为穗粒因子,第3个为绿叶数因子;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基于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下的动态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将其分成高度耐湿、中度耐湿和极不耐湿3类,数目各为42、93和30。【结论】本研究用新的耐湿性指标和综合评价方法对165个系的耐湿性能力进行了分类、筛选和评价,为进一步的耐湿性QTL研究和大麦耐湿性育种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39)
    34. 利用ISSR标记分析烟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
    肖炳光,杨本超
    2007, 40 (10): 2153-2161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007
    摘要1432)      PDF (490KB)(1099)    收藏
    【目的】分析烟草种质的遗传多样性水平,揭示不同烟草类型间的遗传关系,为充分发掘、利用种质提供依据。【方法】对包括不同烟草类型的119份种质进行了ISSR分析,估算其遗传相似系数,利用UPGMA法作聚类图。【结果】利用21个ISSR引物共扩增出672条带,全部为多态性带,其中116条为普通烟草特有带。普通烟草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779~0.945,其中烤烟种质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在0.812~0.933之间;不同烟草类型基本可聚为相应的亚类或小类,引进烤烟品种与国内品种并未聚为各自类别。普通烟草与其它烟草种间遗传相似系数较小;普通烟草与其假定祖先种N.sylvestris聚为一类,同为碧冬烟草亚属花烟草组的N.longiflora和N.plumbaginifolia聚为一类,聚类结果与种间遗传分化吻合。【结论】中国现有烤烟种质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为拓宽烤烟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应充分发掘野生烟草的遗传潜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116)
    35. 水分胁迫条件下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对水稻叶片光合效率的调控机理研究
    陈 贵,周 毅,郭世伟,沈其荣
    2007, 40 (10): 2162-2168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7333
    摘要1302)      PDF (492KB)(1499)    收藏
    【目的】研究不同形态氮素和水分胁迫耦合作用下水稻的光合生理特性。【方法】采用营养液培养及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不同形态氮素营养和水分胁迫耦合作用下水稻叶片光合特性及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Rubisco)含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羧化效率(CE)、全氮含量、可溶性蛋白与Rubisco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水分胁迫条件下,NH4+-N营养水稻新完全展开叶中Rubisco含量与非水分胁迫下的相比显著增加,单位Rubisco活性(CE/Rubisco含量)与非水分胁迫条件下相应供氮形态处理相比下降了13.3%;而NO3--N营养水稻的Rubisco含量则明显降低,单位Rubisco活性下降了23.0%。因此,水分胁迫对NH4+-N营养水稻单位Rubisco活性的抑制作用小于供NO3--N营养水稻;其次,水分胁迫提高了NH4+-N营养水稻新完全展开叶的全氮含量,而对NO3--N营养水稻则无明显影响;此外,水分胁迫虽然也明显增加了3种形态氮素营养条件下水稻新完全展开叶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但其对NH4+-N营养水稻的Rubisco含量占可溶性蛋白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而对NO3--N营养水稻则有显著的降低效应。【结论】水分胁迫对供NH4+-N营养水稻光合效率的抑制效应小于供NO3--N营养水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0)
    36. 适用于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
    刘伟霞,潘映红
    2007, 40 (10): 2169-217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153
    摘要1390)      PDF (551KB)(1042)    收藏
    【目的】建立适用于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的样品制备方法。【方法】以Taichung 29小麦苗期叶片为材料,分别采用改进的酚提取-甲醇/醋酸铵沉淀法及尿素/硫脲提取法提取总蛋白,进行双向电泳分离和胶体考染,并选取代表性的蛋白点进行MALDI-TOF质谱分析及数据库搜索。【结果】上述的两种方法可检测到较多的蛋白点数,分别为1 016±203和1 014±281,并能成功地完成代表性蛋白点的鉴定。【结论】作者建议,进行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分析时,可采用本实验提供的两种样品制备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78)
    37. 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的基因型差异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
    张文静,胡宏标,王友华,陈兵林,束红梅,周治国
    2007, 40 (10): 2177-218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226
    摘要1133)      PDF (468KB)(783)    收藏
