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分类列表

    农业经济及管理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基于产业要素年代差距分析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国际比较研究
    胡志全,朱殿霄,辛岭,侯丽薇,王东阳
    2018, 51 (7): 1412-1420.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8.07.018
    摘要251)   HTML14)    PDF (355KB)(743)    收藏
    【目的】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四化同步”的重要组成,分析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相对差距,界定中国农业发展的全球定位。【方法】FAO在相关研究中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规律性过程,该过程伴随着一系列基本特征的趋势性变化。承认农业现代化发展内在的规律性是进行农业现代化水平国际比较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论文提出如下两个核心假设作为使用年代差距进行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国际比较探究的基础:①不同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共性特征,不同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会经历相同的历史阶段,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大致相同的特征。②核心指标在农业现代化某阶段的单位变化率相同,即不同国家的相关指标在相同发展阶段面临相同的变化率。据此提出计算不同指标序列年代差距的核心计算公式:Dj=Ya-Wjb±(Xa-Xjb)/Xjb。论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农业经济效益、经济结构转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4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选定美国、英国、日本、印度、巴西、南非六国作为国际比较的典型国家。其中美、英、日三国农业现代化起步早,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历史特征,可以作为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长期对照,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同为高速变革的发展中国家,面临众多相同的机遇和挑战,宏微观政策各有得失,经验教训更为深刻,将巴西、印度、南非作为典型国家作对比具有参照意义。【结果】测算表明,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大体相当于美、英等国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水平,同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平相当,与印度、巴西等国基本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从分项指标看,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存在自身发展不均衡问题,各核心指标分化较为严重,耦合性不高,这种不均衡限制了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结论】基于年代差距法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国际比较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易理解,结果直观的特点,可作为分析农业现代化问题,评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有效工具。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中国农业巨灾风险评估方法研究
    徐磊,张峭
    摘要282)   PDF (709KB)(57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1.09.023
    3. 基于改进灰色关联度法的河北省粮食波动影响因素研究
    王树涛,李新旺,门明新,许皞
    2011, 44 (1): 176-184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sas-2010-06609
    摘要757)      PDF (378KB)(777)    收藏

    【目的】定量分析河北粮食产量波动成因,为全省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支撑。【方法】综合运用EMD和剩余法剥离河北省粮食产量及其各影响因素波动量,并采用一种灰色关联与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有机融合的改进灰色关联方法定量分析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影响因素的影响度。【结果】影响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的各要素时序特征为:自然资源各指标波动振幅在-113.43—34.38;政策经济支持能力各指标振幅在-34.59—31.79,波动强度较大;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各指标振幅在-17.17—10.52,波动强度较小;可变要素投入各指标波动振幅均在-11.39—9.16。粮食产量波动主控因素为:成灾面积、有效灌溉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支援农业生产及农业事业费用、降水量、化肥施用量等六指标,影响度分别为:19.08%、17.80%、12.84%、11.03%、10.28%、7.79%、7.28%,总影响度达78.82%。【结论】提出的改进灰色关联度方法弥补了传统灰色关联度方法只能定性排序的不足,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河北省粮食产量波动的主控因素,为定量化研究变量影响因素影响度提供了新方法。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农业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 ——以滇西南农户改良陆稻技术采用为例

    陈玉萍,吴海涛,陶大云,Sushil Pandey,徐鹏,胡凤益,丁士军,王怀豫,冯璐
    2010, 43 (17): 3667-3676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17.022
    摘要835)      PDF (306KB)(1517)    收藏

    【目的】考察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以促进农业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方法】为解决传统方法分析农业技术效应时农户技术采用“自选择”而带来的因果干涉问题,引入非参数的倾向得分匹配法,利用滇西南山区8县16村2000年、2002年和2004年473个农户调查数据,评估改良陆稻技术采用对山区农户收入的效应。【结果】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分析,改良陆稻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分别是非采用情况下的1.49、1.34和1.23倍。利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以上3个年份中技术采用户的收入分别是非采用户的1.79、1.49和1.27倍。【结论】改良陆稻技术的采用对农户的收入提高具有稳健的正向效应。在考察的年份里,技术采用的效应呈现递减趋势。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会高估技术采用的效应。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5. 近3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br#
    陈冬冬,高旺盛
    2010, 43 (8): 1738-1747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0.08.024
    摘要887)      PDF (403KB)(1555)    收藏

    【目的】食物消费占用了包括耕地在内的各种农用地资源,本文从包括耕地在内的全部农用地资源角度,动态分析农村居民食物消费,以便更全面合理地评估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农用地资源需求的影响。【方法】首次对中国主要食物消费项目的用地类型和折算因子进行探讨,运用改进因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中国近30年来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生态压力进行了宏观估算和动态分析。【结果】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对各类用地的总体占用从1980年的1.465标准亩增加到2006年的1.782标准亩,2000年后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使直接耕地资源占用显著下降。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和食物足迹近30年来保持强相关性,人均肉类水产足迹的支出弹性为0.43。【结论】近30年来中国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总生态压力非稳定性增加,主要是食物消费模式的变化(耗粮型动物产品和水产消费增加)导致的农用地资源压力。通过固定单产和可变单产的人均食物足迹差异分析表明,中国耕地生产力的提高大大缓解了中国农村居民在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过程中的资源压力。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6. 香蕉风灾保险的最优财政补贴规模测度 ——来自海南省681户蕉农的经验证据
    潘勇辉
    2009, 42 (12): 4372-4382 .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9.12.032
    摘要1154)      PDF (378KB)(1260)    收藏

    【目的】探索条件价值评估最大支付意愿引导技术在中国香蕉风灾保险产品设计中的适用性,并为政策制定者调整和完善香蕉风灾保险财政补贴制度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基于海南省681户蕉农的实地调查,采用CVM调查中最适宜的问卷形式——二分式问卷格式,运用单边界、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方法,较精确地测度出香蕉风灾保险的最优财政补贴规模。【结果】费率单边界问卷格式和双边界问卷格式估计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19.25%、17.54%,其两问卷格式估计平均最大支付意愿的95%置信区间分别为 18.77%~19.79%,16.89%~17.72%;财政补贴单边界问卷格式和双边界问卷格式估计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分别为26.38%、39.25%,其两问卷格式估计平均最大支付意愿的 95%置信区间分别为25.70%~27.07%,38.94%~39.57%。【结论】与单边界问卷格式相比,双边界问卷格式能够获得被调查者支付意愿的更多信息,从而缩小了估计的置信区间,提高了最大支付意愿的估计精度;在连续3年的试点实践中,海南香蕉风灾保险试点规模占其香蕉种植面积不足10%,结合本研究结果,笔者认为海南省财政应在2007、2008连续两年30%的财政补贴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香蕉风灾保险业的补贴力度,力争补贴比例达到40%左右,同时费率也不宜过低,宜保持在18%左右。据此提出了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建议:构建财政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机制和构建具有“适度强制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首页 | 前页| 后页 | 尾页 第1页 共1页 共6条记录