    【目的】以纤维比强度差异较大的不同基因型棉花为材料,研究它们纤维发育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与纤维比强度的关系,为探索改善棉纤维比强度的生理调控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棉纤维比强度分属高(科棉1号)、中(美棉33B)、低(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3种类型,4个不同基因型的品种,在大田栽培条件下,研究棉纤维次生壁加厚过程中相关酶活性的动态变化、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的关系。【结果】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次生壁加厚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蔗糖合成酶、过氧化物酶和IAA氧化酶活性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基因型间差异主要表现在酶活性的大小和峰值出现的时间。科棉1号属高强纤维基因型,棉纤维中与纤维发育相关的酶活性在整个次生壁加厚期高于中、低强纤维基因型,前者酶活的动态变化与纤维素累积快速增长期的协调性好,纤维素累积平缓,纤维比强度增强的幅度大;反之,如低强纤维品种德夏棉1号和苏棉15号,其纤维发育相关酶在次生壁加厚期活性低,纤维素累积快速增长期短,纤维比强度增强的幅度小;美棉33B棉纤维发育相关酶活性、纤维素累积和纤维比强度形成特征介于上述两种基因型之间。【结论】不同基因型棉花纤维中与纤维发育相关的酶活性存在显著差异,该差异可能是导致纤维素累积特性及纤维比强度形成基因型间差异的主要生理原因之一。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55)
    38. 紫肉甘薯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分析
    傅玉凡,陈 敏,叶小利,张启堂,廖志华,杨春贤
    2007, 40 (10): 2185-219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227
    摘要1328)      PDF (325KB)(963)    收藏
    【目的】研究紫肉甘薯块根花色苷含量在生育过程中和品种间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方法】栽插后20、40、60、80、100、120及140 d调查13个紫肉甘薯品种的花色苷含量、最长蔓长,分枝数,结薯数,茎、叶、块根干物质含量,块根鲜重, 块根干重,茎鲜重、茎干重、叶鲜重、叶干重,茎叶鲜重、茎叶干重,分析整株鲜重、整株干重,茎、叶、块根干重占整株干重的百分比等20个经济性状以及花色苷含量变化与其余19个经济性状的变化和10个产量性状日增长量的相关性。【结果】(1)紫肉甘薯块根花色苷含量在生育过程中存在缓慢增加型、波动变化型和曲折上升型3种变化类型, 对最长蔓长、分枝数、块根鲜重、块根干重、光合产物的分配等经济性状的发育有不同的生物学响应。(2)品种间的花色苷含量在20 d以后逐渐产生显著差异,在40~100 d完成类型分化, 与品种的分枝数、块根鲜重、块根干重、光合产物在块根中的分配比例显著负相关,与块根干物质含量、最长蔓长、茎鲜重、茎干重、整株干重及光合产物在叶中的分配比例显著正相关。(3)花色苷日增长量与块根干重日增长量显著负相关,花色苷积累与块根膨大、干物质积累存在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在不同品种中得到不同解决。【结论】由于花色苷积累与干物质积累存在的竞争关系在不同品种中的协调不同,紫肉甘薯品种间的花色苷含量在生育过程中产生显著差异和分化,存在缓慢增加、波动变化和曲折上升3种变化类型。花色苷含量的这些变化与主要经济性状有不同的相关关系。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46)
    39. 水稻黄单胞菌avrBs3/PthA家族基因研究进展
    李玉蓉,邹丽芳,武晓敏,杨 娟,陈功友
    2007, 40 (10): 2193-2199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132
    摘要1330)      PDF (345KB)(1376)    收藏
    水稻黄单胞菌白叶枯致病变种(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Xoo)和稻生致病变种(X.oryzae pv.oryzicola,Xooc)分别引起水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对中国和世界水稻产量造成较大损失。基因组学揭示,Xoo和Xooc不同小种中存在15~30个数量不等的avrBs3/PthA(avr/pth)家族基因。新近研究结果表明,avr/pth基因既是毒性基因,又是寄主植物先天免疫的抑制因子,还是与抗病基因(R)匹配的无毒基因。Xooc中虽然存在avr/pth基因,但因存在能够抑制avr/pth无毒基因功能的抑制因子,故而未在水稻中发现抗BLS的R基因。除结构上的共有特征外,avr/pth基因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102 bp重复单元在每个avr/pth基因中的重复数多少上。avr/pth基因的进化可能由简单进化为复杂,这可能是Xoo和Xooc致病性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88)
    40. 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和tuf基因的序列同源性分析
    王海妮,吴云锋,安凤秋,顾沛雯,张昭亮
    2007, 40 (10): 2200-2205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at-2006-8028
    摘要1176)      PDF (418KB)(1171)    收藏
    【目的】枣疯病是枣树上由植原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病害,遍布于中国华北、西北、华东、华南等25个省(市)的枣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方法】经PCR扩增,分别对中国陕西的彬县、阎良、武功、佳县、杨凌,河北沧州和山东德州7个枣区的枣疯病样品和杨凌4个酸枣丛枝病样品植原体16S rDNA基因保守序列和延伸因子tuf基因进行克隆和测序。【结果】获得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的16S rDNA基因片段均为1 239 bp,tuf基因均为851 bp。通过序列同源性比较,结果表明中国陕西、河北、山东的枣疯病的病原一致,归属于植原体16S rⅤ-B组。由于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的植原体16S rDNA有5个碱基的差异,tuf基因的同源性为99.6%,推测为同一个种的不同寄主生物学型。【结论】首次报道了中国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16S rDNA和延伸因子tuf基因的序列,确定了枣疯病和酸枣丛枝病植原体的分类地位,为研究枣疯病植原体的致病分子机理、遗传本质提供理论依据。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被引次数: Baidu(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